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中關村(京西)人工智慧科技園在門頭溝開園,首批入園企業正式入駐。多年前“烏金遍地下”的煤礦區,如今正跳動着數字時代的強勁脈搏。
創新“閉環”不出園
步入園區,弧線形建築與玻璃幕墻在陽光下折射出流動的光影。道路兩側,醒目的“AI PARK”標識與繽紛的花境相映,科技感與自然生機相交融。
走進孵化大廈,空間設計有不少為AI(人工智慧)企業量身定制的細節。“AI企業的業務模式、團隊規模和技術路徑迭代極快,固定的辦公空間會成為創新的枷鎖。”園區運營方、中發展智源人工智慧公司總經理何芬介紹,孵化大廈內模組化組合的樓內空間,讓創業團隊在出現團隊擴張或業務調整時,能夠像搭積木一樣快速調整空間佈局。
此外,AI研發離不開大型伺服器等計算設備,標準的辦公樓層高無法容納密集的伺服器機櫃、冷卻系統及複雜的通風管道,而6米層高、1000千克/平方米的首層承重使得高密度機櫃、液冷系統等算力基礎設施有了支撐,能真正實現“工業上樓”,滿足企業“孵化-加速-研發-轉化-製造-辦公”全生命周期的空間佈局需求,不出園就能完成從模型訓練、場景驗證到産品中試的創新“閉環”。
“我們是園區的‘老夥伴’了。”馭達科技總經理董國成説,公司在2023年入駐中關村(京西)人工智慧科技園先導園,在園區的扶持幫助下業績大幅提高,獲得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資質。如今,隨着中關村(京西)人工智慧科技園開園,公司成為園區第一批“交鑰匙”的企業。
10月19日,馭達科技、中科天河、富景天策等首批企業正式入駐。園區一期17萬平方米,未來預計引進人工智慧企業超百家,依託算力、演算法、數據三大平臺,持續拓展“AI+”融合應用場景。園區將重點推動人工智慧與超高清視聽、醫藥健康、智慧製造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加速AI技術賦能千行百業,預計全部建成後年産值將突破百億元。
“雨林”共育科創新星
有形空間之外,滋養企業生長的“無形生態”已然形成。
“一邊&&研發協同搭橋、一邊幫忙對接上下游夥伴拓渠道,園區對企業的幫助直擊痛點。”航科精機相關負責人感嘆。從事3D列印智慧設備及超精密機械零配件研發生産的航科精機,也是園區的首批住戶。
用AI賦能氣象服務、在生態保護與城市運作中發揮獨特作用的富景天策,在3D列印與精密加工領域開闢智慧製造新路徑的航科精機,將電力裝備數字化解決方案帶入全新階段的中科天河……首批入駐的12家創新企業已展現出蓬勃生長的活力。
在園區附近的京西智谷算力中心,黑色機櫃正靜默運作——700P算力同時運轉,已適配孵化20余個主流大模型,初創企業在這裡能以市場價幾分之一的成本獲得訓練算力。不遠處,京西智谷大模型生態服務站與北京演算法登記中心已準備就緒,GLM、坤川等行業大模型可“即申即用”,幫助企業快速部署演算法、驗證場景。
依託中關村發展集團超500億元規模的科創基金,園區企業還將獲得全周期“耐心資本”的支援。“10億元産業引導基金、5000萬元場景基金、5000萬元人才創業基金,為入駐企業提供從天使輪到Pre-IPO的全周期融資保障。”園區負責人介紹,園區還為入駐企業提供近400套青年人才公寓,實行“第一年免租、後兩年補貼50%”政策。
在開園儀式現場,園區宣佈聯合阿裏雲、智譜清言、商湯科技、並行科技、中關村資本等18家機構共建“人工智慧生態雨林夥伴”,形成覆蓋“投資—算力—模型—場景—服務”的生態支援體系。北京市知識産權資訊公共服務網點、專精特新企業京西會客廳也落地園區。
大力支援AI場景創新
作為京西地區傳統産業向數字經濟轉型的又一標誌性成果,中關村(京西)人工智慧科技園的AI生態,早已不限於園區本身。
瀾景科技精準的實時動作捕捉系統,魔術般實現揮動手臂輕鬆生成動態畫作;新石器、九識科技的無人駕駛配送車展現智慧物流示範場景;藍衛通的AI中醫問診系統為現場嘉賓提供智慧化健康服務,結合演算法生成健康評估報告……10月19日,在中關村(京西)人工智慧科技園廣場上,數十家園區內外的人工智慧上下游企業齊聚,帶着各自最新的AI産品一秀硬實力。
中關村發展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中關村(京西)人工智慧科技園承載着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創新、加速産業集聚發展的重要使命,園區下一步將吸引人工智慧領域領軍企業、科研機構和創新團隊入駐,形成強大的産業集群效應,打造集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産業孵化、人才培養於一體的現代化人工智慧産業園區。
作為北京市人工智慧重點佈局區域之一,門頭溝區正發揮算力、演算法、數據及場景等先發優勢,加速推動“人工智慧+”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當日,門頭溝區實施“人工智慧+”行動促進産業發展引導資金管理辦法對外公佈,根據該辦法,門頭溝區將對區屬單位的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建設項目給予最高200萬元支援,對區內企業與區內單位合作的場景創新項目,區政府資金支援不超過50萬元。(孫奇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