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推進,通州正逐步成為新的高校聚集地。2025年秋季,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迎來4000余名碩士生,北京服裝學院通州校區也有2400余名師生入駐。此外,清華大學通州基地和北京衛生職業學院新校區也在加緊建設中。
曾經被稱為“睡城”的通州,如今正以嶄新的城市面貌吸引多所高校落戶。人們不禁要問:這座“千年之城”與高校之間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2025年4月,北服把畢業設計展搬到張家灣。(陳強 攝)
8月31日,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迎來新生報到。(和冠欣 攝)
清華通州項目近零能耗建築千人報告廳正在進行外幕墻施工。
副中心迎來最熱鬧開學季
8月31日,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全面正式投用,28個教學機構正式入駐,各學院迎新展臺在操場跑道兩側一字排開,師生志願者熱情地引導新生完成報到手續。
“哇,好漂亮的新校區!”漫步在通州校區的明德路上,耳畔不時傳來新生的讚美。
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位於東六環外的潞城鎮。有的新生表示,來報到之前,本以為新校區地理位置有點偏,周邊配套可能有些差。實際上,這可是副中心“核心地段”——緊鄰行政辦公區,學校西邊就是北投集團總部、萬象匯購物中心,距離地鐵6號線東夏園站也不遠,騎上自行車就能去大運河森林公園、城市綠心森林公園。
校園內的配套設施更是貼心。就拿學生公寓來説,公共區有直飲機、洗衣機、洗鞋機、烘乾機,宿舍內配備了獨立衛生間和盥洗區,空調、暖氣、立式儲物櫃等一應俱全。
9月1日,北京服裝學院通州校區也正式啟用,掀開朝陽+通州兩區辦學新篇章。“更廣闊的場地、更先進的設施設備會吸引更多優秀的師資與生源,更有活力的氛圍能承載更多展覽與時尚活動,讓創意有落地處、發光發熱。”時尚傳播學院教師鄧祥鵬對新校區的未來充滿憧憬。
與人大在通州新建校區的方式有所不同,北服通州校區的前身是張家灣設計小鎮的工業園區。通州區與北服一道,以“織·造”為核心設計理念,通過“城市織補”手法,對19萬平方米工業用地進行系統性改造,讓教育功能與工業遺存有機融合,既實現了校園與城市肌理的無縫銜接,又凸顯了北服特色。
駐足北服通州校區北門,中山裝雕塑讓人眼前一亮。它與櫻花園校區的雕塑一脈相承,以相同的設計語言串聯起北服人的共同記憶,成為新校區的文化標識。這次啟用的僅僅是北服通州校區一期工程一階段項目,首批入駐的是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時尚傳播學院、前沿交叉研究院的2400余名師生。通州區將同步啟動北服通州校區一期工程二階段建設,預計2026年底竣工,確保師生分批次如期進駐;2026年逐步啟動北服通州校區二期工程建設。
數百場先導活動已“圈粉”
雖然兩所高校在副中心剛迎來首個開學季,但兩所學校與屬地的親密互動早已開始。
前不久,在“鄉親都來説”通州區潞城鎮鄉村辯論賽首場表演賽上,駐村第一書記與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圍繞鄰里矛盾化解展開激烈“交鋒”。這場辯論賽並非人大首次參與潞城鎮特色活動。2025年4月,立足北京城市副中心“綠色發展”定位,雙方還聯合舉辦了生態文明實踐展暨首屆潞城增綠大講堂。
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所在地周邊,曾經是潞城鎮後北營等幾個村子。如今,村民已悉數搬遷上樓。住在後北營家園的張女士,從自家客廳往下望,嶄新的通州校區盡收眼底。2019年3月,通州校區北區學生宿舍一期正式開工,2024年9月,通州校區正式投入使用,進入先期運作階段。在這一階段,人大累計開展各類活動352次,參與人數近3.9萬人次。
通州校區管理部部長袁世琨是這些先導活動的見證者、參與者。“印象最深的還是今年5月的那場大運河學術研討活動。”袁世琨説,活動的主題是“大運河與中華文明:過去、現在與未來”,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物資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共同協辦,吸引了大運河沿線七省九市3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這次活動強化了副中心作為大運河起點和運河文化重要承載地的特殊地位,體現了高校在推動文化傳承、學術創新方面的引領作用。”
