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北漳村:“家家都有八路軍”

日期:2025-08-24 16:2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游客在前方魯藝舊址參觀。 長治日報供圖

游客在前方魯藝舊址參觀。 長治日報供圖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1939年至1941年,一大批文化名流和文藝界精英克服重重困難,從五湖四海奔赴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小村莊——下北漳村。在這裡,他們成立晉東南魯迅藝術學校(簡稱“前方魯藝”),以筆作槍、以文抗戰,吹響太行山文化抗戰的號角。

  80多年後,依靠前方魯藝留下的文脈,下北漳村發展紅色旅游,激活增收“密碼”。

  “華北抗戰前沿的文化中心”

  下北漳村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城東20公里處的濁漳河畔,村裏被列為革命文物保護範圍的舊址院落多達53處。

  推開前方魯藝舊址的木門,映入眼簾的是栩栩如生的戰鬥主題墻繪、生動的革命主題雕塑、珍貴的歷史照片及實物史料……細細觀看,時光仿佛倒流回那段激情燃燒的烽火歲月。戲劇系、音樂系、美術系、實驗劇團、木刻工廠……走過一個個空間不大卻內涵豐富的房間,如火如荼的文化抗戰情景如在眼前,激蕩人心。

  除了1940年元旦成立的前方魯藝,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晉東南分會、晉東南文化教育界抗日救國總會、中蘇文化協會晉東南分會先後在下北漳村成立或遷來駐紮;朱德、彭德懷、楊尚昆、陸定一等革命家曾到這裡講課;李伯釗、劉白羽、陳鐵耕、徐懋庸、陳荒煤、牛犇等眾多革命文化人士先後在此工作;魯藝實驗劇團、魯藝木刻工作團、魯藝文工團、作家戰地訪問團等抗日救國文化組織和愛國文化宣傳團體曾經長期在此活動;《文化哨》《文動》和《魯藝校刊》等多種重要刊物在此編印出版;《新華日報》(華北版)的美編和美術副刊刻畫編輯工作主要由駐在這裡的美術家們完成……

  “下北漳村由此被譽為‘華北抗戰前沿的文化中心’‘敵後文化抗戰指揮所’。”講解員的聲音鏗鏘有力。

  “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受傷了”

  前方魯藝為何選址下北漳村?

  “我們村距離八路軍總部駐地王家峪只有5里遠,關鍵是我們村群眾基礎好,家家都有八路軍,出糧也是附近最多的。”下北漳村村幹部暴晉先自豪地説,自己的父親就當過民兵主任,一邊生産一邊打仗,“獲得了長治軍分區頒發的獎狀”。

  在武鄉,有一首民謠廣為傳唱:“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後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民謠生動再現了當時武鄉人民支援抗戰的情形。一組數字動人心魄:僅有14萬人口的武鄉縣,先後有1.46萬人參加了八路軍。

  李金水出生於下北漳村一戶貧苦人家。他回憶,抗戰時期,下北漳村時時遭受日寇“掃蕩”,老百姓生活極其艱難,前方魯藝的入駐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八路軍戰士親民愛民,為老百姓挑水、打掃衛生,與群眾打成一片。”

  “有良心的中國人就應該站出來!”這句激昂的抗日宣傳語,點燃了李金水心中的愛國熱情。1944年,年僅17歲的李金水毅然加入八路軍,成為129師385旅769團2營4連的一名戰士。

  不久,部隊在故縣(武鄉縣舊城)與日軍展開激戰。初上戰場的李金水沒有絲毫畏懼,奮勇戰鬥,左腿被敵人的子彈擊中都渾然不覺。“子彈從小腿前面打進來,後面穿出去,滿褲腿都是血。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受傷了,還是連長髮現的,連長為我進行了簡單包紮,又把我送到醫院。”老人摸着小腿上的傷口追述。

  在村裏,與李金水一起參加八路軍的有7人,打了一場仗,只回來2人。“他們是真正的英雄。”老人聲音哽咽。在李金水的影響下,他的大兒子及孫子先後參軍。

  “前方魯藝留下了文脈”

  “前方魯藝給我們村留下了文脈,村民幾乎人人有才藝,能組起戲班子演大戲。”暴晉先説,“每年過年村裏都要自導自演一場‘村晚’,節目年年不重樣。”

  2020年8月,前方魯藝舊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下北漳村充分利用紅色資源,不僅修繕改造革命舊址院落,建了前方魯藝紀念館和游客中心,而且以木刻版畫、革命故事等為主要元素,整體提升村容村貌。“以前許多老宅房頂都是塌的,村裏遍地垃圾,現在村子犄角旮旯都乾乾淨淨的,路邊栽樹種花,像公園一樣。”更讓暴晉先開心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變了,積極參與村裏的各項事務”。

  2021年,下北漳村成立了“前方魯藝老房東藝術團”。起名“老房東”,是為了紀念當年居住在村裏的魯藝師生和八路軍。下北漳村發揮村民才藝,打造了魯藝生活場景式體驗項目、木刻版畫交流和研學項目,自編自導自演情景劇《四年》。“《四年》講的是太行奶娘的故事,很受游客歡迎,旺季天天演。”

  修葺一新的下北漳村前方魯藝舊址2022年開放後,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參觀者。暴晉先介紹,下北漳村2024年共接待游客10萬餘人,開展研學活動20余次,承辦各類培訓70余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70萬元。“村民開餐飲店、農家樂,參加演出,銷售特色産品,收入也提高了。”(頡亞珍 李如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