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擦亮綠色生態底色、加快培育壯大綠色産業、積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連日來,在通州區兩會上注意到,綠色發展已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關鍵詞。
2021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援北京城市副中心高品質發展的意見》,提出在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2024年2月,國務院批復《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實施方案》,對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作出系統部署,明確要求推動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
202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將以更高標準、更大力度推進綠色發展,不斷提升發展“含綠量”和“含金量”。在副中心採訪發現,城市基因裏的綠色脈動,已成為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的生動注腳。
來副中心“旅居”的白鷺群。(郭建華 攝)
藍綠交織生態畫卷
副中心所在地通州,多河富水、藍綠交織,每年為上萬隻水鳥提供適宜的越冬棲息地,已成為鳥類多樣性保護重點區域。剛剛過去不久的候鳥遷徙季,在大運河森林公園、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潮白河、運潮減河等地,有不少觀鳥愛好者“等着鳥兒飛進鏡頭裏”。
涼水河畔的臺湖鎮,有個名叫水南村的地方,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大鴇,連續好幾年“拖家帶口到此一游”。上個月,水南村又“火”了,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草原雕從天而降。
根據相關資料,上次有人在通州記錄到草原雕,還是96年前。“實在太興奮了!”成功在水南村拍攝到草原雕的商江波説,這種大型猛禽通常生活在草原、荒漠這種比較開闊的場地,“在官廳、崇禮我見過。做夢也想不到,在通州能拍到。”
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通州區生態環境局開展全區鳥類多樣性調查與評估工作,共記錄到鳥類289種。其中,有首次在通州“露臉”的灰卷尾、北棕腹鷹鵑,更有時隔95年再次在通州被記錄到的斑臉海番鴨……這些珍稀物種,讓副中心頻頻登上“鳥友圈熱搜”。
北京地處我國三條候鳥遷徙路線交匯點,是往來遷徙候鳥的重要“轉机站”。密雲水庫、官廳水庫、金海湖等地,是北京傳統的觀鳥勝地,地處平原的副中心,這幾年為何會受到這麼多鳥類青睞?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專家鐘震宇分析,副中心“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生態環境,不光人住着舒服,鳥兒也喜歡來旅居——北運河、潮白河、涼水河、馬駒橋濕地、張家灣濕地、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等擁有大面積水域的地點,會吸引大天鵝、鴻雁等大批候鳥;潞城林場、張家灣林場等森林覆蓋率高的地點,會成為柳鶯、八哥等小型鳥的聚集區,還可能監測到紅隼、燕隼等猛禽的身影。
自規劃伊始,副中心就要成為一座生態城市。2016年5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的生態城市佈局。2019年1月,城市副中心控規出爐,明確水城共融、藍綠交織、文化傳承將成為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特色,將統籌大運河兩岸公共空間、城市功能、交通組織和濱水景觀,建設一條藍綠交織的生態文明帶。
作為北京平原地區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副中心東西部生態綠帶如今已經初現雛形,環城綠色休閒游憩環也逐漸閉環,“兩帶、一環、一心”的綠色空間格局基本形成。400余公里綠道縱貫南北,8個萬畝森林組團串聯東西;口袋公園、小微綠地星羅棋佈,實現了百姓出門“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副中心還分期完成鏡河、通惠河、涼水河、蕭太后河環球影城段等多條河流綜合治理工程,河道水環境明顯改善,景觀明顯提升,北運河通州城市段、運潮減河、溫榆河(通州段)、涼水河(通州段)先後上榜“北京市優美河湖”。
