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寂寥的運河地標 如今正成為副中心最具人氣的文化IP 燃燈古塔重“燃”文化活力

日期:2024-06-12 09:2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在通州,“一枝塔影認通州”這句古詩可謂家喻戶曉。這裡的“塔”,説的就是有着1400多年曆史的燃燈塔。跨越千年,燃燈塔下幾經變遷。漕運年代商賈雲集,漕運終止後,這裡一度變得寂寥。

  但這兩年可大不一樣了。古塔周邊舉辦的各式各樣的文旅活動不斷。就在剛剛過去的端午節,塔下的非遺市集讓不少游客流連忘返。下半年,還會有不少活動在塔下亮相。

  燃燈塔,這個通州人眼中再熟悉不過的地標,如今正成為城市副中心古今交融、最具人氣和活力的文化IP。

夜色中的燃燈塔。

夜色中的燃燈塔。(趙樹生 攝

端午節期間,燃燈塔下舉辦非遺市集。

端午節期間,燃燈塔下舉辦非遺市集。(龔雪東 攝

非遺市集,好東西不少,文化味濃郁。

非遺市集,好東西不少,文化味濃郁。(龔雪東 攝

  滿滿煙火氣息

  端午節,不少市民來到燃燈塔下的非遺市集湊熱鬧。聽着信兒,也來逛了一番。走過大成殿,穿過聖容殿,紅墻灰瓦隔開了都市的喧囂,沿着尊經閣前清幽的小路再向西行十來步,邁過一座月亮門,熱鬧又從這兒起撲面而來——崇聖殿前的廣場上翠綠古松與紅墻灰瓦相得益彰,一個個展位前游客來來往往。大家似乎都被這古樸典雅的氛圍感染,聊天談話也輕聲細語。

  仔細逛來,處處是寶。有本地人所熟知的空竹、毛猴,也有趣味滿滿的馬尾繡、手工掃帚、繩結、景泰藍。亮閃閃的花絲鑲嵌飾品展位前圍了不少人,花絲鑲嵌廠工作人員説,“以前北京花絲鑲嵌廠的場址就在燃燈塔下這片區域,現在已經搬到了張家灣鎮,今兒個是我們頭一回重返老場址做展銷,真是情懷滿滿。”

  不只有本地的非遺技藝,大運河沿途南方城市的非遺技藝傳承人,也有不少來此展銷。江蘇揚州的髹漆技藝展位上,工作人員指着擺在桌臺上的雕漆嵌玉盤子擺件,介紹起得意之作:“這可是純手工製作的雕漆,反覆刷了一百層大漆,上面還鑲嵌了各種玉石。”聽到介紹,幾名游客趕緊湊上來,仔細端詳,一名游客的女兒還為母親介紹起了自己對髹漆技藝的理解。

  燃燈塔下紅火的不只是非遺市集。前不久,“文旅+直播”電商嘉年華也在這兒舉辦。通過招商引資落地副中心的公司在燃燈塔下搭起直播間,為全國網友直播帶貨通州好物。

  從2022年9月6日重新開門迎客以來,燃燈塔下精彩活動不斷:大運河馬拉松燈光秀、春節年味市集、XR光影秀、國風音樂會……這裡已然成為兼具厚重歷史底蘊和先鋒潮流時尚的活力文化秀場。

  塔下幾經變遷

  對於居住在燃燈塔周邊的居民來説,到古塔下遛遛彎,早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他們眼中的古塔變遷,別有一番意趣。

  家住果園的90後陳先生的寶寶即將降生,燃燈塔這一片是陳先生和妻子傍晚散步最常去的地方。車停在司空分署街,從通州電影院旁小門步入西海子公園,向東北方向穿行至通惠河畔,繞園一圈就到了燃燈塔下,跳舞的、放風箏的、遛娃的,是那樣無憂無慮。“在這裡遛彎抬眼就是景兒,到處是悠閒的居民,充滿松弛感,對即將出生的寶寶也是一種熏陶。”

  “我對通州歷史文化很感興趣,燃燈塔1000多年沒動,但是塔周圍的風景變了又變。如今副中心建設日新月異、大運河文化被重新挖潛、運河商務區拔地而起,再遙想古時,曾經的繁華熱鬧仿佛又重現眼前了。”陳先生不禁感慨。

  上世紀九十年代,和燃燈塔緊鄰的是北京花絲鑲嵌廠。那時剛參加工作的“老通州”孫立新就是在這兒學的手藝。“上課是在廠區最北的那間廠房,和燃燈塔一墻之隔,有時候正上着課,一陣風吹來,塔檐上的幾千個銅鈴叮噹作響,好聽極了。”那時塔被高墻圍起來,墻外滿眼雜草,到訪的人不太多。倒是塔周圍的平房區越建越密,儼然成了一座大型居住區。

  50後王榮華是燃燈塔附近的老居民,她對這裡有着更多記憶,“年輕時燃燈塔附近人氣兒倒是不差,附近賣飲料零食的、賣農副食品的、賣鞋服飾品的都有,吆喝聲、討價聲不斷。只不過那時缺乏管理,每天都鬧鬨哄的。”

  如今,燃燈塔及周邊古建築群經過修繕提升,已從文物景觀變成了旅游景區,並於2022年9月面向公眾開放。當年的痕跡難覓,但圍繞古塔的各類文化活動又重新燃起,關於塔的故事也越來越為人所熟知。

  講述“活”的歷史

  在大運河畔的西海子公園內,生長着一株老榆樹,古樹編號為110112A00001,是北京市一級古樹。樹雖其貌不揚,但它的故事現在已經為很多市民知曉——它從燃燈塔上移栽至此地,因而得名“塔榆”。榆樹非常耐貧瘠,僅靠塔頂上的薄土生根發芽,至今屹立三百餘載,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

  北大燕園未名湖畔博雅塔與燃燈塔的“雙塔奇緣”也廣為流傳:博雅塔為校園裏的一座水塔,外觀取自通州燃燈塔,兩塔一西一東,成了北京融匯多元文化的象徵。

  燃燈塔作為通州着力打造的文化IP,曾經鮮為人知的故事已經被越來越多人知曉。

  “要讓祖國大地上的文物古跡活起來,就要講好當地的故事,這也是通州人民一直在努力做的。”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理事、北京大運河文化研究會會員任德永表示,這些年,通州聚起了很多書法家、畫家、攝影家,包括年輕人做的自媒體也在關注這裡。

  “創作,更需要對歷史的深入了解。比如燃燈塔下的變遷,我們的了解越來越豐富。”任德永説,明代中期,漕運的重心由張家灣鎮轉移到了燃燈塔下,通州城東門和北門外建起了兩座漕運碼頭,燃燈塔正坐落在北門城內。這裡從此成了通州城的政治和商業中心,通縣衙門坐落於此,這裡又是商賈雲集。直到晚清時期,燃燈塔周圍已經形成了史家衚同、扁擔衚同、瓷器衚同等102條衚同,一片車水馬龍。

  時間來到副中心時代,燃燈塔周邊有了新氣象,因漕運中斷而黯淡蕭瑟的北運河正在實現文化復興。2024年初,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順利通過驗收,獲評5A級景區。以大運河為紐帶,從北向南形成了一條文化長廊,也形成了“眾星拱月、串珠成鏈、各美其美”的城市空間和功能佈局。不遠處的運河商務區高樓林立,已經吸引2萬餘家企業在此註冊發展。

  今日再望古塔,古韻悠悠,新城環繞,古今同輝之景令人讚嘆。(張佳琪)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