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綱維有序 宜居之都
從沙子口向北望,京津城際復興號列車飛馳而過,與2004年恢復的北京中軸線標誌之一的永定門城樓相得益彰。(鄧偉攝)
修繕後的前門三里河城市公園,重現“水穿街巷”景觀。(孫戉攝)
東城區青雲衚同甲23-29號院落經修繕後,古樹、古井、歷史建築的舊貌得以保存,並融入了現代氣息。(武亦彬攝)
“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第一站就來到市規劃展覽館,古都北京的規劃發展牽動着總書記的心。
6年來,沿着總書記重要講話指引的方向,圍繞“四個中心”的戰略定位,首都規劃之筆落地生花。過去一年中,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規正式發佈,13個分區規劃及亦莊新城規劃將總規目標分解到各區,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公示,貫通歷史現狀未來,統籌人口資源環境,着力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勾勒美好圖景,刻印滄桑巨變。在總規引領下,一幅綱維有序、和諧寧靜的人居畫卷,正在從藍圖轉化為現實。
總規分之
在地鐵站外排上十幾分鐘,進站後要等幾趟車才能擠進車廂……不到10公里的上班路,曾讓家住回龍觀的王越頗為頭疼。
回天地區,居住人口高達86萬。這裡曾是“睡城”,由於就業、居住失衡問題嚴重,每天有大量居民像王越一樣往返通勤,交通系統超負荷運作,優質醫療、教育、文化資源卻匱乏。
促進職住平衡發展,是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對治理“大城市病”提出的明確要求。總規藍圖如何更好落地解決王越們的眉睫之難,分區規劃是承上啟下的關鍵一環。
在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總體規劃處處長楊浚看來,“分區規劃的編制是技術統籌的過程,更是從博弈到達成共識的過程。”大到人口用地規模、産業發展佈局、用地減量方案,小到一塊綠地、一處公共設施,這些要寫進分區規劃的細節,每一項都經過了多輪調研、談判和協商。
以昌平區為例,要想徹底改善回天地區的頑疾,既要在民生保障上下功夫,又要在産業發展上留空間。
如何分享有限資源?首先要確定綱維。
於是,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制定規劃編制的“綱要”,明確各區的功能定位等實施要點和主要約束指標,各區分區規劃初步完成後,再進入市級層面進行匯總、校核、審查。
收上來,返回去,十多輪的市區互動,分區規劃越來越精準,越來越貼合總規的要求。
經過一年多的醞釀及編制,2019年12月,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大興、順義、昌平、房山、門頭溝、平谷、懷柔、密雲、延慶13個區的分區規劃及亦莊新城規劃成果集中發佈。新版規劃,將有望在未來若干年中解決困擾王越們的問題。
改變正在發生。2019年,王越上下班多了一個順暢快捷的新選擇——騎自行車。5月31日,北京開通首條自行車專用道,連接回龍觀和上地軟體園,經過體驗,王越發現“騎行比坐地鐵或打車快了起碼20分鐘”。
“諸多家門口的未來生活圖景都在分區規劃中有所呈現,市民也將對所在區域的發展有更切實的感受。”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石曉冬對分區規劃的未來充滿信心。
《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草案)也在去年年底進入公示階段。一個功能更優化、景色更美好的核心區正在重生。
落到“門口”
由總體到分部,從宏觀至微小。過去6年中,一次次分解、一根根觸角,將宏觀的城市總體規劃落實到一條街巷、一處院落,落實到百姓家門口。
在西直門外長河北岸,有一片“城中村”。“村”中幾乎所有居民都認識一位高個兒、戴眼鏡的中年人邵海青。
走街串巷、嘮家常、拍照,是邵海青每天的必修課。跟着邵海青的步伐,北下關這片“村”裏的臟亂差也隨之曝光——過道兩側大大小小的快遞車、外賣車擠在一起,臨街地面凹凸不平,巷子裏很多民房搭起“小二層”,本就狹窄的通道被建築材料和生活垃圾侵佔,公廁散發出難聞氣味……很難想像,這裡還有一家有着600年曆史的國家級文保單位——五塔寺,西邊相鄰的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綜合訓練館,則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重要場館之一。
