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團代表孫澤洲走上“代表通道”講述航太夢 不忘初心勇毅前行 用奮鬥成就夢想
3月7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開啟。北京團代表孫澤洲走上通道,講述航太人夢圓太空的故事。其他5位基層代表中,有不斷向深海挺進的探索者,有為半導體晶片安裝“空調”的科學家,有連民心、解民憂的基層書記,他們心繫國家事、百姓事,用科技創新打破國外壟斷,立鴻鵠志、展報國心,用點滴小事服務群眾、溫暖人心。
孫澤洲代表
以航太夢托舉中國夢
“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兼着陸巡視器總設計師、嫦娥四號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率先回答記者提問,講述了航太人如何將一個個航太夢變成現實的故事。
孫澤洲和團隊親手打造了嫦娥一號、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以及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使我國在月球和火星探測領域進入世界前列。在孫澤洲看來,北京的科技和人才支撐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1年,中國的探月工程剛剛起步,為了解決38萬公里地月遠距離測控通信難題,孫澤洲加入嫦娥一號研製團隊。孫澤洲説,20多年來,事業的發展、航太前輩的培養和團隊的支撐,使他一步一步成長起來,他努力和團隊一起以航太夢托舉中國夢,“仰望星空不忘初心、腳踏實地勇毅前行,用奮鬥成就夢想。”
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着陸月球,可以説是“月球已近、火星尚遠”。2021年天問一號成功着陸火星,則是“火星已近、夢想尚遠”。發言最後,孫澤洲動情道:“未來,我們將繼續向浩瀚宇宙進發,為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和航太強國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
薛其坤代表
國家富強為科研提供強大支撐
全國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分享了自己對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理解和感受。他説,黨和國家對科教事業的高度重視,不僅使中華民族走上了富強之路,同時也成就了他們這一代科學和教育工作者。
薛其坤以自己為例,2013年,他帶領清華大學研究團隊,從實驗中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國際量子物理領域的重大科學突破,獲得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在前後4年多的實驗過程中,我們組織了4個研究團隊聯合攻關,僅參與的博士研究生就有20多位,我們製備了1000多個樣品,最後才取得成功。這不但需要我們有堅強的意志,同時也需要強有力的人力和物力支撐。”
薛其坤感慨:“以前我國經濟實力沒有那麼強,科學工作者無奈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在不一樣了,國家逐漸富強起來,這給我們攀登科學高峰、衝擊世界科學問題提供了強大支撐和良好條件!”
萬步炎代表
向更深更廣闊的海底挺進
2021年,我國“海牛Ⅱ號”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鑽機系統在南海2000多米的深海海底成功鑽進了231米,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保持着這一海底鑽機在海底實際鑽探深度的世界紀錄。”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科技大學海洋實驗室主任萬步炎語氣中透露着自豪。
萬步炎回顧了我國深海資源與地質鑽探裝備技術從無到有、從落後到追趕再到超越的歷程。“目前,我們已經在太平洋等大洋,在我國的南海、東海等海域鑽出了2000多個‘中國孔’,完成了多座國際海底礦山的普查勘探,也結束了我國依靠租用國外鑽探船開展海域可燃冰勘探的歷史,並且開創了我國利用海底鑽機開展深海工程地質勘查先河。”萬步炎説,“可以説,我們已經將深海資源與地質鑽探的核心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了我們中國人自己手裏。”
30多年的科研經歷讓萬步炎認識到兩件事:一是科技的進步、國家的強大要靠我們自己,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二是中國人有能力、有志氣,如果有人想卡我們的脖子,那也是卡不住的。“我和我的團隊將向着更深和更廣闊的海底挺進。”
劉小蓉代表
點滴小事感受為人民服務
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西寧市興海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小蓉分享了自己工作的點滴故事。她所在的興海路街道是個老街區,轄區70%都是老舊樓院,困難群眾多,老年居民多。在她的奔走下,街區解決了許多老舊小區暖氣不熱、沒有電梯、缺少綠化等“老大難”問題,分批次更換了老舊小區地下管網,修建了幸福庭院,安裝了健身器材。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我希望通過一點一滴的服務和努力,通過一件一件具體的事,讓老百姓切切實實感受到我們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劉小蓉説。
孫東明代表
打破國外高端溫控器件壟斷
“我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當用手機看視頻或玩游戲時間久了,手機就有可能會發燙,同時反應有可能會變慢。”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孫東明説,要讓半導體晶片把最好的性能發揮出來,就要用到溫控器件。他與科研團隊研製的微型半導體溫控器件,雖然只有不到一角錢硬幣大小,卻有強大的功能,就像給半導體晶片安裝上了“空調”,冬暖夏涼。
孫東明表示,在中科院和遼寧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支援下,團隊的科研成果以專利等無形資産作價入股的方式,在瀋陽實現了落地和轉化。“今天,我們已經實現了包括宇航級到工業級一系列的微型半導體器件的真正國産化,打破了以往國外對於我國高端溫控器件的壟斷。”
“未來我要自覺肩負起國家賦予的科技創新使命,發揚勇攀高峰的科技創新精神,心繫‘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為實現國家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努力奮鬥。”孫東明説。
姜鵬代表
扎進大山堅守“中國天眼”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講述了自己與FAST十幾年的緣分。
“2009年,即將博士畢業的我正處在人生選擇的十字路口,一則招聘資訊讓我瞬間有了努力的方向。FAST幾乎滿足了我對一個傳奇工程所有的期待和設想——最大的工程體量、超高的精度要求、極其特殊的工作方式,構成了工業領域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姜鵬從此一頭扎進貴州的大山深處,開啟了與之相伴的14年生涯。
截至目前,FAST發現的脈衝新星數量已經超過740顆,是同一時期國際上所有其他望遠鏡發現脈衝星總數的三倍以上,産生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成果。姜鵬用一句話表達了他對“中國天眼”精神的感受:“我們目光之所及是星辰大海,但我們走過的每一步路都是腳踏實地。”(牛偉坤 張蕾 王廣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