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貞醫院通州院區運作一年 區域急救體系實現質的飛躍 築起跨省急救“生命港灣”

日期:2025-11-11 09:3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北京東六環外,距離河北燕郊直線距離僅6公里、作為“區域急救樞紐”的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急診危重症中心,已成為通州-北三縣區域心血管急症患者最信賴的“生命港灣”。

  數據是最有力的印證:開診一年來,該中心月均接診量穩定在4000人次,其中八成患者來自北京城市副中心及河北廊坊北三縣地區(三河、大廠、香河)。以“一體化”急救模式為核心的服務體系,正推動潮白河兩岸的區域急救體系實現質的飛躍。

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的停機坪方便緊急轉運患者。

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的停機坪方便緊急轉運患者。安貞醫院供圖

  “數”説這一年

  據統計,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開診一年來,醫療服務能力與區域輻射效應持續凸顯:

  門急診服務總量超53萬人次,天津、河北等異地患者佔比達45.69%;

  已開放32個病區、1220張床位,床位使用率持續穩定在95%以上;出院患者達6.09萬人次,實施手術4.52萬例;

  在心腦血管核心診療領域,心內科介入手術量達3.53萬例,佔全院總量的45.31%;心外科手術7893例,佔全院手術總量的38%。

在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急診危重症中心,醫護人員正在照護病人。

在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急診危重症中心,醫護人員正在照護病人。(方非 攝

  每天上演“生死競速”

  前不久的一天清晨,踏入急診危重症中心時,搶救區21張病床上,近半數患者來自廊坊北三縣。熬了一夜的主任醫師王旭,聲音有些沙啞,説話時不自覺清嗓,步履微沉。這是急診醫護團隊的工作常態。

  當天凌晨1時許,搶救區監護儀的蜂鳴聲此起彼伏。剛完成一場急性心肌梗死搶救的王旭,來不及片刻休整,又接到了跨省急診通知:廊坊北三縣一名49歲女性突發急性心肌梗死,搭載着患者的救護車正疾馳而來。

  “患者血壓正在持續下降!”車載急救系統實時傳回的生命體徵數據,讓王旭立即啟動急診綠色通道預案。指令迅速下達,心內科介入團隊全員到崗待命,導管室提前完成預熱調試,麻醉科醫師攜帶設備在搶救區集結。

  20分鐘後,救護車精準停在急診專屬通道入口。等候在此的醫護團隊推着轉運床快步上前,與救護車擔架無縫對接,僅用1分鐘就將患者送入搶救室。經過約30分鐘的緊急介入治療,患者完全閉塞的血管被成功開通,生命體徵逐漸恢復平穩。

  急診危重症中心護士長王衝説,作為“區域急救樞紐”,通州院區每天都在上演“生死競速”。開診一年來,院區已成功搶救急性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等危重症患者超千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從接診到血管開通的平均時間控制在40分鐘左右,已達到國內先進救治水準。

  “請幫我找到救我命的醫生護士!”2025年5月中旬,湯先生致電北京12345市民服務熱線,尋找救命恩人。時間回溯至4月25日6時50分,湯先生捂着胸口衝進急診室:“胸悶得喘不上氣……”分診護士1分鐘內確診急性心肌梗死。7分鐘後,湯先生意識喪失,心電監護儀發出警報。

  “心外按壓!除顫!”副主任醫師楊賡的指令果斷有力。醫生交替進行胸外按壓,護士精準推注腎上腺素,除顫儀迅速連接。經過10余次電擊,7時29分,監護儀上終於跳出規律的心跳波形——湯先生的自主心律恢復了!經過術後24小時監護、抗心衰等系列治療,湯先生最終轉危為安。

  “一體化”搶出救命時間

  高效救治的背後,是“一體化”急救體系的強力支撐。

  在北京安貞醫院朝陽院區工作了15年的王旭,2025年10月主動申請調至通州院區。“最滿意的就是這裡的大平層設計,為急救搶出了關鍵時間。”他説,心血管急症救治,時間就是生命,流程的每一秒優化都可能改變患者命運。

  從京榆舊線拐入常瑞路,沿途白底藍字的“急診”指示牌清晰醒目,箭頭精準指向急診危重症中心入口。院區巧妙設置普通急診入口與急救入口,不同狀況的患者可以被迅速分流。面積約8000平方米的急診危重症中心內部,急診搶救室、診區與檢驗、影像、超聲、藥房等支撐科室集中分佈在同一樓層,距離也都挺近。

