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在青年中紮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2021年7月至9月,市直機關工委和團市委共同主辦北京市機關第五屆青年技能大賽“光影看中國——紅色精神傳承人”影評寫作能力競賽。通過組織青年撰寫影評開展競賽,讓青年們在觀看電影、撰寫影評過程中重溫歷史記憶,感受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初心與使命,激發愛黨、愛國熱情。
近期,我們將陸續對榮獲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的30篇優秀影評作品進行集中展示,進一步深化競賽成果,重溫紅色歷史,傳承紅色精神。本期推出北京海關高聞悅、市國資委姜浩瀚、市社科院王林生、市檢二分院潘俊宇、市交通委陳曉共5名參賽選手的一等獎影評作品。
《守島人》影評
單位:北京海關
姓名:高聞悅
題目:繼先賢之忠 盡許國之才——電影《守島人》影評
黃海飛浪,千層欲高翻復下;開山環礁,擊水向天問喑啞。誠忠本分,寸土寸心赤血灑;衛國職責,枕戈鳴哨列兵馬。《守島人》影片用專業的藝術想像、藝術創造和藝術智慧敘述了王繼才夫婦守島的故事。自然元素與情節發展、情緒遞進水乳交融,在藝術環節、藝術情懷、藝術使命三個方面彰顯出文藝創作的時代基因。
情景處理:鐵馬冰河入夢來
王國維《人間詞話》雲:“一切景語皆情語。”影片的“鐵馬冰河”能“入夢”,在於自然景觀熨帖人物情緒,隨情節的脈搏起伏。仕花島上産子之時是雷電大雨之夜。繼才尚無接生經驗、雜聲中接受電話指導、仕花無力説話……僅情節就揪心緊張,此時,驟雨過窗呈現婆娑之影:動者,稠密急落的雨影;靜者,咬牙使勁的停頓。動靜對比營造雙重壓迫感,與白浪掀天的環境融匯,風雨的力量直抵人心。
用景技法全面勾勒開山島之苦,既有環境惡劣、孤苦難耐的生活之苦,也有骨肉分離、忠孝難全的情感之苦。以景寄情,鋪陳足夠,提升觀眾對環境基礎、畫面用光的接受度,達到攝錄導、服化道等藝術環節的渲染目標。
人物情感:衣帶漸寬終不悔
古有《詩經》:“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今有仕花:“你守島,我守你。”堅毅與執着匯入中國人的血脈,既有忠於典籍的講述,也有屬於當代的表達。
演員精湛的演技突顯鮮明的敘事節奏。仕花首次上島給繼才理髮,心疼與委屈在剪刀抬起梳子落下間演出;轉為理解守島事業,仕花坐在船頭向島駛去,目光堅定中仍有顧慮;習慣相守小島,二人升旗、踢正步、鬥地主……荒涼孤島化身“浪漫綠洲”,柔情流淌在眼尾,情至真、愛至切讓人沉浸。
王繼才飽滿的藝術形象來自多種情感交織:家國情、夫妻情、父子情、戰友情。父親串的海螺項鍊,女兒回饋“海燕的誓言”;王政委予他信任,他用一生踐行諾言;長輩支援,他卻無法盡孝的虧欠……既現實又超現實的畫面,淚眼潸然間更會隨影動情。
演技融合故事,演員走進角色,共同烘托“情”的溫度,詮釋:守島,是一個人的使命,是一群人的付出。
價值堅守:一寸赤心惟報國
“天下至德,莫大於忠”。志向因忠誠而巍峨,事業因堅守而壯麗,從革命時期到和平年代,忠誠定位了英雄的精神坐標。
王繼才之忠貫穿始終,把“一輩子,一件事”的堅守獻給祖國。影片節點標誌價值觀念的昇華:從“守島就是守家,國安才能家安”的使命在肩,到“旗幟就是陣地,人在旗幟在”的政治氣節,最後做到“一朝上島,一生為國”的堅守奉獻。
影片凝聚主創團隊的文化自信、精神自強、藝術自覺,建構出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的審美世界。編導深入島上體驗、獲得珍貴的拍攝資源;立體的鏡頭語言、聲光電交映的宏大場面、細膩情感的特寫,再現了許黨報國的不世之業。
影片的觀賞,是又一次對英雄的敬仰,觀眾為愛崗敬業、舍家為國熱淚盈眶,讚嘆於忠誠堅守、奉獻擔當。榜樣標注着家國情懷的價值導向,汲取時代標桿的精神力量,書寫新時代奮鬥者的華章!
