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區“運河上的通州”文博季於5月19日啟動,全區144處文博空間全面開放運營。如今正值暑期,文博季進一步迎來觀展熱潮,大運河博物館殷商特展前排起長隊,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人頭攢動,就連宋莊藝術博物館前的咖啡廳也是一座難求。
這些特色文博空間,既有穿越時空的“看·見殷商”大展,也有珍藏運河千年記憶的通州博物館文化新展,還有宋莊藝術小鎮以聲音、老電話、琺瑯藝術為主題的小而精博物館集群,既充滿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洋溢着古今生活中的濃濃煙火氣。
觀眾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內沉浸式觀展。
大運河博物館暑期迎來“看·見殷商”觀展熱潮。
“運河小小宣傳員”在通州區博物館講解。(白繼開 攝)
殷商特展帶火“青銅記憶”
大運河博物館自開館以後,憑藉“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與金沙”展覽一躍成為文博界頂流,154萬人次到此探秘古蜀文明。2025年5月,隨着2025年大展“看·見殷商”的開放,“運河之舟”再次迎來觀展熱潮。
如今3個月過去,要問“看·見殷商”展還火不火,在網上看大家分享的帖子就能得出答案:“殷商展周末別來,兩個小時進不去。”“特意挑工作日來看,門外不排隊,但在展櫃前等一個正面拍攝角度,也挺不容易。”“第二次走進殷商展,觀展感受大不相同,能夠更深刻了解商朝時期的不同文化,值得反覆觀賞回味。”
走進特展展廳,憨態可掬的牛尊、精美靈動的鸮尊……一件件泛着銅綠的文物,無聲訴説着3000多年前的故事。“2024年特地去了一趟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在裏面逛了7個小時不捨得出來。這次在北京也能看到殷商文物,自然不能錯過,而且現場聽了專家講解,學到了很多有價值的乾貨。”大學生孫媛説。
展覽的熱度還延伸到了大運河博物館內的運河書屋。貨架上擺滿了“殷商”主題文創:亞長牛尊造型的幹發帽、青銅器元素的冰箱貼、三星堆系列盲盒……這些源自數千年前文物造型的創意設計,被賦予了日常生活的趣味功能,讓“國寶”走進千家萬戶。
“這個展覽展期很長,從5月一直到10月,但大家的熱情絲毫沒有減退。”手裏攥着一袋文創産品的游客劉女士説,“我們看完展就來這裡選購,一口氣買了六七件。”另一位游客黃女士則坦言,展品的獨特魅力讓她忍不住“剁手”:“這些文物本來就很可愛,醜萌醜萌的,我拍了好多照片。出來看到文創還原得這麼精緻,就忍不住想帶回家。”
為迎合暑期親子游客的喜好,運河書屋還推出了解暑好吃的“鸮鸮雪糕”。這款以鸮尊為原型的冰棍,不僅能解暑,還能讓孩子在品嘗間了解文物知識。紀念冊蓋章區同樣人氣高漲,29款不同造型的印章,吸引孩子們蓋章打卡。
“這次配合殷商展,我們特別推出了青銅器冰箱貼、盲盒,還有香囊、藥香、香皂等産品。”運河書屋店員趙雨晴介紹,“希望大家在觀展之外,還能把這份‘青銅記憶’帶回家。”
小宣傳員講活通州歷史
相比大運河博物館,通州區博物館的展覽更聚焦通州本土文化。2025年5月13日完成升級改造後,博物館全新亮相,一次性展出了189件文物,其中100多件是首次亮相。
“這座銅鐘高1.7米、口徑1.1米、重1.75噸,鑄造於明朝景泰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曆史。”在博物館二進院的門口,見到了來自通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劉飛鴻,她身披“運河小小宣傳員”紅色講解帶,戴着連接擴音器的耳機,正講解着眼前的通州區博物館“鎮館之寶”——寶光寺銅鐘,吸引不少游客駐足聆聽。
