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花園城市”建設成果顯現 副中心賞秋地圖再“上新”

日期:2025-11-03 09:43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宋莊蓄滯洪區二期近日開放,濃郁秋色引游客流連。

宋莊蓄滯洪區二期近日開放,濃郁秋色引游客流連。(白繼開 攝

西海子公園裏,白蠟樹漸黃。

西海子公園裏,白蠟樹漸黃。(武政 攝

  進入11月,城市副中心的絢爛秋色被市民游客收錄進鏡頭。城市街頭、公園內外、運河兩岸,處處可見斑斕色彩,整座城市像是打開了“多巴胺調色盤”,令人沉醉。

  過去,通州秋色不算豐富,老通州人掰着手指就能數出西海子公園等幾個賞秋點。如今,隨着城市副中心的快速發展和“全域花園城市”的建設,整個區域逐漸變成一座大花園,絢爛秋景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背景。

  2025年以來,隨着路縣故城遺址公園開放,雲景東路花園式示範街區亮相,宋莊蓄滯洪區二期開門迎客——城市副中心在這個金秋迎來多處新景致。通州人賞秋不必再跑到中心城區,家門口就有最美秋色。

  濕地公園現秋水長天

  城市副中心溫榆河北關閘以北約7公里處,宋莊蓄滯洪區二期近日正式開放。昔日的砂石荒地蝶變成重要水利設施,如今更成為通州市民品味秋韻的新景點。

  登上西入口主山“四季之廊”遠眺,黃紅交織的秋色盡收眼底。在“碧桐夕照”景觀處,夕陽為梧桐葉鑲上一層靈動的金邊,吸引眾多市民駐足拍照。

  常來這裡跑步的小宋,將這片濕地公園的秋韻概括為“蘆花飛雪、秋水長天”。陽光下,大片的蘆葦蕩泛着金黃,毛茸茸的蘆花在微風中搖曳,逆光看去,如夢似幻。綿延的水面映照着澄澈的藍天,構成一幅開闊而寧靜的畫面。“不過這份寧靜並不空洞,而是充滿了自然的韻律和生命的細節。在蘆葦蕩中靜靜地站一會兒,閉上眼睛做幾次深呼吸,接納這份由蘆葦、秋風與陽光共同編織的寧靜,像是完成了一場心靈的沐浴。”小宋説。

  這裡也是觀鳥愛好者的聖地。前段時間,愛鳥匯組織“一日觀鳥記錄”活動,吸引80余名愛好者參與,共記錄到106種鳥類。愛鳥匯相關負責人介紹,秋天的宋莊蓄滯洪區二期蘆葦搖曳、碧波蕩漾,常見金翅雀、燕雀、雲雀成群飛過,還能零星觀測到燕隼、雀鷹、紅隼,甚至還發現了靴隼雕。“這裡少有干擾,食物豐富,生態優良,是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絕佳去處。”

  遺址公園展自然秋色

  對於通州秋色,歷代不少文人都有精彩描繪。這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清代詩人王維珍留下的《古塔凌雲》,詩曰:“雲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游。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枝塔影認通州。”詩中描繪的潞河(今北運河)秋日意境,如今在新開放的路縣故城遺址公園中得以延續。

  上周六,家住宋莊的彭楠又帶着孩子到路縣故城遺址公園遛彎。遺址邊的秋日花海,她還是頭一次見到,美得出乎意料。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外,狼尾草、細葉芒等植物隨風搖曳,勾勒出原生態的秋日畫卷,自然野趣與人文建築巧妙結合。穿過城墻遺址,視野更是開闊起來,紫菀花、山桃草綿延百米,連成了粉紫色的花海。漢代城墻遺址與秋色交融,展現出“考古現場中的自然景觀”的獨特魅力。

  “一進園就像和秋天撞了個滿懷。”彭楠感嘆,“金黃的樹葉簌簌落在草坪上,踩上去沙沙作響,特別治愈。”她在長椅上小坐,感受透過枝椏的陽光和拂面的微風,享受秋日獨有的靜謐。“逛了半天,身心都放鬆了,工作和帶娃的疲憊一掃而空。”

  家門口體驗絢麗秋景

  更多秋色,其實正藏於市民的家門口,只要用心發現,處處皆是風景。不久前,梨園街道雲景東路的花園式街區建成開放,為周邊居民家門口增添了一抹亮麗秋色。

  街區在保留原有喬木骨架的基礎上,增加了彩葉豆梨、杜梨等薔薇科花灌木。霜降後,植物葉片漸次轉化為絢爛的赤紅與橙黃,共同勾勒出一條以暖金與赭紅為主色調的秋景大道。

  蜿蜒小徑旁,局部點綴的細葉芒、小兔子狼尾草與花葉芒等觀賞草,此時正值最佳觀賞期。銀白、粉金的羽狀花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隨風起伏如波,為秋日畫卷注入了幾分靈動與野趣。漫步其中,人們可盡享“雲景尋芳”的詩意時光。

  “雲景東路的變化真的很大。”家住梨園的劉麗新説,“以前人行道窄,綠化帶景觀單一,我們都習慣去別處逛公園。現在家門口的綠化帶改成了小花園,不僅方便散步,孩子放學後也有地方安全玩耍。這樣美觀又實用的花園街區,希望以後越來越多。”(孫雲柯)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