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所有解決停車、積水、如廁等難題,72條背街小巷年內完成整治 通州民生實事“打包”進衚同
通州運河西大街北側,一片老舊平房區經過改造大變樣。(唐建攝)
通州區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正在進行。整治後的街巷,花木多了,立面美了,電線桿子少了,堆物堆料看不見了。更讓居民感到可喜的是,從前的低窪院不積水了,停車、如廁方便了,老街老巷的文化韻味兒又回來了。
重面子,更重裏子。通州區街巷整治把景觀提升與民生實事、文化再造相結合,2019年年底前將有72條背街小巷完成整體提升改造。果園大街、熊家衚同等歷史悠久的通州老城街巷,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更耀眼的光彩。
40年的老平房區大變樣
通州區運河西大街北側,一片老舊平房區頗為引人注目。不同於大部分老城街巷的灰磚灰瓦,這兒的衚同主色調是明亮的“中國紅”——墻是紅的,柵欄是紅的,屋子的外立面也是紅的。映襯着整潔的灰色路面、精緻的口袋公園、巷道裏的倣古樣式的花木廊架,有説不出的雅韻。
這片平房區最早是通州糧食局直屬庫的職工宿舍,建於上世紀80年代初,由一巷二巷三巷三條衚同構成。在2018年整治前,這片有着近40年曆史的平房衚同已經處於衰落的狀態。“巷是破巷,墻是危墻。”讓住戶們最不能忍受的是雨季的積水。因為周圍地勢高,管道排水不暢,下大雨時院子被泡是常事,有時候積水有膝蓋那麼深。
“在做方案設計的時候,我們事先徵求居民意見,爭取通過一次改造,把能解決的民生難題都解決了。”玉橋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
針對老住戶們反映最強烈的積水問題,改造過程中不光給衚同增加了排水設施,進行了雨污分流,而且每家院裏也接上了排水管線,並用透水磚重新鋪設了路面。消防也是衚同居民關心的大問題。因為街巷空間很窄,此前電線桿子又多,一旦有火災,消防車很難開進來。為此,結合架空線改造,衚同裏拔掉了10多個電線桿;又在衚同裏舖設了消防管道,增加了消防栓。最讓居民撓心的“水火”之患,得到徹底解決。
剩下的,改造外立面、建口袋公園、開墻透綠等措施,錦上添花,給近40年的老衚同增加了色彩和生氣。設計師介紹,之所以衚同外立面鋪裝是紅色調,是因為原先居民住的房子就是紅磚墻,現在的“中國紅”墻磚留住的是一代人的記憶。另外頗受大夥兒好評的是,原先的圍墻改成了柵欄鏤空設計,墻外就是通州老城著名的漪春園。隔墻一瞥,滿園風景映入眼簾,比起過去密不透風、高高聳立的實心墻,增添了太多的詩情畫意。
像這樣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衚同街巷還有很多。2017年至今,通州區已相繼完成52條背街小巷的環境整體提升。2019年,將繼續完成潞河園路、永順南街分巷、中倉路、官員衚同等20條街巷的環境整治提升任務。
民生需求“一鍵打包”
“最大限度地傾聽群眾聲音,最大限度緩解停車難題、最大限度開墻透綠、最大限度還路於民、最大限度留白增綠、最大限度增加便民設施,是通州區新時期街巷改造提升的顯著特點。”通州區城市管理委員會環境建設科長張春霞介紹。
為了實現上述六個“最大限度”,通州區城市管理委員會協調相關職能部門、鄉鎮、街道社區、街巷設計團隊精密配合,把民生需求“一鍵打包”,把居民意願滲透到設計的各個細節中。停車、如廁、活動、休閒、出行等諸多需求,通過合理的方案,最大程度給予滿足。