《英雄兒女》影評
單位:市國資委
姓名:姜浩瀚
題目:《英雄兒女》的敘事傳統與綜合表達賞析
電影《英雄兒女》以巴金小説《團圓》為原型創作。作家巴金在創作生涯的前期一直居住生活在淪陷區,是在朝鮮戰場上采風的七個月中,第一次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我軍戰士,返回國內後,歷經八年沉澱,創作了該小説並取得好評,作品先取得了文學上的成功,又經歷了影像對人物形象的進一步豐富,最終得以構築起這部電影。這一新中國初期電影承襲了我國電影的諸般優點與傳統,輔之以多種表達手法形成了綜合的表意效果,激勵和感動了一代代觀眾,完成了個人敘事和家國敘事的有機統一。
一、詩意電影表達傳統對電影的影響
俄羅斯藝術經歷了十九世紀的積澱和發展,在蘇聯時期迎來了全面爆發,在電影上亦成績斐然。愛森斯坦、庫裏肖夫等早期創作者,借助隱喻、對比、蒙太奇等手法獲得了電影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同時在吸收俄羅斯文學的營養下,形成了獨特的電影美學,在電影的各類表達傳統中,蘇聯的詩意電影對我國初期的創作較深,包括後世電影《士兵之歌》、《雁南飛》以及同為小説改編的電影《一個人的遭遇》等,都影響過我國電影的創作模式、教育體系、審美傾向和建國初期電影工業體系的搭建。在英雄兒女的開篇鏡頭中,並未直接展示戰場的樣貌,反而代之以一個空鏡頭,靜謐的山巒,安寧的鄉間景致,好像時不時傳來的鳥叫聲,伴隨着用膠片拍攝自帶的特有顫抖,傳遞出好像在呼吸的鏡頭效果,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展開了隨後的生死較量,英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建立了一種環境上的對比效果。在全片敘事中多次運用風景的空鏡頭。
敵人發動攻擊時,上山的鏡頭用了俯拍,敵人數量雖然多,但是在畫面中分佈凌亂,橫七扭八,顯得並不可怕,展現在革命戰士眼裏並不懼怕敵人,對敵人的蔑視之情。英雄犧牲後鏡頭再次切換至兩邊群山,中遠景的鏡頭側重表達高山巍峨,挺立,同時通過大自然的美好表達英雄與大自然同在,英雄的犧牲是有意義的。
此外影片在敘事過程中也靈活採取了多種類型化元素,音樂、諜戰、戰爭,以及戰爭的奇觀化展現的方式,豐富了觀眾的視聽體驗,增加了電影的吸引力,隨時調節敘事節奏。音樂在全片結合劇情需要多次大段出現,音畫結合,有機統一,在塑造熱心幫助志願軍的朝鮮族群眾群像,觀看文藝表演戰士群像上起到了烘托、渲染氣氛的作用。王文清回憶在舊上海執行地下任務時期,不幸被捕,鏡頭切換至當年,王文清身着枷鎖,王復標帶着孩子在鐵欄外看著父親的場面,將觀眾從硝煙瀰漫的戰場帶回至氣氛完全不同的諜戰戰線,製造完全不同的體驗。對絕大多數普通觀眾來説,戰爭本身就是一種高度奇觀化的視覺展現,王成在執行防禦任務的過程中,陣地上同時面對多個方向的敵人,穿插運用手榴彈、機槍、步話機等多種手段作戰、與後方聯繫,操作設備執行命令的種類豐富,超出人一般的生活經驗,製造出讓人對戰爭驚嘆並身臨其境的感覺。
雖然在主線劇情中戰爭佔有很大比例,影片整體敘事的視角仍非常寬廣,根據一般創作規律,強烈的劇情轉折,激烈的戲劇衝突有助於快速塑造典型人物,快速的鏡頭剪輯可以給觀眾帶來快感,但是電影仍然在這種大背景下很大程度的保留了這種詩意電影的創作傳統。
二、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講述方法