  “以前在老院區,很多檢查要推着患者的病床,樓上樓下坐電梯。現在的通州院區,導管室、高端醫療設備就在搶救區隔壁。”王旭説,這種佈局不僅優化了急診流程,更能高效應對突發集中救治需求,為危重症患者提供“一體化”救治服務。

  不久前,一名主動脈夾層A型患者從北三縣緊急轉運至通州院區。這種疾病被稱為心血管系統的“定時炸彈”,24小時內死亡率超50%,極易引發主動脈破裂、器官缺血等致命並發癥。院區立即啟動多學科協作,心內科、心外科、麻醉科專家聯合評估,果斷採取急救措施穩定病情,為後續手術評估搶出寶貴時間。

  有18年急診工作經驗的王衝,是2024年通州院區開診時首批進駐的醫護人員之一。她説,與硬體設施同步落地的,還有醫院成熟的多學科協作機制,“這是‘一體化’高效救治的核心軟實力”。

  2025年4月,一場“不打招呼”的應急演練在急診危重症中心上演——分診護士快速完成心電圖檢查,確診心肌梗死後立即啟動救治流程,綠通團隊、麻醉科、心臟超聲科醫護人員快速趕到現場會診。“患者”病情突變後,心律失常中心、冠心病中心、腦血管病科專家又迅速加入,調整治療方案。

  “接到通知,大家都是一路小跑過來。”王衝回憶,各科室人員均在規定時間內到位,操作無縫銜接、分工明確,充分檢驗了多學科協同的實戰能力,也為應對真實急救場景積累了經驗。

  “綠通”為跨省急救提速

  通州與河北大廠僅隔一條潮白河,地域相鄰卻分屬京冀兩地。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開診後,兩地醫療領域“一體化”也加速推進,跨越潮白河的急診“綠色通道”正式貫通,讓兩地居民共用優質醫療資源。

  “對於心血管急症患者來説,從北三縣到安貞醫院通州院區,這20分鐘是生與死的距離。”王旭深有感觸地説。在通州院區投用前,北三縣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前往北京安貞醫院朝陽院區,救護車最快也要1小時。漫長的轉運途中,患者隨時面臨猝死風險,即便搶救成功也可能留下嚴重後遺症。如今,通州院區將通州與北三縣心血管急症患者的“院前時間”縮短六成以上,為救治贏得了寶貴的黃金窗口期。

  2025年春天,大廠回族自治縣人民醫院急診室接收了一名40多歲男性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反覆出現室顫,急需更高水準搶救措施。大廠與通州之間的“綠色通道”隨即啟動:在患者從大廠轉運通州期間,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搶救團隊通過遠端系統實時追蹤患者在途生命體徵,病例會診同步開展,手術臺提前預熱,搶救設備全部調試就緒。

  經過數小時手術,患者的生命被成功挽回。術後近一個月,安貞醫護人員24小時全程監護;病情穩定後,患者轉回大廠人民醫院繼續康復。期間,安貞醫院專家與大廠醫生組建30人專屬團隊,通過線上會診、定期查房等方式全程跟進,直至患者順利出院。

  “‘急性期上轉——康復期下轉’的雙向轉診模式,既打通了危急時刻的救命通道,又為患者後續康復提供便利,降低了成本。”北京安貞醫院急診危重症中心副主任王喜福説,目前通州院區已與北三縣多家醫院建立穩定協作機制,讓患者無需重復排隊、檢查,就能獲得精準適配的診療服務。

  手記

  “偏”院不偏 就近救命

  從北京醫療版圖看,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的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位置似乎有些“偏”:地處東六環外宋莊鎮,距通州老城約4公里,離河北燕郊僅6公里。但若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高度審視,這座院區的“樞紐”價值正日益凸顯。

  三百多個日夜的“生死競速”,讓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生動詮釋了“區域急救樞紐”的深刻內涵——它不再是一個孤立的醫療點,而是推動潮白河兩岸急救體系實現整體升級的核心支點。

  採訪中,最令人難忘的,是那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搶救案例。倘若沒有這座“區域急救樞紐”,許多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軌跡或將徹底改變。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落子”宋莊一年來,不僅優化了潮白河兩岸的急救資源配置,更帶動區域醫療服務能力實現了整體躍升。

  當急診危重症中心的燈光與星光交相輝映,我看到的不僅是一座大醫院的誕生、成長,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在醫療衛生領域的生動實踐——讓優質醫療資源跨越行政邊界,讓“就近救命”成為潮白河兩岸居民觸手可及的現實。這正是區域急救體系升級最有溫度的注腳。(陳強)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