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畔古村建起城市綠心

日期:2020-08-28 08:4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運河畔古村建起城市綠心

清晨,大運河畔,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滿目蔥蘢。

清晨,大運河畔,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滿目蔥蘢。公園將於9月底對市民開放,開園面積為5.39平方公里,這裡將打造成一處集生態修復、市民休閒、文化傳承於一體的“城市森林公園”。(馬文曉攝)

  “變了,真變了,一點兒看不出來了!”初次走進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通州區張家灣鎮開工頭村黨支部書記劉成,一個勁兒地喃喃自語。

  他站着“發呆”的地方,正是三年前拆遷的開工頭村老村所在地。

  曾經的私搭亂建、曾經散發異味兒的排水溝、曾經讓這個村支書頭疼不已的各種侵街佔道,全都不見了。環繞在身邊的是綠林、花海,還有頗具水鄉韻味的小橋流水。

  終於,一排老楊樹引起了他的注意,“這幾棵大楊樹我認識,我家就在那兒附近。”順着他手指的方向,曾經的平房院早已不見蹤影,地面上蜿蜒着一條建設中的河道,這是綠心建設過程中特地恢復的2.5公里運河故道。這條故道是明朝嘉靖年間運河流經之所,後來因為洪水氾濫、泥沙淤積,河道深埋於地下,現在又重見天日。

  而開工頭村最早是張家灣鎮漕運碼頭上碼頭所在地。離上碼頭不遠,有一個皇木廠村,過去是給皇家存放木料的地方。“木料從我們上碼頭運上岸,再送到皇木廠。”這樣的歷史記憶仍在村裏代代相傳。

  時光荏苒,張家灣早已告別了漕運功能,依上碼頭而建的開工頭村,變成了一個普通村莊。上世紀90年代,村子曾因種葡萄名噪一時,但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土地被項目徵佔,葡萄也不再種植。

  巨變發生在3年前。北京城市副中心落地通州後,首先展開的“大手筆”就是生態環境建設。

  開工頭和周邊的張辛莊村、小神廟村都坐落在副中心“生態核”——城市綠心的規劃範圍。為此2017年底幾個村莊進行了集體搬遷。

  “大家知道是要建綠心,都挺支援。從動員到簽約,速度特別快。”劉成説。2017年12月30日全村完成100%簽約那天,街坊鄰里在各自找地兒周轉之前,都依依不捨,互相道別,相約等回遷安置房蓋好了再一起搬回來。

  安置房距離老村並不遠,就在綠心的西北方向,站在公園裏一抬眼就能看見。“那片正蓋着的樓就是!主體結構已經封頂了,明年年底就能拎包入住。”劉成喜滋滋地説。

  不僅是他,全村1000多戶居民沒有不盼著早日回遷的,“經常有村民在微信群裏發圖,‘彙報’施工進度。我們村兩委這兒也跟施工方進行了接洽,打算成立一個品質監督小組,讓村民代表監督房屋裝修全過程,讓大夥兒住得滿意,住得放心!”

  回遷房還沒住上,但是全體村民已完成了身份的轉變,即從農民轉為居民。“這一轉居,大家心裏就踏實了。到歲數能拿退休金,看病能享受醫保,和城裏人的待遇是一樣一樣的了。”

  變化還不止於此。過去開工頭村沒有什麼産業,周圍除了東方化工廠,沒有成規模的大企業。曾經有過幾個村辦企業,但好日子都沒長久。在拆遷前,村裏大部分勞動力都在外面打工。很多村民想著,等上了樓,再在家門口找一份“守家待地”的工作,那就太美了。

  作為村支書,劉成信心挺足。“綠心公園9月底就要開園,這麼大個公園,總需要人維護吧,工作機會肯定是有的。”眼下,綠心城市森林公園已進入開園倒計時,他這陣子到處打聽,什麼時候公園招保潔、招電瓶車司機、招管理人員等,只要有招聘消息就趕緊發到全體村民的微信群裏。

  綠心不僅僅是個大公園。“三大建築聽説過嗎?圖書館、博物館、劇院都在綠心裏頭蓋,哪個單位都要人不是?我們村將來找工作應該不會愁。”

  眼下,劉成最憧憬的還是回遷安置房落成、交鑰匙的那一天。“建城市副中心這麼大的事兒讓我們給趕上了,開工頭村這回真是新生了。等明後年住進新村,我們村人出門就是大公園,走幾步就是一流的圖書館、博物館和劇院。這日子,多少城裏人都得羨慕吧!”(王海燕)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