在電影整體綿密的敘事方式下,可以説敘事就是抒情,抒情就是敘事,二者相互交替出現,互相融合。同時在劇情的推進上應用了“工作—生活”兩條線交替前進的敘事手法,一邊描寫戰爭、工作、創作等嚴肅的工作生活;一邊緩緩講述以王芳、王成為主線的親情、戰友情,兩條劇情線相互推進,相互影響。王芳在創作音樂過程中開始並不順利,經歷多次壓抑,最終在音樂的表達開始時,感情達到了高峰,唱出了中國人民對英雄的懷念和被英雄激起的強烈感情,“哀”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是一種優雅而有力的情感,音樂在哀悼英雄逝去中開始,但是濃郁的哀痛之中並無頹廢的精神,反倒蘊藏着無盡的勇氣和力量,音樂感染力與影像感染力合二為一,在現場演唱過程中,鏡頭多次在演唱者和觀眾之間切換,展現觀眾對表演的反應,通過鏡頭調度最後在音樂結束時表演者和觀眾也完成了合二為一,溶於一體。在歌唱部分,多次運用蒙太奇,由戰士聽歌唱時的神情切換至王成在戰場上的英雄形象,輔之以藍天、白雲、莊嚴的青山。全片多次使用音樂進行表意,抒情效果良好,在面對勞動人民時,以音樂的歌唱,迅速拉近了革命戰士和勞動人民的距離。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實現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是電影創作的立足點,在革命戰爭年代,正是黨強大的號召力與凝聚力集結起了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電影很好的處理了政治性與藝術性、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宏大敘事與歷史鉤沉之間的關係,小處着手,大處着眼,王文清在王芳創作過程的多次提問,每次都讓王芳若有所思,思想昇華自然而然,與主題高度融合。
主線劇情裏非常有血有肉的展現了一條“血緣故事線”,在王芳、王成兄妹自身命運推進的過程中,也製造了懸念,使觀眾在為二人命運擔心的過程中,始終內心存疑,感覺好像最大的懸念並未説盡,當答案最終揭曉時,讓觀眾對二人不斷奉獻的精神有了一種更深的認同,在電影結尾處,王文清、王復標講到王芳有工人階級、革命幹部兩位父親時,主題進一步明確,表達了不同代際的革命者之間的繼承性,同時表達了強烈的民族性和歷史性。無産階級革命戰士勇敢的革命精神,敢於徹底同舊世界決裂,不但敢於拼上自己的一切,還無悔的讓兒女們繼續革命,正所謂“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愚公移山,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好的戰爭題材電影一定會有一個主題,最終的目標不僅僅是戰勝敵人那麼簡單,一定要喚起人們對美好事物、對理想的追求。
三、英雄的崇高之美與詩意傳達
王成犧牲時,綜合運用了仰拍鏡頭,人物特寫鏡頭外層加上光暈,從身後射出強烈光芒,營造出神聖感,英雄形象呼之欲出,同時王成的臉部特寫露出視死如歸的表情,此時響起交響樂,手持爆破筒壯烈殉國,一系列鏡頭所展現的衝擊力,以浪漫主義筆調歌頌了崇高的理想主義和犧牲精神,展示了一種直抵人內心的崇高、至上的美學理念,傳遞了這種美學理念之下的感受。
在電影中幾次響起“英雄讚歌”的段落中,電影頻繁調度特寫、中景、遠景鏡頭,將志願軍戰士與蒼松翠柏、青山白雲交相輝映的進行剪輯,本體喻體的關係在影像中呼應強烈,與電影整體美學風格高度一致。
《英雄兒女》作為系列英雄美學、崇高美學的代表作,今天仍然有着鮮活的生命力,鮮花與歌聲、淚水與感動長存。我們向英雄們致敬,抗美援朝留存的精神深深地熔鑄在中華民族的血液裏,鐫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中,是熱血沸騰,是永垂不朽。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幹部,我們將一直銘記革命過程中的一場場偉大戰爭,將抗美援朝的精神融入骨子裏,帶着前輩們的理想信念與偉大犧牲繼續前行,創造明日中國之輝煌。
《懸崖之上》影評
單位:市社科院
姓名:王林生
題目:以“革命者”的名義:彰顯集體英雄主義的價值建構——以《懸崖之上》為例
電影《懸崖之上》把諜戰電影再次推至媒體的聚光燈下,成為人們熱議的對象。諜戰電影以懸疑、驚險見長,使觀眾在相對短暫的時間內感受由情節的跌宕帶來的觀影刺激,以及電影所刻畫的,在黑暗中為信仰和光明而抗爭的鬥士的崇高精神。在延續諜戰電影這一基本風格的同時,《懸崖之上》突破了以往諜戰電影的敘事策略和價值建構,通過講述“特工組任務小隊”的秘密行動及其生死際遇,以“革命者”的名義,為我們構建起一種群像敘事模式。群像敘事之下,電影描繪出“特工組任務小隊”這一集體的光輝形象。因此,集體英雄主義成為電影《懸崖之上》最為深層次的文化精神。