按照規劃,五塔寺周邊的用地性質是綠化用地。然而,由於拆遷甩項等歷史原因,這裡仍有512戶居民,流動人口密集,基礎設施老舊,消防安全隱患嚴重。
如何既保護好歷史悠久的五塔寺,又徹底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海淀區北下關街道責任規劃師邵海青從傳統思維模式中跳出,提出“政府投資,居民異地安置”的建議。
邵海青提出的這一實施路徑得到了市區兩級及相關單位的全力支援。春節前,入戶調查工作已接近尾聲。
打通規劃落地“最後一公里”,活躍在大街小巷、田間地頭的責任規劃師,為北京的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機遇。
小海師、葵花籽、小蜜豐、築夢石……這些溫暖可愛的規劃師新名字,讓更多老百姓對規劃從陌生到熟悉。截至2019年年底,已經有195名責任規劃師分別簽約170個街、鄉、鎮和片區。
守矩得法
規劃先行,重在落實。不能再拆了的老城,如何做好保護性修繕?6年來,北京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
“有名的衚同三千六,沒名的衚同賽牛毛。”走進北京老城,草廠衚同就是那三千六百分之一。西起草廠三條、東至草廠十條的草廠衚同,是北京城裏唯一一片南北走向的衚同群,也是前門外最有歷史印記的片區,各式傳統民居四合院落、明清會館、名人故居廣布其間。
如今,由西向東欣賞完“水穿街巷”的三里河後,從草廠三條往北奔北蘆草園衚同,再一路向東,途經的每一條衚同中,都可瞧見一些講究的規制:灰色的磚墻、木製的燈桿、紅色的窗框、新老交替的石磚,還有偶爾幾處透着光亮的葡萄藤架。就像京派作家汪曾祺筆下所敘:“這便是衚同。北京人就在這些一小塊一小塊的豆腐裏活着。”
然而,在衚同裏住了一輩子的姜大爺知曉,以前的草廠可不是這個樣,路面坑洼不説,仔細觀察,現代的油漆、光亮的地磚,許多細節都和老北京衚同不匹配,“可沒辦法,修的人也不考究,草草刷遍漆就算完事。”
改變,從2014年開始。那一年,東城區啟動對草廠衚同的保護修繕,原則就是杜絕大拆大建,嚴格保護傳統城市空間格局,包括地面的起伏、每個院落的格局、門的朝向、門樓及山墻面貌基本延續老城景觀。正基於此,才有了後來修繕過程中的“講究”:木製燈桿代替了雜亂的鐵制燈桿,新老交替的石磚代替了整齊劃一的新石磚,金剛磚砌就的“空調小室”代替了木頭砌就的“空調小室”。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強調,北京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要更加精心保護好,凸顯北京歷史文化的整體價值,強化“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
高瞻遠矚,字有千鈞。
如何強化古都風韻,留住一個原汁原味的老城?守矩得法,規範北京市老城歷史文化街區的房屋保護修繕和環境改造提升,正成為探索後的共識。
歷經兩年的課題研究與實地調研,2019年年末,市住房城鄉建設委起草了《北京老城保護房屋修繕技術導則(2019版)》,近期將發佈。“《導則》的出臺,就是要將老城保護理念落實到施工環節,在修繕中保護好老磚瓦、老構件、老門墩。”市住房城鄉建設委保障房標準與評審處副處長高穩慧説。
《導則》中提出,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風貌建築和需要不斷修繕的傳統風貌建築,在修繕中應最大程度地保護有價值的歷史資訊,保護歷史風貌原狀,按照原形式、原結構、傳統規制做法進行修繕,更新內部設施。
對於衚同街區的環境整治,則要準確把握文化特色,修繕後符合區域文化要求,突出層次和特色;要保持衚同原有肌理、走向和空間尺度,挖掘區域歷史文化特色,注意保留和恢復衚同內原有的開工石、拴馬樁、泰山石等文化元素,塑造具有老北京文化特色的衚同空間。
特別是,《導則》中首次列出正負面清單,用照片列舉了目前在老城記憶體在的一些錯誤施工方式——屬於院落二門的垂花門用作宅門,用藍機磚砌築代替傳統墻體砌法,用白墻黛瓦替代北京衚同四合院的青磚灰瓦。
從修無定法,到守矩得法,這只是第一步。未來,北京還將推行老城房屋修繕與保護實施方案專家評審制度,老城內的每一條衚同、每一個院落在啟動修繕前,都要由專家委員會對修繕方案進行評審,力求原汁原味地還原古都風韻。
面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北京不斷思考、生動實踐,奮力書寫答卷。(陳雪檸 趙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