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景藝術扮靚冬日副中心

日期:2020-12-10 08:50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地景藝術扮靚冬日副中心

作品《秩序的重構》展現了混亂無序的枝條重塑為秩序統一的場景,從無序到有序,用園林廢棄物塑造生態之美。

作品《秩序的重構》展現了混亂無序的枝條重塑為秩序統一的場景,從無序到有序,用園林廢棄物塑造生態之美。

伴隨着作品《復蘇》柳枝間挂着一個個易拉罐製作的風鈴聲響起,冬日裏路過這裡的人們為之側目。

伴隨着作品《復蘇》柳枝間挂着一個個易拉罐製作的風鈴聲響起,冬日裏路過這裡的人們為之側目。

《潤物無聲》設計師劉健鋒是從事插花藝術15年的北京人,他希望用廢棄的枝條創作出靈動的作品,彌補冬季景致較少的缺憾。

《潤物無聲》設計師劉健鋒是從事插花藝術15年的北京人,他希望用廢棄的枝條創作出靈動的作品,彌補冬季景致較少的缺憾。

綠心森林公園南門附近的作品《潤物無聲》,外形是一個直徑四米、高約六米的水滴造型,搭建用了近一週時間。

綠心森林公園南門附近的作品《潤物無聲》,外形是一個直徑四米、高約六米的水滴造型,搭建用了近一週時間。

地景作品《開飯啦》,色彩分明的分類垃圾桶卡通陳設昭示垃圾分類的理念,樹枝的線條感配上形象的表情,將園林和生活中的環保連接在一起。

地景作品《開飯啦》,色彩分明的分類垃圾桶卡通陳設昭示垃圾分類的理念,樹枝的線條感配上形象的表情,將園林和生活中的環保連接在一起。

地景作品《輪迴》,粗糙的一片片樹皮,匯聚成一道道輪迴,設計者希望通過輪迴展現四季更替。

地景作品《輪迴》,粗糙的一片片樹皮,匯聚成一道道輪迴,設計者希望通過輪迴展現四季更替。

世界花卉大觀園內地景藝術作品《烏斯環》,代表着人類文明的莫比烏斯環與代表着自然力量的龍捲風合二為一,彰顯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世界花卉大觀園內地景藝術作品《烏斯環》,代表着人類文明的莫比烏斯環與代表着自然力量的龍捲風合二為一,彰顯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地景作品《1921》,年輕的設計師以“1921”為主題,獻禮建黨100周年,拳頭寓意力量與團結同在,人民凝聚一心。

地景作品《1921》,年輕的設計師以“1921”為主題,獻禮建黨100周年,拳頭寓意力量與團結同在,人民凝聚一心。(劉平攝)

  冬日的陽光傾瀉在副中心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門前的草坪上,一簇簇一人多高的“綠芽”從草坪裏破土而出,一道道綠色的“飄帶”在空中飛舞,風吹過,易拉罐改造的風鈴傳來悅耳的聲音……

  由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北京市總工會聯合舉辦,豐台區總工會和北京花鄉花木集團承辦的2020年北京市“職工技協杯”綠化環保花藝師職業技能大賽暨第三屆北京地景設計藝術節已經完成作品製作,49組地景藝術作品分別在副中心綠心公園和南四環內的世界花卉大觀園亮相。落葉、葡萄藤、枯樹皮、枯枝……這些園林廢棄物經過園藝師的巧手,成為冬日城市的風景,讓市民在蕭索的冬季能夠感受到別樣之美。

  冬季的風,透骨寒。武會龍穿得嚴嚴實實的,用戴着棉手套的手整理着樹枝,他們團隊是自己帶着發電機來綠心森林公園製作地景作品的,七八個一人多高的“綠芽”在他們手下緩緩生長,仔細一看都是用一截一截的小樹枝拼搭的。“我們選擇的是花鄉草橋地區冬季剪枝修剪下來的柳樹枝,稍微粗點兒的那部分,用柳樹枝條密密麻麻地堆砌出高低起伏破土而出的‘綠芽’。”武會龍表示,他們的作品主題是“春臨華夏 生機盎然”,在這個隆冬時節,落葉歸根,孕育着希望,樹枝不但奉獻了成長,更加渴望為新的生命補給營養成分,回歸大地,祈禱大自然生機勃勃,永無止境的延續。

  綠心森林公園南門附近的作品《潤物無聲》,是劉健鋒團隊冒着寒風花了近一週時間在這裡創作搭建的,設計靈感來自京杭大運河,外形是一個直徑四米、高約六米的水滴造型,裏面有靈動的小鹿在歡快玩耍。設計師們希望用廢棄的枝條,創作出靈動的作品,彌補冬季景致較少的缺憾並以此增添更多的冬季色彩。

  “我們的作品叫‘復蘇’,現在人們使用的能源大多數是從大地母親身上而生發,我們用柳枝代表自然力量從地底而生發,蓬勃生長後消融於天地。”王上的團隊也選的是柳樹枝條,不過是那種特別細密的枝條,十幾根枝條捆綁在一起,再紮在架子上,有種飄逸且迴圈往復的感覺,地面上還散亂地堆砌着一些紅磚,柳枝間挂着一個個易拉罐製作的風鈴。

  在綠心森林公園南門處共設置6組地景藝術作品。綠心公園現場協調人林峰表示,參賽選手們克服了天氣嚴寒、缺少電源等困難,高品質地完成了地景藝術的製作,呈現出最佳的藝術效果。

  除了綠心森林公園這6組外,本屆地景設計藝術節還在世界花卉大觀園內布展了43組作品,主題也非常豐富,既有以“1921”為主題獻禮建黨100周年的作品,也有以巨大口罩和紅心組成的《守護》,還有用手托起一棵老槐樹的《擎綠》,共同守護綠水青山。北方工業大學學生們的《游》,用廢木料組合成一群“游魚”,色彩鮮艷明麗,為單調的冬景增加了多彩炫動的元素。

  “説到園藝師,很多人都想到種花種樹,三年前第一次參加地景設計藝術節我們就被這種形式吸引,一些創意加上一些行動,這些廢棄物就能變成景觀,成為大地上的藝術和風景!”賴雪松和她的團隊已經是第三年參加地景藝術節了,他們希望通過園藝師們的努力,讓地景藝術更好地扮靚北京冬季。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積極引導人們廢物利用,減少排放,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都要考慮節能減排,養成習慣、傳承文明。地景藝術就是這種理念的具體體現,是園林綠化行業生動展現生態文明的最佳方式之一。”北京地景設計藝術節發起人,北京市花卉協會副會長、花鄉花木集團創始人王茂春介紹説,2020年地景藝術特意走進副中心綠心森林公園,就是希望為這裡的冬季增加一抹人文景觀,也更好地推廣“生態環保”“迴圈利用”“變廢為寶”理念,讓人們看到這些匠心獨運的作品,倡導人人行動,共建美好家園!(孫穎)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