北京城市圖書館。(王艷輝 攝)
重點項目綠色示範
要想描繪出“藍綠交織”的美麗畫卷,光靠增綠、治水可不夠。副中心近年來還結合重點項目引入了一系列綠色理念,誕生了一批綠色技術。
連續幾年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綠色發展論壇主會場的綠心活力匯,就是一個典型的綠色項目。場館外有高聳的煙囪,室內有粗壯的鋼筋柱,以及巧用“龍門吊”加固的房樑……過去,這裡是一家鋁型材加工企業,企業騰退後,本着“現狀保留、結構加固、內容重構”的綠色發展理念,副中心將老廠房進行了綠色轉型再利用,不僅可以承辦室內體育賽事,還能舉辦大型會議。
主會場之外,是規劃面積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公園啟動建設之前,這裡是一座化工廠。從工業區到“綠色心臟”,副中心建設者在這裡栽下各類植物369種,本土樹種佔比超80%。根據監測,在夏天,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負氧離子基本上在6000個/立方米,遠遠超過了國際上對清新空氣的相關標準。
綠心公園西北角,是開門迎客已有一年的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這組建築群,就是大名鼎鼎的副中心三大文化設施,建築規模約30萬平方米。這麼大的體量,靠着地源熱泵、屋頂光伏等綠色能源技術,每年降低的能耗如果折算成標準煤,有3800噸。
北投集團的李靜平深度參與了三大文化設施建設過程。她説,三大文化設施中,最難降低能耗的是北京城市圖書館。因為這座“森林書苑”的設計實在太“超前”——就像一個巨大的“玻璃盒子”,置身其中的讀者一抬頭就能看到窗外的樹木,“這樣的設計,無論從外形還是受力體系,在國際上沒有先例。我們必須研發出搭載綠色技術的玻璃,不光面積大,還得既透光又隔熱,實現節能環保。”
幕墻團隊經過7次專家論證會,最終和國內廠商合作研發了一款“超級玻璃”。這種玻璃總共7層,中間設計了2個空腔,最外面又貼了一層“超級膜”,不遮擋可見光的同時還能阻隔熱量,降低室內外的熱交換。根據測算,相比同類型公共建築,“超級玻璃”和“超級膜”全年可以幫助“森林書苑”降低約8%能耗。
李靜平很感慨,十多年前剛入行時,很多綠色節能技術還只是停留在論證階段,如今,副中心綠色建築標準已是全市最高,地源熱泵、光伏發電、BIM 建模等綠色節能技術更是成為許多重點項目的標配。2021年5月起,副中心範圍內全面執行兩個“百分百”,即新建民用建築100%執行綠建二星級以上標準,新建大型公共建築100%執行綠建三星級標準,成為國內首個大型公共建築全面執行綠建三星級標準的地區。
燃燈古塔與運河商務區高樓交相輝映。(孫立平 攝)
産業發展向綠而行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往南就是張家灣鎮。這裡曾經是京東工業重地,2000年前後有上千家工業大院。工業大院什麼樣?從保留下的照片能看出一二:一面面水泥墻圈起一個個佔地數十畝的院子,院子裏是雜七雜八的廠房,有制藥的,有做服裝的,有做傢具的,有造門窗的,有做塗料的……在張家灣鎮,裏二泗村工業大院規模最大,聚集企業最多,達300多家。
村民的錢袋子鼓了,但代價也顯而易見。“污染特別嚴重,好多企業污水排放不達標,最後都嘩嘩地流進了大運河。傢具廠、塗料廠的味道特別大,風一刮直往村子裏飄。冬天燒煤,污染更嚴重了,天老是烏突突的。”裏二泗村已經卸任的老支書林來水曾説,過去村裏搞工業大院,根本沒有生態保護的意識,誰願意來就租給誰。
2017年,本市啟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裏二泗村的工業企業全部遷出。工業廠房隨之夷為平地。利用工業大院騰退土地,副中心啟動建設張家灣公園一期項目。如今,規劃面積超萬畝的張家灣公園,已經是副中心環城綠色休閒游憩環中最大的公園。
進入副中心時代,作為三大特色小鎮之一,張家灣工業區蛻變為設計小鎮,一座座老廠房、閒置空間藉&城市更新的機會實現綠色轉型。在這片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以驚人的速度“滾動更新”——
原老銅牛廠華麗轉身為設計産業高地北京未來設計園區,宏泰旸閒置寫字樓改造為充盈科技范兒的創新中心,北京國際設計周永久會址驚艷亮相,設計小鎮智匯園火熱招商,北京建院和北咨公司聯合打造的新總部項目正在加速建設……一座“設計小鎮、智慧小鎮、活力小鎮”正在大運河畔崛起。
沿着大運河北上,副中心産業發展的“核心引擎”運河商務區,選址五河交匯處。北運河與通惠河、溫榆河、小中河、運潮減河在這裡匯聚,見證千年漕運興衰的燃燈塔也坐落在此,周圍還有大運河國家5A級文化旅游景區這樣的優質綠色空間。截至目前,運河商務區註冊企業已經突破2萬家,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北京銀行的財富管理相關總部等相繼落戶,運河金融城漸漸崛起。