英雄是電影中的永恒主題,尤其是在美國好萊塢電影風靡全球的歷史語境下,美國式的個人英雄主義成為世界影像話語體系中的重要價值觀,“美國隊長”、“蜘蛛俠”等無不是美國個人英雄主義的代表。“這些影片(好萊塢經典影片)圍繞個人英雄主義,或者至少是以個人為中心組織情節——這是好萊塢從創建伊始奉行至今的信條。” 好萊塢電影不僅僅形成了以個人英雄主義為中心的表現形式,而且隨着好萊塢電影在世界的廣為傳播,個人英雄主義為美國創造了巨大的商業價值,其所宣揚的價值觀已侵染到社會的多個領域。美國對個人英雄主義的崇拜有其文化的必然性,但是英雄本身的內涵和外延也較為寬泛,在個人英雄主義之外,集體英雄主義一直是中式英雄觀最典型的呈現。
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其實不乏弘揚集體英雄主義的電影,如《狼牙山五壯士》(1958)、《地雷戰》(1962)、《霓虹燈下的哨兵》(1964)、《激戰無名川》(1975)、《南昌起義》(1981)、《開國大典》(1989)等。其實,“集體英雄主義”一直都是深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注重的是以家國為本位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強調群體是真正的價值主體,主張群體的國家和民族責任,具有強烈的集體主義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如孔子在《論語》中主張的“泛愛眾,而親仁”,賈誼《治安策》中主張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等。“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構成了這種英雄觀的底層邏輯,也是與西方張揚的個人英雄主義的根本區別。“革命是群眾自己的事業,因而革命的英雄主義,必然是群眾的英雄主義。” 但由於受制於電影的市場化水準和電影意識,集體英雄主義並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界定和認識,也沒有成為電影表現的特色主題和備受推崇的價值觀,更沒有探索出此類電影的敘述方式和産業模式。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説,集體英雄主義在我國電影所構建的價值體系和文化認同中,始終是一個若隱若現的存在。而正是這種模糊,使得我們未能從價值觀構建的維度為中國電影設立明確的文化身份標識。
電影《懸崖之上》的價值與意義恰在於它把集體英雄主義鮮明、直接地呈現了出來,構建出了一種不同於西方個人英雄主義的群像英雄敘事模式。在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中,“集體英雄主義”應是被着力重視和呈現的電影主題。其實從之前的《集結號》(2007)、《金陵十三釵》(2011)、《攀登者》(2019),到近期的《八佰》(2021)、《金剛川》(2021)、《一百零八》(2021),已經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向這一價值觀靠攏。長期以來,中國電影備受詬病之處在於不會講故事,而其核心是未能在敘事背後傳遞一個普泛的價值觀,而這一價值觀才是電影的安身立命所在。“電影是市場,是産業,也是文化,是藝術,思想和價值觀是電影的靈魂和根基,也是電影市場和電影産業發展的支撐……在喧囂的市場化背景下,當下不少電影創作還浮於生活的表層,沒有真正深入生活中尋找有內涵、有質感的故事。