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樂店林場工作人員展示已經成熟的蘑菇。(陳強 攝)
秋風掠過京津冀交界處、通州區永樂店集體林場的4萬多畝林海,椿樹、松樹的枝葉簌簌作響。再過不久,這片全市平原生態林養護面積最大的林場,將迎來一年一度的“落葉季”。與往年不同,2025年落地的2000多噸枯枝落葉將開啟一場“重生之旅”:經粉碎、發酵變身“黑土”有機質,既能孕育出肥美的赤松茸,還能為2026年的藥材田“加餐”。
這場“黑土實驗”已悄然啟幕。在新西莊村南側的椿樹林中,機器轟鳴聲打破了林間寧靜。園林工人正操控着大型粉碎機,將枯樹枝送到進料口,轉瞬之間,原本虬結的枝幹變成了指甲蓋大小的顆粒。
工人指着不遠處的一台設備説,這只是“粗加工”,之後還得用小機器再磨一遍,磨成更細的粉末才好發酵。機器旁邊,已堆起半人高的細粉堆,淺褐色的粉末間還夾雜着細碎的葉子。靠近一聞,有淡淡的草木香。
“這些設備都是林場自己的家當,今年我們還找了專業公司合作,等枯枝落葉大批量下來,大型粉碎機會直接進林子作業,到時候粉堆能堆得像小山似的。”永樂店集體林場場長趙洪濤踩着林間松軟的腐殖土往發酵區走。
穿過一片楊樹林,林間空地上鋪開了薄膜,膜下鼓鼓囊囊的。掀開一角,看到細密的枝葉粉末。“這裡面加了益生菌,溫度、濕度控制好了,最快一個月就能變成有機質。”趙洪濤説。用手扒開粉末,觸感溫熱松軟。2025年,林場已經設置了51處這樣的發酵區,能同時處理上百噸園林廢棄物。
2025年夏天,林場已成功完成一輪“黑土實驗”。在一片松樹下,見到了實驗的“成果展示區”:林間空地上鋪滿了深淺不一的有機質,淺黃色的是剛發酵好的,深黑色的已接近天然黑土,上面還蓋着一層麥秸稈保濕。
蹲下身撥開麥秸稈,一簇簇赤松茸正從有機質裏冒頭,最大的菌蓋已有半個手掌大,菌柄粗壯飽滿。“這一茬能採到11月底,冬天蓋上膜保溫,明年3月還能接着長。”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摘下一朵赤松茸,“雖然畝産只有4000斤左右,是大棚種植的六成,但咱們這不用額外施肥,也不用精細管,投入少還環保。”
林地裏,幾根插在有機質裏的溫度計格外顯眼——紅色的液柱停留在15攝氏度左右。“這是我們的‘土辦法’,方便隨時看溫度。”工作人員笑着説,現在“黑土實驗”剛起步,先摸索經驗,等2026年規模擴大了,再上更專業的監測設備。
2025年,永樂店集體林場的食用菌種植面積只有12畝,隨着“黑土實驗”不斷推進,2026年這些由枯枝落葉變身的有機質,不僅要撐起更大面積的蘑菇田,還要為2000多畝藥材田提供養分。“枯枝落葉在林子裏就能‘重生’,還能産出蘑菇、滋養藥材,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趙洪濤望著林間的試驗田,眼裏滿是期待。(陳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