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雨污分流改善生活環境 磚瓦灰縫保留各時期特點 鷂兒衚同“精修”喚醒城南記憶

鷂兒衚同修繕效果圖。
為再現南中軸景觀風貌,西城區天橋地區將對鷂兒衚同等地進行修繕。目前鷂兒衚同修繕已進入施工階段,預計年底前完工。改造完成後,鷂兒衚同內建築墻體將展現出從明清時期至近現代各時期的建築形制特點,同時還將打造6處景觀節點和1處居民會客廳。
“一院一策”恢復傳統形制
前門大街南半段路西有一條東西走向的衚同,東起鋪陳市衚同,西至留學路,叫鷂兒衚同。別看不過400來米長,人文歷史卻豐富。衚同內曾建有平介、浮山等多所會館,還有清代都察院中城正指揮衙門,民國時期還建有市警察局偵緝總隊。
2017年至2019年,全市啟動背街小巷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鷂兒衚同通過封堵“開墻打洞”、清除違建等恢復了寬敞、安靜,但衚同墻體修整還是留下了遺憾。
“那個時候因為剛把違建拆除,為了儘快恢復建築外立面的平整,只能先採取抹灰處理,但這種方法不太符合地區歷史文化特點。”天橋街道綜合辦公室副主任馬榕介紹,現在將採取“一院一策”,突出歷史街區文化保護,最大限度還原老天橋各類民居的樣貌。
走進衚同,北側不少院落的週邊已經加裝上了腳手架和綠網布,工人們正裏裏外外忙活着。
衚同裏有的建築墻體磚縫是白色的,有的是接近磚體本身的灰黑色,有的甚至看不出磚縫。“我們本來以為天橋地區平民文化盛行,民居墻體應該多以碎磚墻為主,但拆除了抹灰的墻面之後發現,淌白、幹擺、絲縫……無論是比較普通的還是比較講究的形制,這條衚同裏都有。”設計師楊春雨解釋説,“勾白縫的這種叫‘淌白’,算比較常見的工藝;灰黑色這種叫‘絲縫’,工藝複雜一些,用的是專門調製的老灰漿;看不出磚縫的這種,砌法最精細,叫‘幹擺’,看著好像是直接把磚塊碼在一起了,其實除了最外邊這個面,其他幾個面都得經過打磨加工,灰漿抹在後頭了。”
衚同東口兩處建築也別具特色。其中一間屋頂用的是“合瓦”工藝,就是把瓦片有弧形凹陷的一面向下叩着放,一片壓一片;另一間則用的是“仰瓦灰梗”,把瓦片的弧形凹陷衝上放,瓦片之間沒有重疊,只用泥漿填縫。“使用‘仰瓦灰梗’的這間在上世紀50年代翻修過,但那個時候經濟條件有限,仰瓦的方式比較省瓦。”馬榕説,接下來的修繕中,這些特點也將予以保留,未來在鷂兒衚同可以看到從明清到近現代各時期的建築形制特點,留住城市記憶。
結合居民訴求三方面提升改造
據了解,新一輪背街小巷精細化整治提升區別於以往改造的一個特點就是結合居民訴求,重點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鷂兒衚同也將從建築物墻體修繕、下水管線改造、架空線入地這三個方面進行提升改造。
以改造下水管線為例,馬榕介紹,改造前,有不少居民院內的下水管道還是清代的老“官溝”,就是用條石砌出一條排水道,每到下雨天,院內積水讓居民苦不堪言。改造後,院內將實現雨水、污水分開排放,並且一律使用直徑30釐米的排水管線,排水更加順暢,使用年限也更長。
居民會客廳再現城南生活風貌
“將來修桌椅板凳的時候,能不能在外邊再給我裝個扶手?”説這話的周大爺在鷂兒衚同住了幾十年,因為腿腳不好,走不遠,平時又喜歡和老街坊在衚同裏喝喝茶,聊聊天。這次改造,天橋街道特意計劃在周大爺門前修一處居民會客廳,並且設計了石桌石凳,不怕風吹日曬。
據了解,天橋街道還計劃在衚同內打造6處景觀節點。景觀節點栽種的綠植將全部選擇早年間衚同內常見的植物,如茉莉、月季、石榴、葫蘆、貓耳朵豆角等,再現老北京城南生活風貌。(王天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