永順鎮果園村所在的果園片區,是通州老城的核心區域。該片區將近10萬平方米,由4條主街巷構成。作為通州老的商業區,果園繁榮與混亂並存,道路擁堵、違建叢生……各種“城市病”在這裡蔓延,並且愈演愈烈。
2018年以來,果園片區拆除了2萬平方米違建。在此基礎上,實施了果園大街、果元路兩條街巷的改造。“確切地説,是街區的改造。”張春霞介紹,這次改造延伸到了主街巷的各個分支——更細小的巷道,以及居民小區的內部。過去黑燈瞎火的地方增加了景觀照明,從前堆物堆料的犄角旮旯變成了兒童游樂場地,居民樓下的斷頭路變成了休閒步道……
果園大街改造後,變成了步行街。為滿足商戶和附近居民的停車需求,改造中,利用拆違空間新增了一個立體停車場,可以提供200個車位。並新修了一座“智慧廁所”,空調、新風系統、人臉識別廁紙機等“高級設備”一應俱全。
2019年將啟動永順南街區域2條街巷的提升改造。為滿足居民對公園綠地的渴求,通州區城市管理委員會和駐街巷的兩家産權單位多次協商,拆掉單位圍墻,露出兩片總面積4000平方米的閒置地,納入街區統一的景觀設計,建成後將成為産權單位和街區百姓共享共用的綠地空間。
這類工作創新,在街巷整治中頻頻涌現。“見縫插針”滿足居民需求,2019年通州區通過街巷整治提升,預計要新增立體停車設施1處,20條背街小巷預計規範停車154個,新增停車位322個;完成開墻透綠圍墻改造近3000延米。另外全區要新增城市客廳、口袋公園25個,體育公園1個,共建公園2個,新增綠地面積8600余平方米。
留住街區文化記憶
和東城、西城的老衚同一樣,通州老城不少街巷也有着悠久的歷史。通州區將街巷提升改造與文化再造相結合,一度變得蕪雜的老衚同又找回了從前的韻味兒和精氣神兒。
通州南大街就是這樣一條街巷。這條街有百餘年曆史,兩側的衚同裏散落着72處古跡,通州區博物館就坐落在街面上。雖然名為“南大街”,但街道的空間尺度並不顯得寬敞,再加上違建、機動車輛的“夾擊”,這條百年老街日益顯得跼踀。
在拆除110多處違建的基礎上,通州區中倉街道對這條老街進行了全面的提升整治。其中一項措施是在區博物館附近打造出了一處150米長的文化墻。青色磚墻上鑲嵌着一幅幅古色古香的手繪壁畫,主題是歷史上的“通州八景”,還有體現通州漕運文化的“運河都運圖”。文化墻前設置了一排花箱,避免了機動車停放。經常有路人駐足,端詳這些透着濃濃古韻的畫幅。其中有一幅壁畫,甚至復原了通州老城的建築佈局,一眼望去,歷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改造完成的蓮花寺社區熊家衚同,在文化傳承上更具新意。“我們自己搞了一個‘墻上博物館’。”衚同老住戶、街巷理事劉曉英熱情地介紹説。衚同墻面上,一個個高近2米、寬約1米,邊框刷成紅色的倣古櫥窗正在安裝。“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好些家裏的老物件用不上了,我們居民就商量,把有意思的老物件蒐集起來,擺在櫥窗裏進行展示。”劉大媽介紹。這個居民自發創意的“墻上博物館”去年就有,今年街道社區結合街巷環境整治,對原先展示櫥窗進行改造、擴容;另一方面,居民送來的各類老物件也在不斷增加。從做鞋的鞋楦,補襪的襪頂兒,到老舊的座鐘、算盤、花瓶,還有上百年曆史的磨盤,林林總總有近百件。
再過十來天,“墻上博物館”就要重新布展。從歷史中走來的一個個老物件,將衚同的過往娓娓道來,也是老住戶們的鄉愁寄託。
把根留住,把文化留住。通州這座運河古城,在街區的有機更新中,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續寫着新的故事。(王海燕 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