直面當下中國人民的生活現實,不斷提高電影創作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在此基礎上探尋人類精神世界,是中國電影美學當前應當堅持的方向。”這種價值觀的傳遞不能是純粹的宣教,必須在傳遞價值觀與市場化形式之間達成一個完美的統一。因此,從電影史的角度,電影《懸崖之上》之所以能備受關注且取得市場成功,不在於電影刻畫出了鮮活的“革命者”形象,而在於它試圖在新時代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在主流電影和商業電影的融合中,探索一條符合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和市場化道路的價值觀念及其敘事模式。
我們在當代的電影中張揚和表現“集體英雄主義”,絕不僅僅是純粹抵制和消解西方“個人英雄主義”或自由主義的價值觀,而是在中國電影經歷了40多年市場化改革之後,根植於中國自己的歷史傳統和現實實踐,自覺開始進行電影自身價值體系的建構,即已市場化的中國電影不再把市場票房視為唯一的追求,而要“在極具質感的影像和敘事中呈現了動人心魄的思想、審美力量”,實現“寓教於樂”。但是,這種文化自覺不同於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對民族劣根性的反思,“把民族傳統文化中醜陋的東西示人”,而是明確了中國電影應在世界電影的舞臺上傳遞和表達什麼樣的價值觀念。從這個層面而言,《懸崖之上》固然是在中國電影成功與失敗的探索中找尋到了中國電影打動人心、贏得市場的主題模式,但它傳遞出的“集體英雄主義”卻是中國電影與世界進行對話的一種必然選擇,是一種歷史性出場。
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在全球電影市場中理應彰顯中國電影特有的身份標識,理應在浩繁的內容題材中有意識地提煉和分化出可以反覆講述的主題和價值觀念。“集體英雄主義”無疑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充滿着空白的概念,對這一電影主題和價值觀的講述方式、審美特性、風格特點等,還有待從多維度、多層次、多角度進行探索。《懸崖之上》以“革命者”的名義,以對立式的敘事方式,塑造出彰顯“集體英雄主義”的群像圖譜,為中國電影自身價值體系的建構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英雄兒女》影評
單位:市檢二分院
姓名:潘俊宇
題目:銘記英雄歷史 禮讚光輝時代——重溫《英雄兒女》有感
《英雄兒女》是1964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在巴金小説《團圓》基礎上改編而成的一部紅色經典電影。觀影后,我油然生出巨大的敬仰之情,千千萬萬英雄兒女不計生死,保家衛國,將熱血拋灑在戰場上,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在新時代重溫這樣的紅色影片,不僅能感悟真實歷史,激發愛國熱情,更能激勵我們不忘先烈遺志,繼續向前奮進。
厚植愛國情懷
影片一開場便將觀眾帶入硝煙瀰漫、炮聲隆隆的抗美援朝戰場,志願軍受傷的不計其數,但以王成為代表的戰士們傷病未愈,便爭相向上級首長申請出兵作戰,小戰士被首長拒絕後悶悶不樂的神情、相互之間討論如何能快速上戰場打敵人,這些都體現了英勇頑強的抗美援朝精神。影片高潮是王成衝上戰場和壯烈犧牲的部分,因戰場形勢需要,王成所在的志願軍部隊必須堅守一座無名高地。由於敵軍三番五次的轟炸,此高地與指揮部失去了聯絡,王成勇敢地擔負起與指揮部重建聯繫的任務。當慘烈的戰鬥進行到只剩王成一個人時,敵軍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上,他一邊用所剩無幾的彈藥射殺敵軍,一邊通過戰地話筒向指揮部喊道:“敵人已把我包圍,不用顧我,為了勝利,立即向我開炮!”説完,王成跨出戰壕,從容不迫,手持爆破筒,與敵人同歸於盡。這一幕激動人心,令人肅然起敬,充分展現了革命戰士孤膽作戰、臨危不懼、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這正是愛國情懷的生動體現。
