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清觀文保院落亮真容
坐落於新街口青塔衚同65號、具有近200年曆史的三清觀,將亮出歷史真容。5月8日,西城區啟動三清觀違建拆除行動,17戶人家的21處違建將在一週內拆除。
三清觀始建於清代,歷史上是一處皇家道觀,解放後成了一座大雜院。走進院落中,原先道觀的格局已不可見,蜿蜒逼仄的道路兩側,擠滿了住戶搭建的各色違建,原北配殿的位置甚至還蓋起了一座二層小樓。
雖然整體格局已湮滅在大大小小的違建中,但仔細觀察,仍能發現不少歷史遺跡。“瞧,這就是道觀的原物,一座無字碑。”街道工作人員領着走進一間狹小的違建,只見進門處有一座不到1米高的水泥花臺,再一看,哪兒是什麼水泥臺,分明是一座石碑橫臥在兩座石墩上。“文物部門來鑒定過了,説這碑是道光十三年立的。”與這間違建一墻之隔,是三清觀的東配殿,木結構尚保持完整,但老式的窗欞已經破爛不堪。只有從屋頂上雕刻着游龍圖案的金色琉璃瓦上,還能看出幾分往日的輝煌。
“去年12月,街道聯合相關部門啟動了三清觀的疏解騰退工作,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有20多戶人家簽訂了騰退協議。”新街口街道環境辦工作人員張文平介紹,眼下,隨着住戶陸續搬出,拆違工作也正式啟動。
據勘察,三清觀的文物本體面積為200余平方米,違建有400余平方米。5月8日啟動拆除的是院內17戶人家的21處違建。為了保護文物本體,三清觀院內的違建全部採取手工拆除。在啟動拆違前,西城區文物部門對文物本體建築全部進行了標注,拆違現場也有工作人員手持電子圖紙進行監督,盡最大努力保證文物本體的安全。
這是西城區針對三清觀的第二次疏解騰退。此前,三清觀的大殿在2013年前後已完成住戶騰退,目前大殿的外立面已被苫布包裹,以起到保護作用。這次騰退的完成,標誌着佔用三清觀的住戶全部遷出。
新街口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違建拆除後,將在露天部分先期栽植花草,避免揚塵。下一步,區相關部門將組織專家評審,制定恢復原貌計劃,對三清觀文保院進行全面地提升修復。(王海燕 曹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