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灣這個名字,已經叫了至少600年。
它曾號稱“大運河第一碼頭”,漕運鼎盛時期,通運橋、古城墻見證千帆競發;它還曾是通州第一工業大鎮,銅牛等一批廠房承載了不少産業工人的記憶;當通州進入副中心時代,它再次轉身,蛻變為設計小鎮,越來越多的設計企業落戶於此,吸引設計師們紛至遝來……
2025年,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北京市“高水準特色型大學”北京服裝學院也要在張家灣設立通州校區。4月25日,作為入駐張家灣的先導活動,北服本科生畢業作品展在設計小鎮國際設計周永久會址精彩亮相,1000多名學生的數千件作品詮釋着年輕人對設計的理解與探索。
漕運古鎮牽手高校、擁抱未來設計,將誕生怎樣神奇的“化學反應”?在這場畢業作品展上,找到許多答案。
北服本科生畢業作品展開幕式上的時裝秀。(白繼開 攝)
北服在副中心聚焦“三件事”
有人説,張家灣設計小鎮處於副中心“鑽石地段”,此話不假——北側是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規劃面積比3個頤和園還要大,公園裏的圖書館、劇院、博物館更是區域性“文化地標”;往東不遠的千年大運河,是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脈;再往西南看,是環球影城主題公園,全國僅此一家。
從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出發,一路向南,穿過京津公路就來到張家灣設計小鎮。上周起,張鳳路化身時尚大道。不論是燈桿上的道旗、圍擋上的藝術字,還是大樹旁邊佈置的海報,“北服來了”四個字出現的頻率極高。
北服來了,對副中心意味着什麼?畢業作品展開幕式上,聚光燈下,北京服裝學院黨委書記黃克瀛的發言擲地有聲:“北服在此落地,不是簡單的校區建設,而要與城市發展深度交融。”
具體來説,北服在副中心要聚焦“三件事”——
要成為副中心“城市更新的設計師”,用設計復活古漕運文化,吸引集聚設計、藝術和文化資源,塑造城市時尚文化品牌和形象,進一步提升産城融合的活力、文化傳承的底氣。
要成為副中心“産業升級的加速器”,整合高校、商圈、園區,建設時尚文化展示空間、時尚産業價值空間、時尚消費體驗空間,促進時尚産業高品質發展。
要成為副中心“美好生活的提案者”,師生將充分與居民互動,走進社區、激活城市微空間,並把美育課堂開進中小學、社會單位,傳承美、發現美、創造美、傳播美。
武若晗製作的漕運駁船,吸引不少參觀者拍攝。
畢業展上有不少大運河元素
“這是一場洋溢着青春氣息與無限創意的畢業大展!”北京國際設計周永久會址門前,有人這樣説。
永久會址曾是北泡輕鋼廠夾芯板車間,經過騰籠換鳥、改造提升,蝶變為如今的現代化時尚展廳。隨着北服畢業展開幕,紅磚、落地窗、時裝、油畫搭配在一起,讓整個園區,從內到外藝術氣息十足。
場館內,大部分是打扮時髦的年輕人。仔細轉轉這場展覽,發現很多大運河元素。美術學院公共藝術系的學生陳誼鋒的作品是一個聲音藝術交互裝置,“戴上耳機,敲不同的鼓,會聽到運河號子、運河流水、白鷺嬉戲的聲音。”他説,這些聲音都是過去半年在大運河邊錄製的,希望能用聲音藝術的視角“探索不一樣通州”。
2024年下半年,北服本科生畢業設計陸續開題。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美術學院公共藝術系的李家慶、時尚傳播學院攝影專業的武若晗也把視角聚焦在大運河上。
那是一個深秋的雨天,李家慶踏上開往通州區漷縣鎮的公交車,前往張莊村大運河龍燈文化博物館。這次采風,他拍下100多張照片,還獲得了很多與龍燈表演有關的視頻資料。之後的大半年,經過建模、數據處理、編程,他成功讓古老的運河龍燈實現“數字化”。如今,體驗者站在螢幕前,可以引導螢幕上的巨龍騰空、翻滾、直衝雲端。