與此同時,北京服裝學院也積極融入副中心建設,助力張家灣設計小鎮實現從京東工業重鎮到未來設計高地的歷史性轉身。2025年4月,作為入駐張家灣的先導活動,北服本科生畢業作品展在設計小鎮國際設計周永久會址精彩亮相,1000多名學生的數千件作品詮釋着年輕人對設計的理解與探索。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教授劉衛介紹,除了畢業設計大展,北服還幫助設計小鎮打造1條時尚大道、舉辦4場主題市集、開展4場特色主題日活動、上演26場時尚秀。這些活動統稱為張家灣時尚繽紛節,持續了整整1個月。
“北服來啦!怪不得大街小巷都是彩色的。”張家灣鎮裏二泗村村民韓先生沒想到,家門口的工業區,竟然能在幾年之間,神奇地跟時尚産業牽上手。北服畢業大展所在的國際設計周永久會址,由北泡廠夾芯板車間改造而來。再往南走,未來設計園區的前身則是北京銅牛的製衣車間。裏二泗村曾經也有不少工業企業。如今,企業全部遷出,工業廠房夷為平地,原地建起面積超萬畝的張家灣公園,是副中心環城綠色休閒游憩環中最大的公園。“我雖然不懂時尚,但我知道,現在男女老少都愛逛公園。誰不愛美景呢?您説是不。”韓先生説,張家灣時尚繽紛節舉辦期間,經常看到成群結隊的年輕人,從設計小鎮騎車去城市綠心森林公園。
校地牽手打造人才引擎
通州校區的建設不僅是空間上的拓展,更被賦予了深化教育改革、服務區域發展的戰略使命。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林晨表示,“我們要進一步突出通州校區的試驗田和示範區功能”,在副中心構建全新研究生培養體系,形成一套完整、創新、可複製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圍繞副中心打造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的目標,人大將充分發揮學科優勢,聚焦城市更新、運河文化、生態文明等重點方向,通過構建“場景化、在地化”實踐教學體系,組織研究生深入參與副中心生態建設、文體旅游規劃等項目,為綠色發展提供紮實的智力和人才支撐。
北京服裝學院也積極投身於副中心這一“千年大計”的建設中。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郭瑞良介紹,北服致力於打造副中心時尚平臺,加速推進國際化合作,吸引全球創意人才。
兩校的佈局深度契合副中心的産業發展藍圖。這裡正着力打造數字經濟、現代金融、先進製造等六大産業集群,並超前佈局未來産業,亟需高校的智力支援和人才保障。林晨表示,人大將依託在金融、人工智慧、數字經濟等前沿領域的優勢,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通過與政府、企業共建實踐基地,開展項目制學習,提升研究生實戰能力,增強副中心在金融與科技創新方面的引領功能。
實現“産城學”深度融合,同樣是北服通州校區的發展目標。郭瑞良介紹,校區將直接為張家灣設計小鎮輸送設計人才與科研成果,推動“教學研發—産業轉化—市場落地”形成閉環。新開設的數智服裝設計課程將聯合企業共建科技實驗室,引入3D列印、虛擬試衣等技術,推動服裝設計向數字化升級。未來還將建立常態化的政校企聯合創新設計室,推動文化IP的産業化發展。(陳強)
相關新聞
清華大學通州項目
將迎新節點
位於宋莊鎮的清華大學通州金融發展與人才培養基地項目,已進入裝飾裝修階段。從中鐵建設集團了解到,該項目的近零能耗建築——千人報告廳,預計本月底實現外立面亮相。
清華大學通州金融發展與人才培養基地項目規劃總建設面積46.7萬平方米,建設內容涵蓋圖書館、千人報告廳、多功能教學樓、宿舍樓等,是清華大學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支撐項目,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點建設項目。
建設千人報告廳的過程中,中鐵建設集團不僅採用了陶土磚、陶板等傳統的幕墻材料,還選用了近零能耗門窗系統、高性能混凝土構件等新型材料,全面打造超低能耗建築。“外墻圍護採用雙層保溫體系,如同為建築安裝了‘多層防護盾’。”中鐵建設集團北京公司項目總工程師趙相陽説,所有幕墻安裝節點在施工時,均為無熱橋設計,讓鋼筋鐵骨的關節連接處“無縫銜接”,讓保溫性能比普通墻體提升3倍以上。(陳強 楊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