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宣軒、冷哲、吳惜樂、李帥
單位: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
1.短道速滑項目起源
短跑道速度滑冰(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簡稱短道速滑,起源於加拿大。19世紀80年代,加拿大修建室內冰球場,一些速度滑冰愛好者經常到室內冰球場練習。90年代中期,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魁北克、溫尼伯等城市相繼出現室內速度滑冰比賽。1905年加拿大首次舉行全國短道速滑錦標賽,後逐漸在歐美國家廣泛開展。
1969年加拿大在第33屆國際滑冰聯盟代表大會上,向與會代表散發了《短跑道速度滑冰規則》,1975年國際滑冰聯盟成立短跑道速度滑冰技術委員會。1976年首次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的尚佩思舉行國際短道速滑賽,1981年,第一屆世界短道速滑錦標賽在法國默東舉行,接力比賽在這次賽事中僅列為表演項目。1988年,短道速滑被列為加拿大卡爾加裏冬季奧運會表演項目。
短道速滑在1992年被列為法國阿爾貝維爾冬奧會比賽項目,全部8個分項分別為:男子500米(1994年列入)、1000米(1992年列入)、1500米(2002年列入)、5000米接力(1992年列入),女子500米(1994年列入)、1000米(1994年列入)、1500米(2002年列入)、3000米接力(1992年列入)。
2.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比賽規則
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比賽分準決賽和決賽兩輪進行,8支隊伍參加比賽,每隊4名運動員,4隊一組。通常每人每次滑一至兩圈進行替換,替換採用推接方式在直道上進行,比賽還剩三圈時,發令員鳴槍示告,最後兩圈一般由1名隊員完成,以到達終點的先後順序論勝負。
接力賽的規則主要有:(1)一個隊的全體隊員應穿着一致。不執行本規則的隊可被驅逐出各項比賽。對於來自不同國家選手組隊的比賽,一個簡單易識別的方式即可。(2)接替採用接觸方式,即運動員在未被接觸前,仍處於比賽中,接替隊員在未接觸或未被接觸到正在比賽的運動員時,該隊員沒有處於比賽中。(3)除最後兩圈外,運動員可在任何時候接替。最後兩圈必須由一名運動員滑跑。在最後第三圈開始時,應鳴槍告示。(4)如果運動員在最後兩圈中摔倒,可以由其他隊員接替。(5)來自同一團隊的運動員只能在賽道上進行一次交接。運動員在交接前進入,或在交換後退出都要遵守比賽規則。混合性別接力的最終競賽規則,參閱各自的國際滑聯通信。(6)每隊的非比賽的運動員必須遠離滑行運動員的賽道,並且在一個有明顯標誌物的彎道內區域,最後一塊標誌物和第一塊標致物的虛擬之內。只有進行交接時,運動員才能離開這個區域。最後一快標誌物和第一塊標誌物之間的線可以用點標記。(7)交接要在不干擾其他隊的滑行的情況下進行。在交接過程中,不允許改變路線,直接朝向前面等待交接的運動員進行交接,並保持在標誌物快外。(8)運動員進行交接時干擾了賽道內的運動員也可能被認為是一種犯規。
短道速滑項目精彩激烈,偶發因素多,不僅考驗選手的體能、速度、力量,更考驗團隊的默契配合程度,堪稱冰上運動的“速度與激情”。
3.速滑比賽場地
比賽場地面積為30×60米,橢圓形跑道每圈長111.12米,直道寬不小於7米,彎道半徑8米,直道長28.85米。場地兩端弧形彎道處擺放黑色橡膠塊,作為標誌線,也增加比賽的安全性,運動員不得滑入標誌線內。直道區則沒有標誌線,可以任意滑行。
4.冰嬉的歷史
冰嬉作為我國北方人民一項傳統的體育活動,其由來已早,但具體起源於何時,現無確切考證,但至遲在宋代就有了“冰嬉”的明確記載。
明朝時,冰嬉就被列為宮廷體育活動。明末,努爾哈赤已有擅長滑冰的軍隊。清朝是中國古代冰嬉發展的黃金時代,這與統治清朝的滿族人的風俗習慣有直接的關係。冰嬉是清代宮中流行的眾多冰上活動的統稱。它既是娛樂活動,也是軍事操練。清代,由東北到關內,從宮廷到民間,冰嬉大為盛行,故有“國俗”之稱。當時冰嬉規模之大,參加人員之多,前無類例。據文獻考證,參加冰嬉的人員至少在1600人以上。當時的冰嬉活動主要在西苑太液池(今北京北海)舉行,有時也在中海舉行。今北京北海漪漾堂,就是乾隆皇帝和後來的慈禧太后觀賞冰嬉的地方。
當時進行冰嬉活動所穿的冰鞋是由鞋和冰刀兩部分組成。形制一般有兩種:一種是“以一鐵直條嵌鞋底中,作勢一奔,迅如飛羽”(《養吉齋叢錄》卷十四),這種冰鞋與現代滑冰所用的冰鞋很相似;另一種是“底合雙齒,使嚙凌而人不踣焉”(《日下舊聞考》卷二十一引乾隆“冰嬉賦序”),這是一種雙刀的鞋,因冰刀安裝在鞋底木條兩旁,故不易傾跌倒下。
清代的冰嬉活動不僅在皇宮內苑,而且在民間也較為普及。這些民間開展的滑冰活動一直流行到清末之時,經久不衰。甚至直到今天,這項活動依然流行,經久不衰,《冰嬉圖》一次次地被人們演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