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聚焦提升再發力 魅力城區展新顏 石景山精心呵護美麗家園
城市管理工作涉及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直接關係群眾切身利益。近年來,石景山區面對城市管理工作的新形勢、新問題,群眾的新盼望、新期待,按照“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細”的要求,勇於探索,大膽實踐,尤其是在全市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中,初步探索出符合首都現代化發展要求、具有石景山特色的城市管理新路,着力實施夯實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維護乾淨整潔城市環境、構建和諧宜居家園等多項舉措,不斷提高城市管理精治共治法治水準,加強城市管理、建設宜居城區、呵護美麗家園,取得較好的效果,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讓百姓真真切切地體會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夯實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石景山區“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始終把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實現“基本無違法建設城區”的同時,下大力氣研究解決騰退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問題,建設了一系列為民便民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了城市基礎設施服務水準。
推進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承載力。先後實現阜石路與石龍路節點立交工程完工通車,中低速磁懸浮交通示範線S1線石廠站至金安橋站區間開通運營,豐沙線入地改造工程完工通車,長安街西延石景山段道路工程竣工通車。北辛安路北段、古城南街等城市主幹路範圍內拆遷工作基本完成,計劃年底前道路工程基本完工。劉娘府路、石景山園北I區三號路等5條城市次幹路、支路實現全面進場施工,計劃年底完工通車。特別是M6號線西延工程石景山區內正線範圍拆遷工作全部完成並實現全線交地,石景山區4個車站主體結構均已完成,正在進行裝修及設備安裝,全線已交付市地鐵運營公司臨管,蘋果園站以東正在空載試運作,計劃年底前開通試運營。
增加停車泊位供給,緩解停車難題。石景山區主要採取利用騰退土地建設一批、利用綠地或平改立挖潛一批、利用規劃配建一批的工作方式全力推進停車設施建設。2017年以來全區已累計增加近2萬個停車位,有效地緩解了停車難題。其中原阜石路南側停車場,在完成非首都功能業態疏解後,改建為約1.4萬平方米的平面停車場,並已建成投入使用,提供近400個停車位,極大緩解該區域周邊商場的停車壓力,同時,停車場內還設置專用巡回巴士,方便市民前往商場,實現了很好的接駁。
創新精準養護模式,推進“道路巡養一體化”。石景山區將日常巡查與小型修補相結合,以迅速處置道路病害為目標,組建15個“巡養一體化”班組,並配合日常車巡實現了全區養護路網全覆蓋,保障市民安全高效出行,快速解決城市道路不同程度的網裂、碎裂及松散等問題。為解決機動車巡查影響交通、巡視死角多的問題,將電動車化身路政巡查車,對步道、井周邊、路面裂痕等小面積破損進行隨路修復,更全面、細緻、安全地養護市政設施。此外,借助市政資訊管理平臺,通過手機軟體和巡查管理系統,實現發現、轉辦、處理的快速傳遞,從拍照上傳、系統分析、派發任務到修復完成,全部流程式控制制在24小時內完成。截至目前,共出動2359車次,自行修復2964處道路破損,約508平方米的修復面積。
維護乾淨整潔城市環境
石景山區始終把關係群眾生活品質的小事當大事來辦,以生活垃圾分類、河湖管理等領域為重點,解決老百姓關心的環境問題,努力維護乾淨整潔的城市環境。
