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新型集體林場 通州區張家灣村民守護身邊那片綠

日期:2021-09-22 10:1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成立集體企業 聘用本地農民 張家灣村民深耕林場守護身邊那片綠

  成立集體企業,聘用本地農民,開展生態林的建設、管護和運營,這被稱為新型集體林場。2018年至2020年,像這樣的林場京郊陸續試點建設42個,以期起到保護森林資源、帶動綠崗就業的多重效果。

  新型集體林場,究竟“新”在哪兒?初秋時節,來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張家灣鎮——

  既要美,也要野

  驅車出東六環,沿張採路向南行駛,兩側密林起伏不定。路的盡頭是一大片墨綠的草甸子,各色百日草花開正盛,配色宛如莫奈花園,這裡就是張家灣鎮集體林場的所在地。

  場長張紅豐説:“走,咱們直接去林子裏看吧!”自打來到林場工作,這位“80後”場長每天要巡林三四次,迷彩服和運動鞋是標配。

  眼前的一片柳林是第一輪百萬畝造林的成果,如今枝繁葉茂,就連林下野草也齊齊整整,美得像城裏的公園。一年多前,這裡還樹杈凌亂、荒草瘋長,身材嬌小的女職工走進來,雜草能戳到頭髮。

  2020年春天,林子的管護權從社會化養護公司移交到了張家灣鎮集體林場,開展精細化養護。如今,林場的管護面積從6000畝增加到了1.3萬畝,涉及全鎮的28個村子。

  精心打理並不意味着把林子變成人工盆景,而要恰當地、科學地保留自然野趣。

  林場職工們如數家珍:給林子打藥,咱用的是低毒生物製劑,蟲子吃了受不住,可鳥兒吃了沒事兒。林間土路泥濘,但堅持不鋪柏油,減少對動植物的影響。修剪下來的樹枝就地堆疊成“本傑士堆”,為小動物們提供藏身之處。

  如今的林場,常看到刺猬趴在樹下、野雞拖着尾巴跑過、還有黃鼠狼探頭探腦。一片片閃着光的小湖掩藏林間,數不清的白鷺昂着頭來回溜達。

  “過去,全國通用的做法是以招標的方式確定社會化公司來養護。但部分公司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存在轉包、壓縮用工數量、突擊式養護等問題。”市園林綠化局林改處相關負責人説,新型集體林場的首要作用便是嚴格保護森林資源,最大限度恢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

  本地農民組班底

  見到二組組長王佑才時,他和工友們正開着挖掘機,在林間修建一座小公園。

  從挖掘機裏跳下來,王佑才打開了話匣子。“我當了一輩子農民,沒想到50多歲還能當林業工人。”王佑才説,他是土生土長的張家灣人,從前做過計程車司機,一幹就是19年。年齡漸長,王佑才落下了腰疼的毛病,2020年初在家賦閒數月。聽説家門口的林場招工,不但工資比開出租高,還給上“六險一金”。他立馬兒去報名應聘,並通過了用工培訓。

  做林業工人需要邊琢磨、邊摸索。王佑才一點兒沒打怵,一頭扎進森林裏頭,林木養護、機械維修,樣樣都學,沒幾個月就被任命為組長,帶着8位同事一起養護1100畝林地。眼下正是他們最忙碌的季節,除草、病蟲害防治、打防火道……一天八小時忙個不停。

  在張家灣鎮集體林場,林業工人班底遵循“本地化、專業化、職業化”的原則,幾乎全由本地農民構成。林場總共230多人,其中超80%都是張家灣本地人。

  不光是外勤,行政崗位也大多是本地人。挽起長髮、穿上迷彩,31歲的姑娘苗奇榮一副英姿颯爽的模樣。她從前在城裏企業做一份行政工作,嫁到張家灣後,她也辭職來林場工作。“我已經報名了,下個月也要去學開挖掘機。”

  除了本地農民,林場還聘用了專業人才。在林業站工作多年的小劉來到張家灣,着手制定了林分結構調整方案,遵循“鄉土、長壽、抗逆、食源、美觀”的原則,逐步調整樹種、適當打開林窗。

  不吃“大鍋飯

  新型集體林場,“集體”好理解,就是成立集體企業去承擔林場的管理職責。“新型”二字指的又是什麼呢?

  “上世紀八十年代,全國成立過一批傳統集體林場,曾起到過保護生態、帶動就業的作用。”市園林綠化局林改處相關負責人説,可日子長了,部分工人積極性不高、專業度不夠,且存在集體資産流失的現象。漸漸地,那一撥集體林場退出了歷史舞臺。

  新型集體林場,又是否能成功破解這一難題呢?

  自建場之初,張家灣集體林場就建立了一整套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對物實行全程信息化管理,確保集體資産不流失;對人進行科學量化考核,不吃“大鍋飯”。

  林場成立了集體資産保護中心,所有固定資産的購置、入庫、驗收、到貨以及後續報廢流程,全程實行電子信息化管理,“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實處。”張紅豐形容。

  15個外勤工作組,日常工作均有考核、有監督,還要定期開展技能“大比武”。在林場的指揮中樞——大數據資訊工作室,林場每天都會根據巡視情況,為外勤工作組派發任務單,並考核其完成效果。

  按照本市相關政策,新型集體林場可因地制宜適度開發利用綠色資源,構建林農複合的經營系統。2021年春天,張家灣林場的野花開得漫山遍野,吸引了逐花的養蜂人。林場相關負責人説,今後,他們還計劃搞花木培育産業,帶動附近農民增收。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西集鎮、潞城鎮、馬駒橋鎮、於家務鄉、張家灣鎮、宋莊等涉農鄉鎮,都已陸續啟動新型集體林場的建設工作。2022年,全區所有生態林養護工作,將全部由新型集體林場接管。(朱松梅)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