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安門大街恢復老街風貌 整治提升“七一”前亮相
東起府右街,西至西四南大街,800多米長的西安門大街貫通了北京皇城精華區。2021年4月底,這條大街啟動整治升級,“七一”前,西安門大街將完成改造提升,恢復老街風貌。
“吹哨”機制解擁堵
西安門大街始建於元代,曾是連接皇城內外的重要通道。如今,這條大街是首都重要的政務保障街道,周邊有北大婦幼醫院、305醫院等單位。整治提升前,這裡一直被“兩頭堵”的交通死結困擾。
東段街口,就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西安門大街改造提升項目部現場負責人周煒和設計師史琦每天都會來這裡測車流量。周煒説,特別是東段北側的非機動車道,幾乎堵滿了機動車,給騎行人群造成不小的安全隱患。相比於東段的“動態”擁堵,西安門大街西段的交通問題則是“靜態”的。由於缺乏停車資源,相對開闊的便道和路面兩側成了停車場。
為了更加高效快速推進西安門大街改造,西城區創新工作機制,以屬地街道為牽頭單位,吹哨召集區住建委、交通委、規自分局、商務委等24家單位,通過定期調度和協同行動,給項目插上“翅膀”。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半個多月的努力,大街兩側便道上豎起了183個擋車樁,香檳色的欄杆劃分出了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界限,共用單車的電子圍欄也各就各位。雜亂無序的車輛終於消失了。
藏書樓亮出古樸底色
距離露出老街風貌還有很多工作。在設計師史琦的手機相冊中,被判定為相似圖片的就有300多張。仔細一看,都是拍攝自西安門大街西側,西四路口的紅樓公共藏書樓。
照片中是藏書樓北側立面的灰色墻面。“灰墻面都是噴塗過的,掩蓋了建築原有的墻面肌理。”史琦説,紅樓公共藏書樓前身為紅樓電影院,根據最小干預的提升思路,最大程度還原建築原貌。也就是通過技術手段去掉表面灰漿,露出本色。但打磨淺了卸不掉,深了又恐傷筋動骨。
施工過程中,史琦和30多位工人師傅逐漸覓得要領:磚面打磨一毫米,磚縫打磨不超過三毫米。一個多月後,400多平方米的墻面打磨完畢。仔細觀察,紅磚磚面依稀可見具有時代感的標語、口號字樣。
小院適老改造圓居民心願
一些“加法”也在悄然進行,比如西安門大街119號院的適老化改造。
80歲的孫志軒老人是119號的住戶之一。多年來,院門口的臺階成了她和老鄰居們的心頭患。
在項目小組前期走訪過程中,她主動提出:能不能將院門口的臺階改成無障礙坡道?
經過整治組、設計方與每一戶居民耐心溝通,多次現場勘查,最終全院居民簽字同意了整治組提出的設計方案。孫志軒老人的願望實現了。
“七一”前,提升完畢的西安門大街將正式亮相。屆時,大街建築風格多元交融,整體基調莊重素雅,兼具林蔭慢行和健步悅騎功能。(張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