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朝陽八里莊街道 拆違前,先給困難住戶找安置房
朝陽八里莊東裏,47歲的蘇獻果這兩天正張羅搬家的事兒。就在4月20日,街道啟動拆違,他家從窗臺上伸出去的5平方米違建,也一併被拆除。臨拆前,街道給找好了安置房。他和另外30多戶拆違後家裏不夠住的居民,都有了安心落腳的地方。
八里莊東裏,過去是國棉二廠的宿舍區。蘇獻果一家居住的三層磚樓,在當地又被稱為“母子樓”。
“1992年蓋的,最早是為方便女工帶孩子,後來成了家屬樓,能住進來的都得是當年的技術骨幹、生産標兵。”老蘇回憶。隨着廠子漸漸不景氣,老職工們全部被“買斷”。企業原本計劃對這片老舊宿舍區進行危改,但因為資金等問題,15年了,遲遲不見動靜。
“母子樓”共計52間宿舍,每間宿舍9到12平方米不等,其中有12間住了兩戶、五六口人。因為人口多,很多家從窗臺往外又接出一塊,用鐵皮、彩鋼板和幾根鋼管搭成一個個懸空的違建房,或擺一張床,或擱一張書桌,“給孩子留個看書學習的地方。”
一棟宿舍樓,跟鴿子籠一樣,外挂了大大小小38間違建房,每間房下面只有四根細細的鋼管支撐,看著都讓人懸心。2017年,八里莊街道啟動東裏社區的環境整治,拆除違建是其中一項。
拆違前,需入戶和居民溝通。可當走進這棟樓道裏堆滿雜物、一推門就能碰到床的老舊宿舍樓時,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全都落淚了。
“環境要整治,居民的實際困難更要考慮。”八里莊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找到宿舍樓的産權方京棉集團,雙方協商,由京棉集團騰出20多套正在出租的公寓房,提供給拆違後不夠住的居民。一個10多平方米的房間,每月租金七八百元,比市場價便宜一半。
“不管怎麼説,有地方落腳了。”蘇獻果説。以他家為例,拆違後,一家三口人的實際居住面積只有5平方米,“家裏轉個身都困難,現在另租一個房間,住得就沒那麼憋屈了。”
這次拆違,“母子樓”內有36戶居民因為住不下需要安置。在4月20日拆除違建房之前,相關單位出資,把需要安置的居民安排到附近賓館臨時周轉,最遲4月底,每戶都能住進安置房。
“拆違只是個起步。”街道黨工委書記張福來説,下一步要在八里莊東裏社區啟動“微治理”,通過拆違、修路、增綠等綜合措施,提升老小區的整體環境,切切實實改善居民生活。
在同樣是老舊宿舍區的八里莊西裏,這樣的嘗試已經取得成果。日前,在西裏社區看到,曾經散落在樓間的居民自建窩棚、小菜園等,已經全部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塊塊規整的綠地,新栽植的國槐、小葉黃楊、月季,給小區增添了不少生氣。
“去年下半年開始整治,拆違拆出了3000多平方米。”社區黨委書記毛立新介紹。拆違空間一部分用於增綠,樓前樓後建成2000平方米的花園綠地;一部分進行硬化鋪裝,給居民增加了150個停車位;還有一部分,結合邊角地整治,建成一處健身小廣場。另外,利用小區廢棄的鍋爐房,街道、社區今年還打算建一處養老驛站,解決老人的養老問題。
“沒想到會有這樣的變化。”過去國棉三廠的老職工、74歲的齊學仁感慨,“這把年紀了,原本打算到外頭環境好一點兒的地方養老,連養老院都找好了。現在小區一天一個樣貌,還真不想走了。”
在八里莊街道,類似於八里莊東裏、西裏這樣的老舊宿舍廠區,共計有5個,涉及5000多戶居民。街道計劃利用兩年的時間,完成5個小區的“微治理”,讓居民實實在在感受到身邊的變化。(王海燕 劉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