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龍、金磚、木船等特色展陳演繹“活態文化” 通州博物館裏藏着“三色”運河

日期:2025-05-13 09:2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5月18日將迎來世界博物館日。翻閱《2025年北京博物館通票》時發現,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有11家特色博物館被收錄其中。事實上,這只是通州博物館集群的一部分——目前整個通州已有博物館、類博物館21家,除了國有博物館,還有大量民辦博物館。

  2025年,城市副中心着力打造“運河上的通州”文旅品牌,區域內博物館紛紛發力,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系統挖掘和傳承大運河文化。近日走訪發現,通州有3家小而精的博物館,通過特色展陳呈現千年大運河的“三種色彩”,讓運河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木作博物館裏的運河船。

木作博物館裏的運河船。(陳強 攝

張莊村運河龍燈。

張莊村運河龍燈。

與紫禁城同齡的禦窯金磚。

與紫禁城同齡的禦窯金磚。

  藍色

  大運河龍燈文化博物館

  娃娃們舞起“運河龍”

  大運河龍燈文化博物館藏身在通州區張莊村。步入村委會後院,推開博物館的門,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兩條“藍色巨龍”高懸於頂,往裏走,還有兩條同款巨龍盤踞在展廳中央,龍身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騰空而起。

  細看這“藍色巨龍”:方頭大口、鹿角長鬚、豬鼻圓眼,全身由七節組成,龍頭一節,龍身五節,龍尾一節,通體以藍布縫製,龍鱗由金邊裝點,龍尾酷似金魚尾。

  張莊村“運河龍燈會”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已近200年。年逾六旬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謝兆亮介紹,高懸屋頂的兩條龍是他父親上世紀80年代製作的,做工極其精巧,村民們已經捨不得拿來演出。

  巨龍為什麼是藍色的?老謝説,藍色象徵寬闊的大運河和清亮的水色,非常具有運河文化特色。因為藍色雙龍燈會表演在北京歷史上非常罕見,所以張莊村的“藍色巨龍”也被譽為“運河龍”。

  幾個月前的春節假期,曾在大運河博物館門前現場觀看“運河龍燈會”的精彩表演。兩條18米長的巨龍緊緊跟隨龍珠,時而騰空、時而翻滾,矯健身姿贏得現場叫好聲一片。然而,村民演員們的平均年齡已接近60歲,演出結束後,非常想上前問一句:這龍還能舞多久?但看著大夥兒額頭滲出的汗、臉上發自內心的笑,最終還是忍住了。

  這次專程到村裏探訪大運河龍燈文化博物館,把這個問題拋給老謝,本以為他會面露憂色,沒想到他的笑容反而更加燦爛了,“我們正在培訓周邊的小學生,估計再有兩年,孩子們就能上場了!”為了讓孩子們更容易上手,他還創作了4組全新的舞龍動作。就這樣,“運河龍燈會”如同不滅的薪火,在一代代人手中傳承延續。

  金色

  皇城禦窯金磚博物館

  金磚文創將擺進書房

  都説北京城是大運河上“漂”來的,作為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這條縱貫南北的黃金水道,給京城輸送了數不清的糧食和建材。鮮為人知的是,紫禁城三大殿地面所用、堪稱“一兩黃金一塊磚”的禦窯金磚,也是通過大運河運到北京的。

  在通州,坐落着一家皇城禦窯金磚博物館。館長王忠華歷經數十年,收藏了上千塊禦窯金磚,年代跨越明代永樂年間至清代宣統年間。每一塊禦窯金磚都帶有“生産標籤”,標注有年代款識、督造官名字和窯戶名字等資訊,這大概就是古時候的責任到人。

  館內珍藏的寶貝不少:有長111釐米、寬46釐米、厚11.5釐米的“金磚王”;有與紫禁城同齡的明代永樂年間金磚;還有十分罕見、側面印有滿文款識的清代金磚……王忠華解釋,金磚並非是金子做的,但因為工藝複雜、成品率低,所以像金子一樣珍貴。在這座他自己創辦的博物館裏,實在挑不出“鎮館之寶”,因為每一塊金磚的“點泥成金”之旅,都凝聚着南北工匠的智慧結晶,承載着厚重的大運河文化底蘊。

  “禦窯金磚製作在蘇州,但成器是在北京皇城。”王忠華説,明清時期,制磚主要在江蘇蘇州,即便經過29道複雜工序,成品率極低,制出的依然是“毛磚”,僅僅相當於半成品。這些“毛磚”沿大運河北上至通州皇木廠,或存入倉庫,或轉運至皇家施工現場。最後在紫禁城裏舖墁時,還需經過砍磨、鋪墁、潑墨、鑽生等30道工序,才能讓金磚油潤如玉、黑亮如墨、堅硬無比。

  作為通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金磚墁地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王忠華專門在博物館裏設置了體驗區,讓訪客可以親身感受“工匠精神”。2025年,他除了繼續鑽研金磚墁地技藝,還拿出很大精力研發金磚文創産品,“紫禁城同款金磚尺寸較大,我們準備推出一種小尺寸金磚,更適合在書房、辦公室裏當擺件。”

  木色

  文旺閣木作博物館

  “運河船”駛入研學課程

  想要體驗中國悠久的木匠文化,距離北京環球影城主題公園10分鐘車程的文旺閣木作博物館是個不錯的地方。這裡收藏着上萬件木製器物,7個展廳細分為50多個主題展區。

  這家以木作為主題的博物館特設了一個運河文化展廳,裏面陳列着各式各樣的木船。正中間的兩艘,沒有桅桿,上面搭了個草棚,看起來特別像旅游景區常見的搖櫓船。工作人員説,經過考證,這其實是歷史上運河上使用的駁船,相當於古代的“貨拉拉”,負責把貨物從河岸運送到河港大船。駁船的旁邊,還有一對大運河畔農戶採蓮藕用的雙體船,“就像一雙不太合腳的大鞋。使用時,一條腿放在一條船裏,上面的人要時刻掌握好平衡。”

  在運河文化展廳的入口處,還擺放着不少木質手工藝品,生動再現了漕運年代大運河通州段“萬舟駢集”的盛況。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燃燈塔、大光樓、運河船等展品,都是博物館工作人員帶領前來研學的中小學生親手製作的。目前,“走進運河上的船”研學課程已經開辦近3年,為博物館創收的同時,更培養了一批大運河文化愛好者。

  對孩子們來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裏好玩的地方還有很多——踮起腳就能觸摸到展品上的細膩木紋,深吸一口氣就能聞到沁人心脾的木香。如果剛好在博物館裏遇到王文旺,這位木匠館長還會毫不吝嗇地從墻上摘下磨剪子磨刀的卦連、收垃圾的搖鈴、拉洋車的銅腳鈴、剃頭匠的“喚頭”等老物件,為孩子們現場演示這些逐漸失傳的市井吆喝聲。

  手記

  讓運河文化“活”在當下

  藍龍要舞給下一代看,金磚要擺進現代書房,木船要駛入研學課堂……通州這三家博物館,正以創新之勢,讓沉睡的文物甦醒、讓古老的技藝發聲、讓塵封的記憶流動,為北京城市副中心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活力。

  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産,也是生生不息、流淌千年的文脈。“運河生機”不僅在於兩岸越來越美的公園、綠地,更在於文化傳承過程中的創新實踐。這三家博物館的探索啟示我們:真正的文化傳承,不在於將老物件封存在玻璃櫃中,而在於讓文物“活”在當下、“融”入生活、“傳”入人心。期待未來有更多博物館能夠發現並釋放這份獨特的“運河生機”。(陳強)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