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政務服務大廳春節前建成

日期:2020-11-27 09:4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60年老廠房更新升級 與六里橋市政務服務中心東西呼應 副中心政務服務大廳春節前建成

  通州老城的新華東街旁,有60年曆史的北京鍛壓機床廠,一場新老融合的更新改造正熱火朝天地進行着,目標是給市民提供一座既有智慧生態又不失時光記憶的服務大廳。11月26日獲悉,與六里橋市政務服務中心東西呼應的城市副中心政務服務大廳工程已於近日開工,墻體、天車、牛腿柱、魚腹梁……充滿歷史感的老工業遺跡,都將在改造中被完整保留下來。

  利用舊元素打造人性化空間

  略微熟悉印刷史的人,對北人集團想必不會陌生,它的前身就是北京鍛壓機床廠。建於1953年的北京鍛壓機床廠,在中國印刷機製造業中曾有過光輝的歷史,中國第一台單張紙對開雙面膠印機、第一台單張紙對開五色連線上光多功能膠印機均在此誕生,被視為民族工業的一面旗幟。

  進入新世紀,數字技術的發展衝擊着傳統印刷製造業,北人集團也開始謀求轉型,提出要成為城市綜合運營服務和生産性服務的提供商。2018年,存續超過半個世紀歷史的通州老工業廠區宣告停産。

  保存較完整的老廠房怎麼辦?按照“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的理念,經規劃論證,確定對廠區南側廠房進行改造升級,用以滿足城市副中心政務服務大廳的使用需求。

  “這是一次以新促老、新老融合的更新實踐。”施工方北京城建集團副中心政務大廳項目執行經理詹新彬介紹,保護與保留是設計方案中的高頻詞。比如,墻體、天車、牛腿柱、魚腹梁等原有工業元素都被保留了下來,並成為建築和景觀的一部分,新與舊得以在同一空間內展示;老廠區的綠色生態系統也被引入到大廳內部,讓建築與環境充分交融,打造宜人的生態環境。與此同時,充分利用原有廠房高度,營造空間變化靈活、尺度宜人的休閒空間和新型辦公空間,塑造空間層次豐富的人性化大廳。

  實現對原結構無拆除的改造

  保留老工業遺跡,知易行難。“施工過程中,我們做到了對廠房原結構無拆除,僅對內部的梁柱、墻體等承重結構,通過粘鋼、加鋼梁、加大墻體截面等工藝進行加固。”項目總工胡修明提到,正式動工前,項目部不僅邀請第三方機構對每一處結構都進行了精細的檢測,還在現場設置了數百個監測點,可以隨時監控結構的穩定情況。

  “真是好比螺螄殼裏做道場。”胡修明拿在廠房內進行鋼結構吊裝作業舉例。最矮的一棟單層廠房,凈空高度僅有7.7米,而吊車抬起大臂的高度就有7.5米,距離頂板只有20釐米。“在20釐米的狹小空間裏運作吊車,還得躲避既有的梁、板,不能發生碰撞,難度好比‘大象穿針’。”為此,他們特別為吊車司機安排了吊裝演練,在室外參照相同的高度反覆練習。

  空中的難題解決了,還有一個地下的難題。“由於老廠房建成年代久遠,初期的建築圖紙都找不到了,地下管線的分佈也無從知曉。”胡修明表示,特別是電纜、熱力管線,若在不知道具體位置的情況下貿然開挖,有可能影響廠區周邊,安全隱患較大。在探勘階段,施工方特別增加了地下構件勘探,排查清了每一根地下管線的走向。

  市級區級服務事項均可辦理

  施工現場,約300名建設工人正在進行外立面施工和機電管線的安裝。據悉,隔離棚、霧炮機、不織布、燈具遮光罩……各種降噪降塵手段都被用上了,為的是儘量減少施工對周邊住宅區居民的干擾。

  詹新彬介紹,按照目前的進度,預計到2021年春節前,率先啟動建設的綜合服務區就將整體亮相。

  根據規劃,城市副中心政務服務大廳定位為市級綜合性政務服務大廳,既承擔市級政務服務事項的辦理,也一併承接通州區政務服務事項的辦理。城市副中心政務服務大廳建成後,將能提供全流程無感聯接的智慧服務,形成與六里橋市政務服務中心東西呼應的政務服務新格局。(趙瑩瑩)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