綠色金融是運河商務區最具特色的金融板塊。通州姑娘高娜,海外留學歸國後來到運河商務區負責綠色金融業務,“我們通過投融資、金融産品創新等方式,為環境保護提供支援。這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金融領域的具體體現。”
通州區運河商務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隨着一批高端優質企業的落地,通州區稅源結構已經出現明顯變化,現代金融業成為支柱産業之一。“十四五”時期,乘着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的東風,運河商務區要打造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示範區——集聚金融科技企業超過110家;吸引綠色金融機構落地超過10家;綠色信貸規模突破200億元;實現碳配額、自願減排量等累計成交超1億噸;集聚財富管理機構力爭超過200家。
騎行愛好者暢快游覽副中心。(王軍 攝)
綠色生活全民共用
高娜今年35歲,家就住在通惠河邊上,騎車上班只需要10多分鐘。她還記得,上高中那會兒,五河交匯處的生態環境並不好,就拿通惠河來説,不光水質差,北岸還有村子和早市。如今,五河交匯地區近50萬平方米的水域已經還清,陷於發展“洼地”的五河交匯地區,一躍成為運河金融城,入駐國家綠色交易所等一批知名機構,有了向高品質發展躍升的“綠色資本”。
高娜的辦公室窗外,就是水清岸綠的大運河,不光濱水步道一直延伸到綠心公園,還開通了遊船航線。到了休息日,高娜還喜歡帶着家人沿着大運河騎行,感受慢節奏的綠色生活。2025年,副中心慢行系統里程有望達1500公里,比北京到上海的距離還要長。
再過3個月,副中心馬拉松將又一次鳴槍開跑。這場馬拉松的前身是2017年起舉辦的北京通州運河半程馬拉松賽,從半馬到全馬,八年來,副中心馬拉松賽也見證了這座千年之城的蝶變。
“一場馬拉松,愛上一座城。”跑者杜玉春説,參加副中心馬拉松是一次非常難忘的經歷,最大的感受就是賽道設計非常有特色,滿眼皆綠,穿越運河商務區、綠心公園、三大文化設施等許多副中心地標,親身感受副中心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副中心堅持把綠色作為自身鮮明特色和發展基調,探索走出了一條以綠色發展為鮮明特色的高品質發展道路,這是副中心保持‘生機勃發’良好態勢的深層內涵所在。”副中心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胡九龍表示,在第五屆北京城市副中心綠色發展論壇上,與會嘉賓們達成了共識——“綠色北京看副中心”,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對全國其他地區推進綠色發展具有示範和借鑒意義。
副中心在2025年還有很多值得期待的綠色亮點——副中心站即將完工,成為亞洲最大地下綜合交通樞紐,綠色節能設計能把陽光直接引到地下30多米深的站臺,從而減少照明設備使用;東六環高線公園啟動建設,不僅能把區域綠化覆蓋率從50%提升到80%,更能為廣大市民增加大量休閒空間,佈局200余處公共活動場地。
按照規劃,未來的副中心,是一座綠色發展制度改革先行先試區、綠色技術示範應用創新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引領區。到2035年,副中心“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城市生態品質將顯著提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和生態文化將深入人心,全面建成和諧、宜居、美麗的綠色發展高地。
副中心三大文化設施。(劉毅 攝)
他山之石
國內外不少“綠城”已取得矚目成績
中新天津生態城:在一片鹽鹼荒灘上初步建成綠意盎然、安居樂業的生態新城,已形成智慧科技服務、文化健康旅游、綠色建築與開發三大主導産業,累計市場主體超過4萬家。
河北雄安新區:劃定9個鳥類重要棲息地,劃定重點區域為禁漁區;淀區野生鳥類286種、大型水生植物47種、浮游植物406種、底棲生物38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極瀕危物種青頭潛鴨在此棲息……白洋淀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已得到顯著提升。
英國倫敦:通過引進碳價格制度、徵收二氧化碳稅等激勵機制,降低地面交通運輸的碳排放。同時大力發展電動汽車。此外,倫敦還注重公共交通系統的優化,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率和便捷性。
美國波特蘭:交通系統以緊密接駁的公交系統和慢行系統為特色。有軌電車連接區域主要節點,輔以智慧化的公交系統,降低了城市居民對私人汽車的依賴。同時,波特蘭還注重自行車道的建設,鼓勵居民使用自行車作為出行工具。(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