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泥土味 練就鐵腳板 第一書記拜師老農

日期:2022-03-24 10:10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多些泥土味 練就鐵腳板 第一書記拜師老農

  春日,果樹萌發嫩芽,土地松軟開來,萬物生長,農時正好。密雲區大城子鎮,忙碌的農人中多了一些特殊的身影——18名新選派的第一書記。幹農活、住村居、吃農飯,從了解農民的生活開始,他們向老農拜師學藝。

  大城子鎮是北京市最大的紅肖梨産區,春季剪枝是農民最重要的一項農活。張莊子村的後山坡上,板栗樹、梨樹錯落分佈,不少枝杈已冒出一團團的花骨朵。果樹下,18位身穿紅馬甲的第一書記一字排開,分成五組,分別向5位老農拜師。

  “開好頭,才能結好果,如果一條枝丫上花骨朵過密,無法得到充分的光照和營養。”梯子峪村第一書記董如亮重復着師父説的話,看著師父咔嚓咔嚓剪得流暢,自己拿着修枝剪也信心十足地對準枝條。可剪子卻傳來柔軟堅實的阻力,刀口松開一看,枝幹上只留下一道深深的印子,皮都沒破。用力捏了好幾下,還是剪不斷。

  師父老王哈哈一笑,告訴他要把剪刀翻轉、刀口衝下,斜着下刀,用巧勁快速夾斷。

  師父手把手教,第一書記們學得很快。

  “做好農村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站在村民的角度想問題。”大城子鎮黨委組織委員曹艷春説,第一書記駐村幫扶時間雖然只有兩年,但鎮黨委希望在這有限的時間裏,第一書記們能多些“泥土味”,練就“鐵腳板”,與村民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主動適應基層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在收穫成長的同時為村民辦好事、辦實事。

  回到村裏,剛學會剪枝的董如亮跟村民有了新話題。“剪枝不僅是個技術活,裏頭學問大着呢。板栗樹要留大枝、去毛枝,梨樹相反,要剪掉粗的主幹,讓它冒新芽,留下毛枝。”聽董如亮説的有些乾貨,村民都湊過來跟他聊幾句。

  董如亮1991年生人,來自北汽集團海納川創新汽車零部件公司,在履新第一書記之前擔任公司董事長秘書和團委書記,農村生活經驗幾乎為零。懷揣振興鄉村的夢想,他從20多位申請者中競聘成功,來到梯子峪村。

  “住在村委會的一間小屋裏,村裏沒有食堂,需要自己做飯。”董如亮一開始並不習慣。但村民很熱情,送來熱氣騰騰的拿手菜,還邀請他到家裏一起吃。腳下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跟村民打交道多了,真實感受到村民的生活,第一書記該幹些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在董如亮心裏漸漸清晰。

  “梯子峪四面環山,清水河穿村而過,生態環境絕佳,發展民俗旅游,承接企業團建和各類會議,肯定有前途。”董如亮謀劃着,想幫助村裏的11家民俗戶提質升級,在生態旅游上做文章。最近,他正在琢磨做設計、引投資。

  和董如亮有同樣經歷的人還有很多。

  據介紹,自2013年以來,本市已陸續選派六批第一書記赴鄉村精準幫扶。當前,全市234個低收入村全部脫低,幫扶重點向扶持集體經濟側重。第六批第一書記覆蓋集體經濟薄弱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紅色試點村等重點鄉村,市區兩級共計671人已奔赴鄉村振興一線。(王可心)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