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居住小區全覆蓋。從源頭減少並控制垃圾産生量,在過程中引導垃圾正確分類,有效合理地實現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垃圾圍城”問題,2018年年底石景山區將在全市率先實現居住小區垃圾分類全覆蓋。自2010年開始,石景山區在居住小區中推行垃圾分類,設立4000余組分類收集桶站、9座分類垃圾樓、近400人垃圾分類指導員,並將“周四垃圾減量日”作為宣傳主線,累計開展針對居民及中小學生的分類培訓宣傳活動千余場,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居民的分類習慣正逐步養成。目前,全區有近80%的居住小區開展垃圾分類,按照“乾濕分離”的原則設置廚余垃圾收集容器,全區廚余垃圾日均約50噸的分出量。
構建綜合治水體系,實現守河有責、守河盡責。自北京全面推進“河長制”以來,石景山區在區級層面由區委書記及區長擔任區總河長,副區長以河道為單位任區級河長,在街道層面以黨、政雙正職領導為街道級河長,由街道組織設立140名日常河湖巡查員,區、街河長制辦公室全部掛牌成立。同時,石景山區制定“河長制”相關配套制度和考核辦法,組織開展區、街兩級河長巡河工作,2018年以來,區級河長累計完成督導巡查53人次,街道級河長累計巡查435人次。通過區河長辦、屬地街道河長辦以及相關執法部門開展聯合執法和綜合治理,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有了“河長”的守護,水環境建設因此呈現出新面貌,蓮石湖非法捕撈、高井溝和黑石頭溝等河渠沿線非法排污等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逐步實現“政府主導、屬地負責、行業監管、專業管護、社會共治”的河湖生態環境管理新體系。
建設和諧宜居城市家園
“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是城市治理的新理念、新要求,石景山區在景觀提升、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城市傢具保養等方面,摸索有效經驗,進一步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準,讓人民群眾更有獲得感。
實施景觀提升工程,打造魅力城市。石景山全面改造提升轄區街巷環境景觀,努力打造“高端綠色、環境優美、文明有序、特色鮮明”的街巷和社區環境。先後對八角西街、石門路五里坨段等24條精品大街,冬奧組委周邊、魯谷社區等6個重點區域,高井小區、魯谷村小區2個精品小區,以及古城中心小學門前路、塔院路等15條背街小巷組織實施景觀提升工程,共完成5.6萬平方米廣場鋪裝、24.8萬平方米道路整修、57萬平方米樓體粉飾,新建和修復圍墻7.2萬平方米,綠化提升3萬平方米,拆除、規範門頭牌匾2萬平方米,安裝夜景照明燈具2.4萬套,架空線梳理4千余米,打造出了一批和諧、美觀、舒適的街面景觀,推動了全區城市結構從功能型向功能型與景觀型融合發展的進程,着力打造魅力城市。
推行街巷長制,疏通城市“毛細血管”。如果城市主幹道是城市的“主動脈”,那麼從主幹道延伸出來的背街小巷無疑就是“毛細血管”,“毛細血管”關係着城市功能的正常運作,關係廣大居民的切身利益。按照街巷“八無兩規範一創建”的標準要求,石景山區紮實推進“街巷長制”各項工作實施,制定了推進“街巷長制”工作方案、考核方案,以及小巷管家管理辦法等配套文件,落實專項工作資金。截至目前,全區已選派培訓315名街巷長,設立449塊街巷長公示牌,實現了全區685條大街小巷全覆蓋;招募約1500名小巷管家,通過社會組織進行統一培訓管理,建立了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機制。通過“一街(巷)一長”的設立,將街巷日常管理責任落實到具體人員。
組建市容環境巡養隊,愛護“城市傢具”。在城市街頭,小到果皮箱、導向牌,大到公交站臺等設施,被稱為“城市傢具”。日常生活中,家裏的各式傢具需要時時清潔、愛惜使用,“城市傢具”作為服務百姓生活的城市設施,更需要勤於保養與維護。2018年7月,石景山區組建“市容環境巡養隊”,主要承擔全區“城市傢具”的日常巡視、保潔和維護,並制定完善了市容環境巡養隊業務拓展工作方案等相關制度和作業流程,實現了與區融合平臺的業務對接。在日常巡查中,對影響市容環境的各類問題及時進行協調整改,對涉及到其他單位的問題及時上報,變末端清理為源頭治理。截至目前,市容環境巡養隊已協調、處理解決“城市傢具”破損問題100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