感受崇高之美
在美學理論中,“崇高”是一種審美對象性質。它主要指對象以其粗獷、博大的感性姿態,勁健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給人以心靈的震撼。隨着戰場上的各種聲音沉寂下來,磅礡大氣的背景音樂逐漸增強,使場景具有史詩般的雄壯之感。此時,手持爆破筒越出戰壕的王成挺身站立,在他背後射出了萬丈霞光,對王成的臉部特寫更展示出他視死如歸的神情。雖然是黑白影片,但我們靜下心來欣賞,能從影片中多次感悟到這種崇高的力量。影片在開場並沒有表現被殘酷戰爭破壞的朝鮮,反而以近兩分鐘的緩慢鏡頭展示了朝鮮在暮春時節的優美風光:群山疊巒,江水潺潺,盛放的花朵遍佈山野。導演有意識地將優美的風景鏡頭穿插於殘酷的戰爭中,並結合主人公的視角與心境,表達了戰士們對美好和平生活的嚮往。可以説,影片有意識地將戰爭的殘酷性降到最低,突出自然風景,這種崇高美學讓我們得以靜心去感悟英雄的力量。
傳承英烈精神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在《英雄兒女》中,王成、王芳以及其他革命戰士都是捨身為己的英雄,這種英烈精神代代傳承、經久不衰。在中印邊境衝突犧牲的士兵裏,18歲的陳祥榕寫下了“清澈的愛,只為中國”這樣感人肺腑的句子。在他們身上閃現着當年抗美援朝中為國犧牲的王成等人的影子,展現出誓死捍衛祖國領土的赤膽忠誠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革命戰爭時期,無數英烈堅守在戰鬥一線,誓與陣地共存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一大批時代楷模勤勤懇懇、忘我工作,將畢生精力獻給建設祖國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涌現出“排雷英雄”杜富國、“守島英雄”王繼才等一大批敬業奉獻的先進人物。《英雄兒女》之所以能穿越歷史長河,經久不衰,最重要的便是貫穿其中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永不過時。在今天,我們也要努力傳承英烈精神,肩負使命,以英雄為標桿,匯聚起磅礡力量。
經典紅色電影《英雄兒女》堪稱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部不朽傑作,首映至今從未褪色。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只有矢志奮鬥、努力奔跑,在艱苦奮鬥中堅定信念、磨礪意志,將實幹進行到底,才能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國家富強。
單位:市交通委
姓名:陳曉
題目:世上有朵最美的花——記紅色光影中的女性形象
“世上有朵最美的花,那是青春綻芳華。”世人常以花喻青春,頌青春肆意綻放的活潑潑的生命力;也常喻女子,讚女性品性至美至芬芳。在革命時代,有多少仁人志士以青春做燃料,點燃了至暗的時代,照亮了渺茫的前途。在這之中,一眾女性革命者如繁花盛放,在歷史中潑灑下獨特的亮色,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紅船蕩漾碧波間,乾坤逆轉天地中。電影《1921》全面展現了中共一大前後的曲折歷程,在這之中有一名女性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她就是王會悟女士。她不僅是李達先生的妻子,也是一名優秀的革命者。在生活中,她是李達先生的賢內助,家裏家外的一把好手;在革命事業上,她是聰慧機敏,沉着理性的新革命女性。官兵來查,她沉着應對,有條不紊疏散學生;宣傳書籍被劫,她隨機應變,面不改色與愛人打配合,巧妙化解;一大召開困難重重,她提議將地點改為嘉興南湖,畫舫中革命志士謀劃乾坤,她穩坐船頭機敏放哨,這才有了傳頌後世的“紅船精神”。