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本市畜牧業有序疏解出京 首農七成奶牛年底京外安家
大興鹿圈牛場,1400頭;朝陽北牛場和辛堡牛場,約1500頭;海淀西二牛場,1050頭,西一肉牛場3000多頭;房山長陽二牛場,1450頭……隨着本市養殖畜牧業的有序退出,大大小小的國營牛場正在撤離北京。預計到2017年年底,首農旗下七成奶牛將到京外安家。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幾十頭奶牛進京保供應,到如今帶着數萬頭奶牛和技術優勢出京謀發展,首農養殖業的這“一進一齣”,折射出北京産業結構升級調整的大變遷。
老明星謝幕
58歲金星牛場將離京
南五環和南六環之間,緊鄰着南中軸路,1959年建場的金星牛場,3000多頭奶牛,8月將分批告別,到京外另安新家。三元種業旗下的首農畜牧副總裁王亞慶表示,按計劃牛場的後備牛將搬遷到河北邢臺,成乳牛將搬遷到邢臺或甘肅張掖等地。
“雖然很捨不得,但疏解到京外也是大勢所趨。”提起這個58年曆史的老牛場,不少人感慨。從最初的公私合營,個人牽幾十頭牛入場,到一步步發展壯大,金星牛場多少年來,為首都市民源源不斷提供鮮奶。
“大傢夥兒對牛場都有感情,都想站好最後一班崗,讓老牛場順利謝幕。”幹了36年的“老養牛人”、金星牛場場長張鳳江依依不捨地説。
金星牛場到京外謀發展,僅是首農旗下牛場有序退出北京的一個縮影。據王亞慶介紹,到2017年上半年,首農已從北京遷走13個牛場,大概有12000頭牛,2017年年底還要再遷出5000頭牛。
京外煥新生
定州牧場機器人“擠奶”
從北京坐高鐵到定州,再乘車20多公里,就是首農定州牧場。6700多畝的河灘上,現代化牛舍、場房崛起,綠油油的苜蓿草長勢良好,已全然看不出當年河灘撂荒的痕跡。
戴一頂草帽,身着工作服,河北首農經理劉登科正從牛舍“巡視”歸來,渾身濕透。溜達到牛舍去看牛,是他每天的必修課,“轉一圈下來就是35000步。”
在這座花園式養殖區,長366米,跨度61米的牛舍讓奶牛活動空間更大,從美國引進的糞污處理系統,能實現糞污的環保、節能、迴圈利用。世界先進的並列式和轉盤式擠奶機,能快速自動擠奶、製冷,既提高效率,也節省人力。
另外,場區內分佈的350個攝像頭,隨時可觀察牛群狀態,這讓牧場更加智慧。劉登科説,牧場2018年下半年將建成投用16台擠奶機器人,到時候大概3個人就能管理1000頭奶牛。
瞄準新産業
首農瞄準農業“高精尖”
近年來,首農旗下牛場已在內蒙古、黑龍江、河北、山東、河南、雲南等全國10個省區市生根結果。據介紹,首農畜牧目前共有85000頭奶牛,預計到2017年年底,將有近70%的奶牛疏解出京,到外地安新家。未來兩年,牛場疏解仍將持續,預計最終僅保留15000頭到20000頭奶牛,用於城市應急保障,而這些牛場也將全部分佈在六環外。
不光是牛場,按照北京市新增産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首農近年來加大對畜牧産業的疏解關停力度。據首農集團總經理薛剛介紹,截至2017年6月,首農已疏解關停了32個在京的畜禽養殖場。除牛場外,首農還將疏解2個豬場,關停肉雞養殖基地16個。
作為京城老牌農業企業,首農也在瞄準升級轉型的“高精尖”目標。比如,自主研發了種豬安全生産體系、優質種牛基因組選育技術,還擁有北京黑豬、北京鴨、北京油雞等地方品種。在創新農牧業科技上,首農已走在同行業前列。(孫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