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雁翎隊:葦塘擺戰場 專打鬼子兵

日期:2025-08-28 16:1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白洋淀雁翎隊:葦塘擺戰場,專打鬼子兵

雁翎隊在集結。

雁翎隊在集結。(資料照片)

  從北京西站登上京雄高鐵,50分鐘後到達雄安站。出站後,一條橫貫東西的大道映入眼簾,名為雁翎大街。

  雁翎,多麼有詩意的名字!沿着這條現代化大道直達白洋淀。這裡傳頌着一段驚心動魄又歷久彌新的雁翎隊抗日傳奇。

  細雨濛濛中,記者來到安新縣大張莊村。80多年前,雁翎隊正是從這個村萌芽和發起。

  雁翎隊的由來

  1918年10月,槐澤民出生於安新縣三台鎮山西村一貧農家庭。1938年3月日本侵略軍踏進白洋淀,無惡不作。槐澤民親眼目睹日寇的暴行,恨之入骨。

  1938年10月,中共安新縣委將全縣劃分了幾個大區,各區分設區黨委和抗日武裝鬥爭委員會,組建區遊擊小隊,白洋淀東部十幾個村莊劃為三區(三區遊擊小隊簡稱三小隊)。20歲的槐澤民自願加入了三小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後擔任三小隊副指導員、指導員。

  1939年秋,駐紮在安新縣城的日本士兵欺負中國婦女,一名獵戶憤然用獵槍打死了日本士兵後脫身。不久,日本侵略軍夥同村霸強徵漁稅,又以“獻銅、獻鐵,維持治安”為名,逼迫獵戶交出土炮獵槍,企圖遏制反日行動。

  大抬杠是安裝在小木船上打水禽用的一種大型土炮,一管能裝200多粒鐵砂,打出去一大片,百米之內殺傷力很大,是白洋淀獵戶維持生計的重要工具。“收走這些土炮獵槍,就是斷了獵戶的口糧。”中共三區區委書記徐建等人立即趕到大張莊村,組織郭裏口、王家寨一帶的漁民和獵戶召開抗日動員會。當場有30多人揭“桿”而起,自帶漁叉、獵槍(槍排、大抬杠、火槍)和能快速出擊的小木船(也叫鷹排),組成了一個班加入了三小隊。他們從小就會使船鳧水,用大抬杠打雁,更熟悉淀區每條溝壕河汊,加入三小隊後,個個身手不凡。

  1940年夏,中共安新縣委將這個由獵戶組成的班從三小隊獨立出來組建一支精幹隊伍,時任中共安新縣委書記侯卓夫給這支隊伍起名“雁翎隊”——獵戶平時下淀打獵時,為防止槍膛內火藥受潮,要在火眼和槍口插上雁翎(大雁的羽毛又厚又防潮);所用船隻往往排成“人”字劃行,好像雁群飛翔。在茫茫白洋淀上,三

  小隊和雁翎隊協同作戰,屢建奇功。

  “打埋伏”機智靈活

  “1939年秋天,雁翎隊伏擊鬼子的木製大汽船。隊員們埋伏在葦地裏,待敵船進入伏擊圈,20余個大抬杆一起開火,轟隆隆,轟隆隆,立刻硝煙瀰漫。復仇的鐵砂子打在鬼子身上,鬼子頓時鬼哭狼嚎,一共打死鬼子十幾個,只剩一個扶舵的鬼子駕船逃跑了……”

  “1943年5月,佟文祥、田壞水偽小隊長帶隊乘小木船到大張莊村察堤。我們就研究怎麼除掉他們,他們回來時有兩條路可走,我們就兵分兩路設伏在河道旁。我們等到下午4點鐘,敵人來了,我就和戰士們説,都準備好吧。同志們各個精神百倍,都把子彈推上槍膛,單等扣壓扳機了。敵人的船一前一後進入伏擊圈內,這時我説了聲,打,同志們一起開火,子彈都射在敵人船上,戰中我就喊,我們打的是田壞水,別的偽軍不要還槍!頓時把田壞水打成肉泥爛醬了。另一條船逃跑了,我們就追擊,這時另一路伏兵已截住了他們歸路(哈哈),佟文祥還用大槍、手槍頑強抵抗呢!”

  ……

  槐澤民的回憶錄中,這樣機智靈活的戰鬥場面有很多,閃耀着水上奇兵的光芒。

  痛打敵人包運船

  槐澤民曾對女兒槐巧萍講,“最漂亮的一仗還數痛打敵人包運船。”

  1943年秋,日寇租用三十多只包運船,在天津裝上軍用物資,準備通過津保航線運往保定,以支援其在太行山區的“掃蕩”。雁翎隊獲悉這一情報,決定在津保航線的必經之地王家寨村伏擊鬼子。

  “黎明時分,雁翎隊已埋伏在王家寨村和趙莊子之間的葦塘裏。8時左右,包運船隊開來,隨着鄭少臣一聲槍響,戰鬥打響。毫無戒備的敵人慌忙還擊,雁翎隊隊員躍上敵船,奪過敵人的機槍一陣猛掃,壓倒了敵人。”槐澤民寫到,這次戰鬥,我方犧牲3人,敵人死傷過半,繳獲輕重機槍各一挺、步槍百餘支和三十多只船的軍用物資。

  “雁翎隊,是神兵,來無影,去無蹤。千頃葦塘擺戰場,抬杆專打鬼子兵……”在槐澤民的回憶錄中,記錄了多篇反映雁翎隊戰鬥的民謠。但是2002年槐澤民因病去世,會唱民謠的隊員寥寥無幾。記者在王家寨村見到了曾為雁翎隊傳遞情報的兒童團團員、92歲的何小茂,他欣然演唱了被他稱為雁翎隊隊歌的民謠《打包運船》。何小茂唱起歌來精神抖擻、樂觀向上,那是白洋淀人骨子裏的豁達和自豪。(韓梅)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