
- 22
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副主任楊浚:
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是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的重要工作。“十四五”以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先後組織編制《北京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專項規劃》和《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加強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規劃》,明確了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的戰略任務、功能體系和空間佈局,擘畫了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發展藍圖。在此基礎上又於2025年3月印發實施《北京國際交往中心規劃實施指引》,進一步為紮實推進國際交往重點區域與設施規劃建設提供堅實規劃支撐。下面我從兩個方面介紹有關情況:
一、印發實施《專項規劃》,以“一核、兩軸、多板塊”空間格局為引領打造國際交往亮點區域和設施
首都功能核心區圍繞天安門廣場、故宮等傳統國事活動場所,加強重點地區綜合環境整治,推動慶成宮、神樂署等設施的活化利用,提供更多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和新時代風貌的國際交往場所和環境。
中軸線及其延長線、長安街及其延長線國際交往承載能力顯著提升,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增進中外民心相通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2024年7月北京中軸線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向世界充分展現北京獨有的壯美空間秩序、極富韻律的城市空間格局和東方建築美學價值。北中軸地區的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建成,成功保障中拉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全球婦女峰會等重要外交外事活動。南中軸地區南苑森林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形成中軸線上“北有奧森、南有南森”新格局。大紅門博物館群一期整體規劃方案制定出臺,大國文化會客廳建設加快推進。長安街西端的首鋼園伴隨冬奧會、服貿會等一系列大型活動的舉辦,已成為國際交往功能的重要承載區。在北京CBD商務中心區帶動下,國際交往功能從朝陽區向更東側的城市副中心延展。
東部地區,第四使館區外交用地完成劃撥手續辦理,週邊綜合交通體系進一步完善。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實現18公里濱水綠道全線貫通,成為中外人文交流、民間交往的“靚麗新名片”。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建成投用,成功舉辦“愛在陽光下”——中非兒童手拉手夏令營活動。首都國際會展中心(新國展二期)正式投入運營,成為北京現代服務業擴大開放的展示窗口。
北部地區,雁棲湖國際會都紮實推進擴容提升,在舉辦APEC會議、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基礎上,圓滿完成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服務保障任務,截至2024年底成功舉辦G20能源部長會議、世界大學校長論壇等活動2.5萬場次,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工程預計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將作為長城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示範基地和八達嶺高峰論壇永久會址。
西部地區,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作為中關村論壇的永久會址已經成為匯集科技論壇、展覽展示、技術交易及成果發佈等複合功能為一體的高水準國際前沿科技交流平臺。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進入內部裝修階段,建成後將推動文化遺産保護與活化利用,提供具有故宮特色的文化展覽空間。
南部地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通航6年,通達全球近30個國家和地區,深度融入“空中絲綢之路”,國際交通樞紐客貨運能力與航空資源配置進一步增強。大興機場臨空區規劃建設抓緊推進,橫跨京冀兩地的綜合保稅區控規獲批並已經建成封關運作,會展片區規劃綜合實施方案獲批。
二、深化規劃實施指引,不斷強化國際交往功能佈局的空間逐級保障
為進一步推動國際交往中心功能體系與空間規劃銜接融合,規劃實施指引將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任務要求細化分解到各區、各鄉鎮街道,推動各區充分挖掘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將國際交往功能建設與本區發展定位融合銜接,通過發揮各區各鄉鎮合力作用,共同努力不斷提升國際交往服務能力,促進高水準開放發展。
一方面,實施指引以規劃街區為基本單元前瞻性統籌國際交往中心功能佈局。首次明確289個國際交往功能承載重點街區和14個重點鄉鎮,進一步強化空間承載、交通體系等支撐保障。以金盞中區街區控規為例,結合第四使館區建設,通過佈局國際組織集聚區,完善國際教育、醫療等配套資源,提升打造“第二個三里屯”國際交往新場景。另一方面,以實施指引為抓手精細化引導國際交往中心設施建設。依託重要會議會展、文化設施、風景名勝、商業空間等,推動“平會結合”功能提升,通過建立重點設施協同推進機制,在方案設計、建設實施和運營管理中充分融入外交外事活動需求,培育打造更多高品質、特色化外事活動空間。
目前,“兩園一河”地區啟動區項目進展順利,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城市設計方案在北京南部地區規劃打造連接全球創新資源的醫藥創新中心。琉璃河考古遺址公園核心區建設規劃設計方案國際徵集評審結果出爐,正在進行方案綜合優化,標誌着實證北京三千年建城史的重大文化工程即將進入實質性深化推進階段。下一步我們還會以規劃街區為基本單元統籌謀劃和推動建設更多國際交往亮點項目和設施。
回顧“十四五”,北京全面加強國際交往重要設施和能力建設,不斷提升重大外交外事活動保障能力和服務水準。“十五五”時期,我市將繼續堅持規劃引領,持續完善“一核、兩軸、多板塊”國際交往空間格局,打好文化牌,提升國際范兒,弘揚中國風,打造多元國際交往場景,為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和首都高品質發展作出新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