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試點改革為契機,通過拆除騰退徹底清理“散亂污”企業——
按照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要求,大興區2017年啟動“散亂污”企業治理專項行動,明確了將“散亂污”企業治理與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試點改革統籌起來,相互借力,通過“散亂污”企業治理減少拆除騰退阻力,通過拆除騰退徹底清理“散亂污”企業的工作思路。
2017年2月,大興區“散亂污”企業清理整治工作全面啟動,在完成市級任務386家基礎上,自我加壓,按照環保部提出的標準再次普查梳理,確定全年計劃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1104家,截止目前,已完成205家。
借助農地入市改革試點 集中連片清理“散亂污”企業
在大興區2017年“散亂污”企業治理專項行動過程中,主要治理環保不達標、無證無照經營、違規經營、安全隱患嚴重的一般製造業和低端服務業企業。在清理整治中突出重點領域,以涉污染的生産經營單位為重點,特別是使用小煤爐或存在冒黑煙、粉塵無組織排放、揚塵以及污水不能達標排放的單位。同時,突出重點行業,以建材、包裝印刷、傢具製造等行業企業為疏解退出重點。
在治理方式上,借助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試點改革正在推進的有利條件,全面推動黃村、西紅門、舊宮鎮等産業聚集區拆除騰退,集中連片清理“散亂污”企業,大力清退違法排污經營業態。
同時,針對不在拆除騰退區域的“散亂污”企業,制定了“六必清”標準,建立“散亂污”企業臺賬;通過疏堵結合的方式,宣傳相關政策,出具限期清退告知書,引導企業主動退出,對未按期退出的企業,通過聯合執法實現“兩斷三清”,達到“永久不能恢復生産”的標準。
五年拆除騰退減少各類污染企業1.4萬家
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最徹底的方式就是拆除騰退,按照“永久不可恢復生産”的工作標準,大興區結合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工作,以村級工業大院為重點,加快拆除騰退工作進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近40個工業大院納入了2017年農地入市改革試點工作,已經或正在啟動拆除騰退工作。
工業大院、工業産業聚集區的形成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産物。上世紀80、90年代,根據當時推進工業化的需要,鼓勵招商引資、自給自足,村村點火、戶戶冒煙,黨員帶頭、幹部帶頭,各鎮紛紛建設工業小區,特別是北部城鄉結合部建成了一批工業大院,聚集了大量的“散亂污”企業。隨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工業大院、工業聚集區給城市面貌、地區環境和居民安全帶來的巨大破壞和隱患,大興區下決心進行徹底整治。
2013年開始,大興區啟動以清理工業大院為主要內容的城鄉結合部改造,並被確定為全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通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城鄉結合部地區騰退低效閒置用地4.8萬畝,減少各類污染企業1.4萬家。
“不作為”、“亂作為”堅決問責
徹底剷除“散亂污”企業生存土壤
在專項治理行動中,大興區多措並舉破解難點,經信、環保、住建、工商、安監、消防等部門聯動,結合打擊違法用地違法建設、安全生産整治等專項執法工作,強力推動“散亂污”企業清理。同時,大興區還發揮市場要素促整治,嚴格執行差別水價、電價等政策和排污費收費標準,促進企業升級改造。
此外,大興區還建立了政府督導、部門督查、監察追責、輿論監督、社會投訴的立體監督機制,針對各項工作任務進行全方位的督促和檢查,鼓勵群眾監督、媒體曝光,對於未按要求完成任務或存在“不作為”、“亂作為”的單位和個人堅決嚴肅問責,徹底剷除“散亂污”企業生存土壤。
拆除騰退地區低端産業徹底消失
“散亂污”企業治理實現“拆灰還綠”
目前,大興區已編制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産業發展研究》,正在研究各鎮發展定位和産業佈局,通過科學整合集體土地資源,進一步擠壓低端業態生存空間。拆除騰退的西紅門、舊宮等産業聚集區,建設已初見成效,金融谷、星光影視園等高品質專業園區已對外開放,聚集了一批高新技術産業、生産性服務業、文化創意産業等高端業態,原有低端産業徹底消失,城鄉結合部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在還綠方面,大興區在拆除騰退項目啟動之初,就預先謀劃拆后土地的還綠和保護,在城鄉結合部地區一片垃圾和廢墟上建立了南海子公園。瀛海鎮在工業大院拆除騰退後,總體佈局即拆即綠,先後將京臺高速兩側、興亦路兩側、黃亦路兩側等重要大街的地塊實現了拆灰還綠的高效轉變。
在建築垃圾再生利用方面,西紅門鎮、瀛海鎮、黃村鎮等地都採用了不同方式將建築垃圾再生利用。比如,西紅門鎮進行建築垃圾破碎處理的地塊,總建築面積約240萬平方米,産生建築垃圾150余萬方。經現場處置,已生産成品骨料約60萬方,成品骨料分為三種,分別為直徑1釐米顆粒,直徑0.3釐米顆粒及細砂。破碎企業自行消納約35萬方,主要用於回填道路、製作再生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