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名園易得,古樹難求。因運河而興的通州,現存古樹名木150株,它們是地標,也是“綠色文物”,承載了濃濃鄉愁,見證了歲月變遷。
邁入城市副中心時代,通州對全區150株古樹開展了精細化體檢,實現“株株有檔案,棵棵有人管”,還通過一系列復壯措施,讓古樹煥發勃勃生機。今天,這些“綠色文物”發新芽、綠滿枝,不僅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更為副中心文旅産業添彩。
600歲古槐完成復壯
東六環外有個村子叫皇木廠,村子中部長着一株大約600歲的古槐,粗壯的樹榦需要4個成年人才能合抱,枝幹蒼勁舒展,如同一把巨傘,枝丫甚至延伸到了村民家的院子裏。
這株全通州最年長的槐樹,於上個月完成復壯。站在樹下,通州古樹保護工作人員邢子龍展示了古槐復壯前的特寫照片——主幹上,一個巨大的樹洞!“雨水灌進樹洞,會嚴重腐蝕樹木的內部肌理,進而加速樹木的腐朽、死亡。”他説,這株古樹經歷過多次復壯,可在過去,由於技術不成熟,曾經用水泥封堵過樹洞,但是效果並不好,反而容易對樹造成損傷,這次修復,園林部門在殺菌、消毒的基礎上還用上了古樹專用材料硅橡膠,比水泥柔軟得多。
古槐周圍形成民宿群落
凝視這位從漫長歲月中走來的“長者”。“咦?這兩根大樹杈——”沒等説完,邢子龍就笑了,“沒有樹葉是不是?因為這兩根樹杈很多年前就枯死了,但我們沒有把它們鋸掉,而是打磨、殺菌、防腐、支撐……盡可能不破壞古槐風貌。”
皇木廠村的村民們,稱這株古槐為“神樹”,大家在圍欄上拴了好幾個綢子做的大紅花。怎麼沒係到樹榦上?已經搬到村裏住了10多年的王艷輝説,這些年經常有園林部門的人來給大夥兒做科普,“綢子纏到樹榦上,有可能影響古樹發育,那可不行!”
這幾年,隨着城市副中心建設如火如荼,皇木廠村變化不小,光是民宿就多了十幾家,有村民利用自家房屋開辦的,也有外來戶租下房子改建的。就在“神樹”周圍,好幾處院子都挂上了“古槐邊”民宿的招牌。沿着步行路再往村裏走,還會陸續看到山楂小築、竹林小院、藍天小院……全都是民宿。
王艷輝説,村裏興起“民宿熱”,得感謝環球影城主題公園。“離這兒就3公里。”尤其到了節假日,很多來村裏住民宿的年輕人,都是奔着環球影城而來,“看他們的打扮就知道。要麼穿着魔法袍,要麼背着小黃人挎包,都興奮着呢。”更令他驚訝的是,有的年輕人,還專門找村裏人打聽,要去古槐旁邊看看。
呵護古樹留下百姓鄉愁
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四級調研員楊文成介紹,通州區已連續四年對2株瀕危古樹及65株衰弱古樹實施“一樹一方案”精準復壯,及時解決北苑街道新華南街古樹棗瘋病、於家務回族鄉東馬各莊村古槐樹榦嚴重空腐等“急難雜症”。
四年來,通州區還先後建設完成臺湖古槐園等2處古樹公園、郝家府古樹保護小區以及潞河中學、通州二中古樹校園,既保護古樹及周邊生境,又留住鄉愁情思,顯著提升群眾綠色幸福感。
上個月,潞城鎮郝家府村村委會給通州區園林綠化局送來了一面印有“守護郝家古樹,留住綠美鄉愁”的錦旗,村民説,“只要樹還在,我們就能認得出老宅的方向。”
副中心行政辦公區郝家府路和崇善中街的路口,一株國槐矗立在高坡上。過去這裡是郝家府村所在地,如今村民們已經搬遷上樓。眼前的國槐屬於二級古樹,樹齡在200年以上,可它並不粗壯,枝葉也不太茂密,“體格瘦小是因為先天不足,它生於一個大土坨上,土裏沒多少營養。”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工作人員劉平説。
近年來,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在對這株古樹實施土壤改良等復壯的基礎上,還專門為它建設了一座古樹保護小區。針對土壤儲水能力差的問題,古樹小區建設時在周邊修建了擋墻,樹下種植了丹麥草、大葉黃楊、月季,既好看,還能減少水土流失。
採集種子延續古樹香火
103國道旁的漷縣鎮東寺莊村,生長着一雄一雌兩株古銀杏樹,宛如一對歷經300多年風霜雨雪的情侶,每到深秋便披上金色盛裝,講述光陰的故事。
前幾天,通州林業工作總站的工作人員專程來到這兩株古銀杏樹前,不僅查看了樹木長勢,還採集了不少種子。接下來將分別採用泡水催芽、密封催芽、沙藏催芽等方法促進種子萌發,並栽植培育。
“古樹經歷了幾百年的自然篩選,其攜帶的‘長壽基因’和‘抗性基因’,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科研價值。”通州區林業工作總站工作人員代賀然説,嘗試為古樹培育“下一代”,不僅能尋找樹木的長壽基因,更能傳承古樹文化。作為承接優良基因、傳奇經歷的載體,這些種子生長出來的幼苗將為今後本市綠化新品種的培育以及城市副中心綠化美化、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供更多可能性。最近,工作人員還計劃採集轄區內國槐、白蠟、楓楊、側柏等古樹的種子。
生長在西海子公園裏那株300多歲的“塔榆”,已經成功通過“幼化”的方式延續了香火。代賀然説,2024年5月工作人員採集了100粒“塔榆”種子,現在培育出的小樹苗已經順利度過汛期,最高的那株已經長到半米高了,生命力很旺盛。(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