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種業大會設通州分會場 玉米優新品種亮相“種業矽谷”
第二十九屆中國北京種業大會正在北京園博園舉行。作為大會分會場,位於通州區於家務鄉“種業矽谷”的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在田間種植示範了40個玉米優新品種,充分展示了北京在玉米優勢品種育種領域的創新成果。
北京優新品種唱主角
早在2021年6月5日,通州區種業園區技術人員就已經啟動玉米播種,為種業大會分會場的品種展示做準備。技術人員根據田間實際情況,制定出玉米種植科學管理方案,開展全膜雙壟溝播、配方施肥、規範播種、合理密植、病蟲害統防統治等,並建立健全田間檔案。由於技術措施落實到位,40個玉米品種長勢穩定良好。
現場田間展示的40個玉米優新品種中,有不少來自北京科研院所以及重點農業企業繁育的品種,例如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所選育的“京農科 728”“NK815”“MC121”“MC812”,北京屯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的“中農大678”等。
“‘京農科728’首批通過了國家機收籽粒品種審定,可機械直收籽粒,大大降低了人力勞動成本,實現高産優質與節本增效,目前已經推廣超過1000萬畝。”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所首席專家趙久然介紹,“‘NK815’則是通過京津冀聯審的首個夏玉米新品種,具有高抗倒伏、耐高溫熱害、豐産穩産性好等突出優勢,可以説颱風天氣也不倒,深受農民歡迎。”
另一款“MC121”具有“高産、優質、多抗、廣適、易制種”等綜合優點,既可機收穗也可機收粒,具有成為黃淮海區主導大品種的基礎和潛力。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已聯合現代種業、順鑫農科、龍耘種業等7家重點種業企業建立了“京科121-999玉米聯合體”,推動該玉米新品種大面積推廣應用,本次在種業大會分會場亮相,又一次向社會展示了其突出優勢。
鮮食玉米播撒“一帶一路”
北京科技資源豐富、科技人才眾多,集聚了大量玉米産業鏈有關的科研單位及企業,具備引領玉米産業發展的堅實基礎和獨特優勢。通州區作為北京種業發展的重要晶片,正加速建設北京通州種業創新示範區,目前已吸引眾多國際種業資源落地。
趙久然説,育種團隊自2015年入駐園區以來,已經建成玉米育種基地面積400畝,育成“京科”系列玉米新品種百餘個。其中,“京科968”在全國推廣種植已超過1億畝,增産糧食100多億公斤,是我國3個面積最大的玉米主導品種之一,獲國家科技進步獎,被譽為“我國近十年來作物育種的標誌性成果、可與國外抗衡的品種”。
在鮮食玉米領域,由玉米研究所創新選育的“京科糯2000”長期以來也是市場上最常見的鮮食玉米品種,糯中帶甜、綿軟適口,很適合規模化種植和加工,目前已累計推廣1億畝以上,成為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鮮食糯玉米主導品種。同時它還走出國門,成為越南、南韓等“一帶一路”國家的主導品種。
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平臺公司總經理王銘堂介紹,目前園區已聚集法國利馬格蘭、北京德農、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農科院等60余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及優勢高校院所,為園區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企業支撐。
“種業矽谷”後勁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0月,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的研發中心大樓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可為園區60余家入園企業提供總部入駐。未來,研發中心還將滿足園區企業、科研機構和種業行業對現代育種技術、檢驗檢測、成果交易轉化等方面的服務需求。
2013年,種業園啟動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通州園國際種業地塊建設研發中心項目,並於2017年3月啟動建設。項目總建築面積為8.2萬平方米,主要功能有一站式辦公、科研辦公、檢驗檢測、會議展覽等,分為A、B、C、D座樓宇,園區高通量分子育種技術服務平臺、農業大數據平臺、種業雙創服務平臺等已經陸續搬遷入駐。
高通量分子育種實驗室運營總監黃芳介紹,實驗室入駐新研發中心後,種子品質檢測和品種身份鑒定的檢測能力將大幅提升。同時,實驗室還將開發建立面向林木花卉和家畜禽的分子檢測技術體系,新增農産品品質檢測功能,為政府監管及科學研究提供高品質的技術服務。預計3年後,實驗室全部檢測通量可達每年50萬份以上。(孫雲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