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城
單位: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
跳臺滑雪,起源於挪威,又稱跳雪。
1860年,挪威德拉門地區的兩位農民,在奧斯陸舉行的首屆全國滑雪比賽上表演了跳臺飛躍動作,後逐漸成為一個獨立項目並得到廣泛開展。1879年在奧斯陸舉行了首屆跳臺滑雪比賽。1883年被列入霍爾門科倫滑雪大獎賽。19世紀末,先後傳入瑞典、瑞士、美國、法國、義大利和波蘭等國家。
初期的跳臺滑雪利用山坡等自然地形進行,19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土木結構的跳臺。隨着空中滑翔技術的提高,新的跳臺設計也不斷出現,1926年瑞士在格勞賓登州的蓬特雷西納建成60米級跳臺,1927年又在聖莫裏茨建成70米級跳臺。1925年起舉辦世界跳臺滑雪錦標賽。跳臺由出發臺、助滑坡、着陸坡、緩衝區組成。
K點是最理想的着陸點。選手們需要等待教練給出起跳信號,而教練則需要找到最理想的風速條件。選手雙腿彎曲,胸部貼近大腿,以盡可能減少空氣阻力。選手在即將離開助滑道時的時速可以達到90公里。起跳對選手最終能跳多遠起到至關重要作用。同時空中滑行時選手的身體要最大限度地向前傾。在空中選手將身體放平貼近滑雪板,滑雪板張開成“V”字型。雙手自然向後。考慮着陸區域的坡度,選手在空中飛行時距離坡面的高度很少超過6米。選手在着陸時需要屈膝,同時兩塊滑雪板要一前一後分開。落地的品質對於最終得分起着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