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抗戰:大刀砍出的熱血傳奇

日期:2025-08-17 16:5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羅文峪長城抗戰遺址紀念館裏的大刀。

羅文峪長城抗戰遺址紀念館裏的大刀。(鄧偉 攝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大刀進行曲》慷慨激昂,讓人聽起來熱血澎湃。這首戰歌,唱出了長城抗戰國民革命軍第29軍的英勇無畏。這場血戰,五百壯士手持大刀,砍出了中國軍隊的威武。日前,記者走進長城抗戰發生地之一的遵化市侯家寨鎮羅文峪村,感受那段烽火歲月。

  駕車至羅文峪,山上的長城被綠樹包圍,三眼敵樓稍顯殘破,很有歷史感。山腳廣場上矗立着一座石碑,寫有“羅文峪長城抗戰遺址”幾個大字。

  張志廣今年74歲,是遵化市長城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研究長城抗戰多年,這塊石碑由他親自設計。他介紹,石碑長2.9米、厚29釐米,底座高3.33米——代表着1933年3月在此發生的長城抗戰,29軍奮勇抗敵;三座石墩——代表着三座山脈之間兩個重要長城關口羅文峪口和喜峰口,29軍與遵化百姓在此和日軍展開激烈戰鬥。幾組頗具紀念意義的數字,讓人們的思緒瞬間回到了1933年。

  1933年1月,日軍侵佔山海關,悍然進犯長城沿線,長城抗戰由此爆發。同年3月,日軍攻佔承德後,開始向長城各口大舉進攻。國民革命軍第29軍一部在趙登禹、何基灃等指揮下,夜襲喜峰口日軍,與敵激戰,奪回喜峰口陣地。日軍由喜峰口入侵不成,隨即向遵化境內的羅文峪口、山楂峪口一帶進攻。敵人深知如果佔領了羅文峪一帶諸口,則喜峰口左後方受到威脅,29軍勢必無法站腳,不戰自退。因此,羅文峪一帶諸口是敵我雙方爭奪的要地。

  羅文峪,又稱羅文峪口,與承德市興隆縣交界。傳説,隋朝大將羅文曾駐守於此,故名“羅文峪”。侯家寨的長城盤旋於遵化北部崇山峻嶺之上,除羅文峪外,還設有甘渣峪、蔡家峪、馬蹄峪等關城8座、敵樓55座、烽火臺32座。1933年,國民革命軍在羅文峪一帶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

  “當年戰士們利用長城作為掩體,與日軍周旋、抗爭。可以説,銅墻鐵壁的長城代表了我們堅強的意志。”講到此處,張志廣老人眼眶泛紅。為了收集更多的歷史資料,他和鄉鎮工作人員一起到張家口、承德走訪革命老黨員,探尋長城抗戰的歷史史實。在羅文峪長城抗戰陳列館佈置上,張志廣也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每一段史實、每一張照片的搭配都要經過反覆推敲論證,力求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將羅文峪抗戰那段歷史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現給世人。

  羅文峪長城抗戰陳列館正對着石碑,館內面積不大,但內容豐富。一把當年29軍大刀隊所用的大刀,被標為館藏001號文物。

  29軍所使用的大刀,是傳統的中國刀。這種刀,長近1米,長柄,寬刃,刀尖傾斜,體量重,十分有利於劈殺。這種刀與一般的刀不同,它的刀柄上纏繞着結實的布條,使用時容易用力;刀把兒較長,可以兩隻手同時握刀;刀柄下面的圓環,可繫上紅綢布,舞起來甚是威武。

  張志廣介紹,當年儘管武器裝備遠不如日軍,但中國軍隊熟悉地形地勢,同仇敵愾,“29軍揚長避短,利用夜戰、近戰、奔襲戰的優勢,繞攻敵人,表現出中國抗日軍人血性與勇氣。”

  29軍及大刀隊的英勇抗戰極大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使日軍在長城沿線的進攻嚴重受挫。1937年,音樂家麥新以大刀隊的事跡為原型譜寫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進行曲》,成為振奮民族精神、爭取民族解放的號角,至今傳唱不衰。

  作為侯家寨的義務講解員,張志廣不僅自己講,還十分耐心地培養年輕講解員,“這些歷史文化都是寶藏,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

  昔日硝煙彌關塞,如今栗花醉羅文。現在,長城兩側的山坡上,種滿了板栗,每到採摘的季節,村裏人忙着將板栗運到山下。村裏還建起了民宿,閒置的農房有了用處,游客停留的時間長了,板栗和其他農副産品也有了更多銷路。

  採訪接近尾聲,記者沿土路攀爬登上敵臺,這裡可以觸摸到敵臺內外的彈孔痕跡,遠眺依稀可見長城蜿蜒向前。萬里長城永不倒,長城守護着中國,世代中國人守護着長城,共同銘記那段抗爭的烽火歲月。(李如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