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崖洞兵工廠:朱總司令稱它“掌上明珠”

日期:2025-08-25 16:2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1941年11月11日,著名的黃崖洞保衛戰打響。

1941年11月11日,著名的黃崖洞保衛戰打響。長治日報供圖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遊擊隊之歌》,以其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激勵人心,卻也折射出八路軍嚴重缺乏武器彈藥的沉重現實。因此,在壁立千仞、關隘險固的太行山腹地,在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黃崖洞鎮上赤峪村西,八路軍創建最早的兵工廠——黃崖洞兵工廠建成生産,實現了從修槍到造槍造炮的跨越,並迅速發展成為抗日根據地最大的兵工廠,被譽為“新中國軍工搖籃”。

  硝煙散去,精神永續。如今的黃崖洞,作為4A級文化旅游景區,通過整合紅色文化資源和生態自然資源,在寓教於游中讓紅色文化深入人心。

  改變歷史

  人民軍隊有了制式兵器

  過太行門廣場,迎面峭壁上幾行黑色字跡引人注目。站在懸崖下,黃崖洞文化旅游區講解員劉慧慧激情講解:“這是保衛黃崖洞兵工廠的八路軍戰士寫下的,是抗日歌曲《在太行山上》中的幾句,‘山高林又密,兵強馬又壯,敵人從哪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滅亡。’字跡下面那小小的平臺就是當年黃崖洞保衛戰時我軍的一個投彈所……”

  被朱德總司令稱為“掌上明珠”的黃崖洞兵工廠建成後,在八路軍總部的協調下,一大批軍工技術人才聚集於此,既有李作錦、劉貴福等在兵器領域工作經驗豐富、技藝精湛的“土專家”,也有陸達、張華清等學習了先進技術、研發能力強勁的“洋博士”。他們像熊熊燃燒的“一團火”,在這個地處崇山峻嶺、缺原料少設備、頻遭日寇襲擾的工廠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軍工奇跡:自主設計製造“八一式”步槍,研製出曲射平射兩種打法的土迫擊炮,突破白口生鐵韌化處理技術,發明“缸塔法”硫酸生産工藝,開創用道軌鋼製造武器的先例……“其中依據八路軍作戰特點研製的‘八一式’步槍,改變了人民軍隊沒有制式兵器的歷史,打破了西方對步槍固有的觀念。”劉慧慧重點介紹,“這把槍集射擊準確、輕便靈巧、可靠耐用於一身,還能在近距離肉搏中發揮出巨大優勢,成為抗戰時期我軍産量最大、分佈最廣的戰鬥武器。”

  黃崖洞兵工廠年産的武器彈藥可裝備16個團,大大提高了八路軍的作戰火力,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恐慌。日本陸軍大臣東條英機甚至説,如果不摧毀這個兵工廠,他就重新考慮陸軍參謀部的人選。

  1941年11月11日,著名的黃崖洞保衛戰在南口陣地打響。《在太行山上》中的那幾句歌詞,就寫在南口陣地的峭壁上,字跡雖有些模糊,精神卻歷久彌新。

  開創紀錄

  敵我傷亡6:1空前未有

  仰望字跡下的小平臺,仿佛看到一個攜帶小號、奮勇殺敵的年輕身影,那是17歲的小英雄崔振芳。他蹲在工事裏,左右開弓,把一顆顆手榴彈、馬尾彈甩到進攻的日軍隊列中,炸得敵人鬼哭狼嚎。被打慘的敵人專門用兩挺機槍封鎖射擊小平臺,崔振芳仍奮不顧身投彈,不幸被擊中胸部,鮮血染紅了峭壁……

  擔負黃崖洞兵工廠保衛任務的,是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崔振芳是特務團三營七連的司號員。南口陣地的戰鬥從凌晨打到傍晚,敵人輪番進攻了八次,僅崔振芳一人,就先後投出手榴彈100多顆,消滅敵人數十個。

  過南口陣地,便進入甕圪廊峽谷。兩邊懸崖對峙,仰看天如一線,腳下溪流潺潺,當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隘。劉慧慧説:“這條峽谷只見來處不見去處,保衛戰中,八路軍在這裡埋下大壓力雷,給敵人來了個甕中捉鱉。”

  繼續前行,斷橋、三岔口、水窯口、1650高地等陣地上,面對裝備優良、人數眾多的強敵,每一位八路軍戰士視死如歸,衝鋒向前……

  與敵人殊死鏖戰8個晝夜後,我軍終於以敵我傷亡6:1的輝煌戰績,贏得了這場氣壯山河保衛戰的勝利。“這場戰爭創造了抗日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開創了中日戰況上敵我傷亡對比空前未有之紀錄。”劉慧慧響亮的聲音在山谷回蕩。

  深情守護

  “他們是為我們而死的”

  在烈士陵園,一位身形瘦削的老人微駝着背,前前後後忙碌着。劉慧慧帶着敬意説:“趙乃堂爺爺今年81歲,守在這裡已經34年了。”

  深山寂寂,趙爺爺所住石頭小屋,低矮簡陋,“最近才通了網路”。這份守望,令人動容,但趙爺爺淡淡地説:“我只是報答他們的恩情,他們是為我們而死的。”話未竟,眼眶已紅。語氣裏蘊含的質樸和深情,牽出了旁邊聆聽一姑娘的眼淚。

  趙爺爺不大願説自己,而是反覆強調:“墓裏埋葬着44位烈士,年齡也就十幾歲二十幾歲,大部分沒有成家。”劉慧慧補充,不少烈士遺體是趙爺爺的父輩背回安葬的。趙爺爺的父親及其倆兄弟平時有空就會來兵工廠幫忙運送糧食物資,保衛戰打響時,三人就在兵工廠,參加了戰鬥。戰鬥結束後,又打掃戰場安葬烈士。

  “我會一直在,能動一天就守一天。”趙爺爺望著烈士墓,似喃喃自語,又似隔空對話。

  精神永續

  “老百姓的家國情懷越來越濃”

  烈士陵園西北約500米的崖壁山腰上,有一天然石洞,可容百人,名黃崖洞,曾是兵工廠的倉庫。從洞下沿山間小道向東南行進兩公里,便是黃崖洞兵工廠舊址。

  一路行來,將軍屋、工事、彈藥庫、車間等遺跡巧妙分佈,構成了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國家級紅色抗戰遺址,猶如一座“沒有圍墻的抗戰博物館”。

  為傳承紅色精神,黃崖洞文化旅游區加強紅色課程創新性研發,與多家黨政幹部學院合作製作了《6:1的背後》《烈火中永生》等紅色培訓課程,通過訪談教學、現場教學、視頻教學、課堂教學,在寓教於游中,讓紅色文化深入人心。

  黃崖洞文化旅游區經營辦公室主任張斌全明顯感受到了游客的變化,“2021年剛開園時,游客大多是來逛逛自然風景。這兩年,游客的需求不一樣了,圍繞兵工廠的提問越來越多,都想聽紅色故事。園區每天舉行的升旗儀式、緬懷儀式,游客們都積極參加。我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家國情懷越來越濃了。”

  在黎城,一首感人的歌謠一直傳唱:“黃崖洞下有黃崖,桃花寨上無桃花。英雄魂魄千古在,戰鼓催開勝利花……”(頡亞珍 李如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