她身為女性,卻並未被女性的身份所囿,在那個女性備受壓迫與歧視的時代,用自己的智慧證明了女子也能為革命出一份力,女子並不是男子的附庸。亭亭凈植,不蔓不枝,她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蓮,綻放的是獨立女性之美,守衛的是中國革命初生的火種。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古人常以蘭喻人品行高潔,趙紉蘭女士正是這樣的人。電影《革命者》講述了李大釗先生為革命奉獻的一生,其中對其妻趙紉蘭女士的描摹並不多。然而就是這樣的寥寥幾幕,讓人能夠窺斑見豹,了解這樣一位空谷幽蘭一樣的女性。她懂得守常先生的鴻鵠之志,所以在他為革命振臂高呼、四處奔走之時,為他撐起一個溫暖的家,讓守常先生疲憊的靈魂永遠有歸處。她亦明白守常先生的脆弱痛苦,所以在他因學生運動失敗而頭破血流、哽咽流淚之時,默默攬過對方,讓守常先生能擦乾眼淚、揩凈塵土再出發。影片結尾,守常先生為了革命事業而獻身,趙紉蘭女士望著守常先生曾無數次邁進的門口,知道他還一定會再回來。在她永遠溫柔和煦的眼神中,不僅有守常先生的身影,也有中國革命閃閃發光的未來。趙紉蘭女士身上集合了中國傳統女性所有的優良品德,卻不止於此,她是與守常先生一道進步的戰友,即便可能永遠站在他身後,但絕不是影子,而是作為一個獨立堅韌、溫良強大的人而存在,宛如一株生於濁世的蘭,即便身死形消,一縷幽香仍能流芳百世。
“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如果説趙紉蘭女士是空谷幽蘭,那王仕花女士便是我們在可能路邊一眼掠過的不知名的小花。一片蔥蔥的綠意中,星星點點的亮色,並不扎眼,但是看到她,你就會覺得,生命原來真的是如此的頑強和美好。電影《守島人》作為獻禮片,並未聚焦中國革命史中的大事件,而是把目光轉向了一對平淡而偉大的夫妻,他們就是守島32年的王繼才、王仕花夫婦。由一開始的不情不願,到最終的心甘情願,一對夫婦32年的堅守與奉獻在影片中得到了全景式的展現。談到王繼才就不能不提王仕花,因為他們是一體同心的,有了對方才更完整。“你守島,我守你。”王仕花女士用一生踐行了這一句樸實的誓言。王繼才是堅定不移的磐石,王仕花女士就是堅韌不折的蒲葦。沒有香氣,也不艷麗,一個浪頭打來,她似乎就要顫巍巍地被折斷了,一陣勁風刮來,她似乎就要飄遙遙地被吹走了,但是等風浪過去,你再看,她又不屈地抬起了頭。32年的疾風驟雨,32年的寂寞孤獨,在兩人的堅定相守中,苦難與艱辛釀成了蜜糖與美酒,只要有愛,生活總是美的。在這小愛之外,還有對祖國疆域堅守的大愛。影片中夫婦二人升旗的幾個片段讓人記憶最為深刻,那不僅是鮮艷的五星紅旗,還是兩人灼人的信仰,在蒼茫海天中,在怪石嶙峋的小島上,一直獵獵飄揚,不曾遠離。她是如此平凡,她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她是如此偉大,她一輩子將一件事做到了極致。她的名字中也有“花”,她就是一朵並不艷麗的花,不起眼卻總有能讓人熱淚盈眶的力量。
我感謝自己生在這個時代,沒有戰亂與動蕩,只有無數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和平與繁榮。我感謝自己生在這個時代,感謝這個時代孕育出無數優秀的文藝工作者,猶如摘星者,將歷史長河中那些閃閃發亮的“星子”從書本中、從記錄中摘下來,捧在手心給我看。那些為了革命奉獻出自己最美好青春的先輩們啊,他們也曾青春過,他們也曾是愛笑愛鬧的少年人,他們是曾經真真切切、有血有肉活在中華大地上的人。我感謝自己生在這個時代,作為一名女性,仰望星空時,那些閃耀的群星中,有女性難以磨滅的光芒;低頭趕路時,那路邊的草與花中,有女性永不凋零的芳華。這些傑出而美好的女性告訴我:胸中有理想,星河自閃耀;腳下有坦途,青春永不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