武若晗的作品靈感,來源於大運河博物館水街上停放着的三艘銅船。“在博物館逛了一整天,我特別想親手做一艘歷史上的漕運駁船。”她專程到大運河沿線的山東濟寧,租下一間房子,拜師做船多年的非遺手藝人,歷時半年多,手掌被工具劃破多次,終於完成了這艘長1.2米、高2米多的運河帆船,雖然並不大,但所有工藝、零部件都實現了完美複製,甚至能像漕運駁船一樣下水航行。
李家慶讓古老的運河龍燈實現“數字化交互”。(陳強 攝)
讓傳統文化煥發時尚風采
陳誼鋒、李家慶、武若晗的老家都不在北京,更不在大運河沿線,為什麼會對通州大運河這麼感興趣呢?陳誼鋒説,因為自己會繼續在北服讀研究生,將來肯定要經常來通州校區,希望能到大運河邊多走一走,尋找創意靈感。“母校要入駐張家灣了,龍燈交互游戲,是我送給母校的畢業禮物。希望母校越來越好!”李家慶説。
武若晗的指導教師馮帆説,2025年畢業作品展,很多學生都在用新時尚“解讀”傳統文化——比如,王天奕以故宮藻井為靈感創作的絲巾、呂阿昌以國家博物館青銅器創作科幻短片……學生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也獲得了觀展者的認可,“作品不遜於專業設計團隊!非常有開發潛力。”一家服飾定制公司的經理,果斷與王天奕交換聯繫方式,並表示接下來要進行深入合作。
這場畢業大展將持續到5月25日。即將到來的“五一”假期,市民來到設計小鎮,還能暢享“張家灣時尚繽紛”的精彩,欣賞6場不同主題的服裝大秀和1場戲曲巡游,深度體驗北京高校青春市集、非遺市集、美食市集、時尚萌寵市集,與高校年輕人一起感受副中心的活力。
北京服裝學院副院長鄒游表示,北服入駐張家灣,不僅要帶來一大批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更要帶來“破界創新”的生態,形成一片聯結教育、産業與社會的“創新雨林”。
北服正式入駐張家灣後,將帶來一系列“連鎖改變”:在課堂,企業導師將把市場一線難題化為畢業設計課題;在生産線,學生作品將從圖紙變成消費者手中的商品;在北京未來設計實驗室,師生將與行業企業共建中國服裝産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基地,打造産教融合示範園。
從人才培養鏈到産業供應鏈,再到城市更新,北服將如何在張家灣繪就更具活力的“時尚圖譜”,攪動設計小鎮的一池春水,值得我們期待!
北服畢業展為國際設計周永久會址增添了藝術氣息。(陳強 攝)
手記
為副中心注入時尚基因與創新動能
北京服裝學院落戶張家灣設計小鎮,是副中心建設進程中一次意義深遠的“雙向奔赴”。這不僅是高校資源的空間拓展,更是城市功能升級、文化傳承創新與産業生態重構的重要契機。
從城市發展維度看,北服以“城市更新設計師”的定位深度參與副中心建設,將時尚設計融入古運河文化肌理。學生作品中對大運河元素的數字化活化、非遺技藝的當代演繹,正是傳統與現代碰撞的縮影。這種創新實踐,既能喚醒漕運古鎮的文化記憶,又能為副中心打造獨具辨識度的時尚地標,實現歷史文脈與未來城市的有機對話。
北服作為“産業加速器”,將教育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通過校企協同、産教聯動,師生創意可直達生産線。這種“創新雨林”生態,有望吸引更多設計企業集聚,推動張家灣從傳統工業基地向高附加值設計産業集群躍升,為副中心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引擎。
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北服帶來的不僅是人才與資源,更是一種“美育浸潤城市”的公共價值。通過社區微空間改造、美育課堂進校園等活動,高校與市民形成共創共用的紐帶,讓設計之美滲透日常生活。這種“軟實力”的提升,正是副中心從功能疏解轉向人文宜居的關鍵一步。
當千年運河遇見青春創意,當工業遺存化身時尚秀場……以畢業大展為代表的張家灣時尚繽紛節,如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或許將重新定義城市發展的內涵——讓歷史可觸摸、讓産業有溫度、讓生活更美好。(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