自三年級擔任“運河小小宣傳員”以來,劉飛鴻已從事文化志願服務兩年時間。期間,她的足跡遍佈燃燈塔景區、大運河博物館、通州區博物館、城市綠心公園等多個文化場所。“通過講解工作,我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接觸過的家鄉的歷史文化知識,作為通州人我感到特別自豪。講解過程中接觸到的各種人和事,也讓我收穫了很多成長。”劉飛鴻説。
通州區博物館原黨支部書記、通州大運河文史專家任德永説,暑假期間,博物館迎來了不少中小學生,不僅有成群結隊來參觀的團隊,還有小小志願者來博物館服務。他們在講解、讀書或者自己學習的過程中,不自覺就得到了歷史文化知識的熏陶。就比如這座寶光寺銅鐘,在鐘的上方有一對蒲牢,五爪造型剛勁有力,承擔起近兩噸重的鐘體,既具藝術美感又充滿力量感。學生志願者掌握這些知識後,不論是和家人同學交流,還是自己寫文章,都很有幫助。
在通州區博物館,像銅鐘這樣的珍貴文物還有很多,不少令觀眾眼前一亮,激發了很多通州人對本地文化的探索熱情。例如陳列在寶光寺銅鐘北側展室的軍糧經紀密符扇,其白色扇面上畫有100種神秘符號,是漕運時期核驗漕糧的專用密符。其中符名為“通州”的符形為兩個“十”字並列在一起,其背後的含義目前學界有不同的解讀,有的説是代表通州過去漕運的土壩和石壩,也有説是代表通州的新城和舊城。
改造後的通州區博物館也進一步更新了展陳方式,將漕運文化作為展覽主軸,貫穿先秦、西漢、金代、明清等各個歷史朝代,讓觀眾更容易學習和了解漕運在通州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歷程。
在宋莊“聽音賞石”長知識
“磨剪子嘞,戧菜刀”“沙口兒的甜,沙凌凌的瓤兒,包圓兒的西瓜哎——”走進宋莊的聲音藝術博物館“老北京聲活”展區,一棵由棗樹、榆樹、柿子樹、海棠樹四種北京常見樹木木材釘成的裝飾樹下,觀眾正坐在小馬扎上聚精會神地聽着老北京的聲音。灰色的墻壁、天井透下的自然光,襯着鴿哨聲、游商響器聲、吆喝聲,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動的四合院生活圖景。
“現在想喝飲料會叫外賣,過去是在家聽小販吆喝,然後分辨是哪種零食,再去購買。”家住通州的小學生瑤瑤觀看展覽後開心地説。一旁,小夥伴菲菲説:“我比較喜歡過年的鞭炮聲,讓我想到了課本中的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身臨其境地感受了老北京的生活。”
在“自然聲態”展區,黑暗的房間裏播放着非洲的獨特聲音:昆蟲嘶鳴、獅子捕獵、大象遷徙、角馬發出警告……讓人仿佛置身於廣袤的非洲草原,沉浸式體驗自然之聲的豐富與震撼。語音區還原了新疆古代語言;“竹靈樂語”區展示了西南少數民族的竹樂器,其中不少已是難得一見的珍品。
聲音在博物館不僅能用耳朵聽,還能用眼睛“看”。在“聲音是什麼”展區,觀眾可以通過沙子、水流等介質感受聲波的變化,理解聲音是如何發出、傳播和被接收的。“這些互動裝置設計巧妙,讓聲波直觀地呈現在孩子們眼前,在玩中就學了物理知識。”家長張女士説。
不遠處的巴林石博物館,講解員身着民族服飾,熱情地向觀眾介紹産自內蒙古的巴林石。“這塊1米高的元代巴林石是我們的鎮館之寶,集綠凍、紫雲、魚籽凍等諸多罕見花紋於一身。牧民常向石頭上潑鹽水,供馬兒舔食補充鹽分,至今沒有開裂,手感十分潤澤。”
地下一層,栩栩如生的豹子、融合現代感的金剛、頗具古韻的林中山景等上百件精品石雕映入眼簾,令人感嘆“中國四大名石”巴林石的魅力。參觀結束後,游客還在門票空白處蓋上博物館專屬的巴林石印章。當天,有不少大學生和約20名美術專業的藝考生前來打卡。(孫雲柯 孟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