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退停産上千家企業,建副中心環城游憩林 工業重鎮張家灣 綠樹簇擁變了樣
正在建設中的張家灣公園是副中心環城綠色休閒游憩環上最大的公園。(常鳴攝)
從京東工業重鎮,到未來的設計高地,千年漕運古鎮張家灣正在迎來一次歷史性的轉身。
這些天,在通州區張家灣鎮採訪時發現,曾經雲集於此的工業企業,絕大部分已被清退、關停。曾經的工業重地,現在成了建設中的張家灣公園——城市副中心環城綠色休閒游憩環的一部分。
過去通州區張家灣鎮的第一工業大村裏二泗村,是張家灣公園一期項目所在地。經過近兩年的建設,園內已經綠樹成蔭,一片生機盎然。工人們有的在鋪設小路,有的在給樹木培土圍堰,有的在澆水剪枝,還有的在進行游廊、水系的施工。很多景觀主體已搭建完成,可以大致勾勒出建成後的模樣。
這片綠色來之不易。張家灣公園一期總佔地約306萬平方米,僅廠區拆除規模就超160萬平方米,佔了一半還多。“當時298個廠子,4個月內全部搬遷拆除,現在回想起來那個速度也是挺驚人的。”時任通州區張家灣鎮裏二泗村黨支書的林來水親眼見證了“變身”的全過程。
靠着數百個企業,張家灣鎮裏二泗村曾有過一段“輝煌”的過去。“最興盛的時候,來我們村打工的有一萬七千多人,廠子一年能繳上億元的稅。”
但人多錢多,很快就引來了一系列後續問題。“什麼鍋爐啊、油漆啊,這些廠子污染挺大的。村裏老有股不大好聞的味兒。人員複雜,衛生也不好管,有一段時間垃圾都堆成山了。”林來水反思道。
2017年,通州區張家灣鎮啟動疏解整治促提升,裏二泗工業大院這片區域被規劃成副中心藍圖上的張家灣公園,工廠一律需要拆除。“算是砸了‘金飯碗’了,但咱也知道,這買賣不可能長久,早一天轉型早一天受益。”
工廠走了,公園來了。2018年10月,張家灣公園一期項目正式進場施工。項目設計以“村·水·林·園”為理念,創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態景觀。現在一期建設已頗具規模,預計2020年內可分區域開園;二期已建成41%,三期的前期工作也進展順利,預計很快開建。
在工地六標段看到,有一小片樹林,林子裏是香椿、柿子、棗等11棵老樹。“這是村民以前種的,拆遷的時候我們特意沒讓他們砍,保留下來了。”六標段負責人説。今後,這片承載着鄉愁的小樹林還會挂上標示牌,給過往游客講述村莊過去的故事。
工地二標段內有一片銀杏林,也是原狀保留下來的,“裏面有很多白鷺、夜鷺,現在已經被命名為‘百鳥林’,以後會配備觀鳥設施。”標段相關負責人介紹。
綠樹簇擁的張家灣鎮裏二泗村已經徹底變了模樣。而它的變化是整個張家灣鎮歷史變遷的縮影。
作為通州區傳統工業重鎮,張家灣原有17個工業大院、1000余家工業企業,主要分佈在金屬製品、傢具、化工、紡織服裝、印刷、醫藥等行業。2017年以來,在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大背景下,張家灣鎮按照“先停後治”的原則清退遷出467家工業企業,並對553家工業企業採取停産措施。目前,全鎮僅剩餘在産工業企業30家。
通過疏整促騰退出的土地有相當一部分都將用於建設綠地和公園。除張家灣公園外,副中心城市綠心、涼水河濕地公園都在火熱建設中。從鎮裏了解到,2020年張家灣鎮將實施綠化造林2958畝,將在副中心周邊再增加幾個綠色大板塊。
作為環城綠色休閒游憩環中最大的公園,總規模約1萬畝的張家灣公園將成為副中心核心區東南方向的生態門戶景觀,與大運河森林公園和綠心連接在一起,成為將自然引入城市的生態核心,同時還將成為聯繫北運河與涼水河之間的重要藍綠空間。
沒有被拆除的老廠房,掩映在綠樹花海中,今後將成為通州區張家灣設計小鎮的重要組成部分。告別了重工業的張家灣,作為城市副中心的拓展區,正在實現綠色轉身。宛如一艘運河畔的巨輪,千年古鎮開啟了新的航程。(王海燕 王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