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時節,步入北京市懷柔區北房鎮大周各莊村,果蔬與花草的芬芳在設施大棚與街巷庭院間交織瀰漫,不遠處的農場傳來孩子們的陣陣歡笑。欣欣向榮的鄉村場景得益於北京市“百千工程”的落地實施,大周各莊村成為懷柔區“科學田園·漁陽北房”鄉村振興示範片區的示範村,大踏步走上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宜居、生態優美的“三生融合”鄉村發展之路。
“‘百千工程’恰如一場及時雨,為我村注入了風貌提升與産業發展的雙重動能。”大周各莊村黨支部書記柳彥國感慨。他介紹,蔬果種植是村裏的支柱産業。早些年,村黨支部牽頭創辦合作社,成立“衣食在周”品牌,積極探索發展集體經濟和鄉村産業。但村莊的空間風貌和基礎設施存在短板,傳統農業效益較低、發展動能不足。
這兩年,大周各莊村遵循“微改造、巧更新、精提升”理念,“我家小菜園”“鄰里·間公園”等微景觀不斷煥發新綠,綠籬替代了硬質隔離,房前屋後點綴着小菜園,駙張路沿線花團錦簇,風貌美化持續做“加法”;採用“共建共用”模式,整合移動、聯通、電信、歌華四家運營商資源,實現“四線合一”,有效治理空中“飛線”,巧妙做“減法”。同時,村內文化公園新增了籃球場、休閒長廊和柳樹微公園,沿街墻面繪製了3000平方米主題彩繪。昔日的尋常村莊,如今已成為“一步一景”的宜居家園和“有溫度”的熱門打卡地。
環境是“底色”,産業是“引擎”。在“百千工程”政策賦能下,大周各莊村依託懷柔科學城的科技輻射,農業迎來科技革命,産業融合不斷深化。
在“漁陽郡·桃花源農場”的水培基地,蔬菜長勢喜人,水肥一體化系統正為水培生菜精準“投喂”——這正是改造提升的立體水培設施,它實現了蔬菜的自動化、工業化生産。“現在幾個棚的水培蔬菜都可以由一人管理。”農場主理人杜連輝自豪地介紹。作為來村創業的新農人之一,他體驗到農業科技帶來的實在變化,也希望把農業科技的成果從鄉村帶到城市裏去。“我們創立了品牌,開發了陽臺農業産品,讓都市年輕人在家就能水培蔬菜,體驗‘蔬菜自由’的樂趣。”
科技賦能不止體現在大周各莊的一個農場。村裏實施“衣食在周”智慧農業項目,設施大棚完成智慧化升級,番茄、黃瓜等蔬果實現從播種到采收的全程精細管理。同時,通過連接農業監測預警雲平臺,實現生産全過程監控、風險預警與決策輔助,有效節能增效、提質增收。村裏還引入“品質優、口感好、收益高”的特色果蔬品種,實施智慧農業建設,對84棟日光溫室和150畝大田土壤進行改良,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和作物品質。
一産帶動三産,大周各莊實現農文旅商多業態協同發展。在“漁陽郡·四十里田園”,稻田種植區傳承着古漁陽文化,親子研學、露營體驗、戶外拓展等項目,則讓游客深度體驗農耕文化與科技農業的融合魅力。此外,村裏建成的農産品展示體驗中心“漁陽郡·易田間”,集全區及對口幫扶地區的優質農特産品展示與銷售於一體,既加大了地域農産品宣傳力度,又拓寬了銷售渠道,品牌影響力有效提升。
多元産業煥發鄉村活力,大周各莊推出“春賞花、夏露營、秋採摘、冬玩雪”四季主題活動及“我們的節日”傳統節日文化游園活動,吸引越來越多的市民來此體驗。“農文旅産業日臻成熟,村莊周邊的林地、公園等開敞空間以及村內閒置房屋,被打造成特色網紅打卡點,並配套完善了餐飲、零售、休憩、觀賞、停車等服務功能,可同時滿足500人的農産品採購、旅游集散、餐飲游憩等需求。”柳彥國介紹。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北京市主會場慶祝活動在大周各莊村成功舉辦,不僅檢驗了村子較高水準的接待能力,更彰顯了“百千工程”實施以來風貌提升和産業發展上取得的成績。
2025年上半年,大周各莊村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647元,同比增長15.5%。村民收入持續增加,對幸福生活的憧憬也愈發真切。“村裏越來越好,去年我把房子翻新了,不僅住得更舒心,幹事創業的熱情也更高了。”村民柳萌高興地説,生活環境改善後,他2025年還在村裏開了“漁陽郡·谷飼時光慢”村咖,開始投身鄉村新業態。
如今,在大周各莊村的示範引領下,示範片區內小周各莊村、黃吉營村、新房子村、小辛莊村、小羅山村協同奮進,“兩高一智”高標準農田建設、博士農場、未來農場、休閒農業、電商協會等接續鋪開。2025年6月,北房鎮成功入選國家級農業産業強鎮,“科學田園·漁陽北房”示範片區的金色名片不斷被擦亮,一首平原沃野的振興交響曲,正激蕩出時代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