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一支由2萬餘名樓門長組成的特殊隊伍正悄然改變着基層治理的面貌。他們中有“鑰匙管家”周治國,9年如一日為鄰居保管家門鑰匙;有“一米高度觀察員”於沐晗,用童真視角發現社區隱患;還有心理諮詢師於偉娜、小品達人孫彩英、暖心送菜員宋學強……樓門長們用各自的專長和熱情,編織出一張充滿溫度與活力的社區治理網路,讓“微治理”在尋常巷陌間煥發出勃勃生機。
於沐晗和姥姥一起巡查樓門。(陳強 攝)
於偉娜(左)在社區內走訪。
周治國(右)幫鄰居保管鑰匙。
周治國
9年為8戶居民保管鑰匙
您願意把自家鑰匙交給非親非故的鄰居保管嗎?在紫荊雅園小區251單元,樓門長周治國手中保管着8戶鄰居家的鑰匙,其中最久的一把已經保管了9年。
故事要從2016年説起。獨居的張大姐大病初愈,腿腳還不太利落,但閨女工作太忙,實在沒法天天來照顧。情急之下,張大姐的閨女找到了住對門的周治國,紅着眼眶説:“我想放您這兒一把鑰匙……萬一哪天我聯繫不上我媽,請您進屋瞅一眼……我真怕她摔着了沒人知道。”
周治國先是一愣,隨後馬上答應下來:“沒問題!我在寫字樓安保部工作,安全防護是我的專長。放心吧!”接過這份沉甸甸的信任,周治國不敢有絲毫怠慢,每天早晨上班前,都要去張大姐家聊會兒天,家裏做了排骨、餃子,也都會給大姐送去一盤。
漸漸地,這事兒在鄰里間傳開了,大夥兒紛紛推選他當樓門長。這下周治國更忙了,鄰居外出旅游,給花澆水、給寵物添食這種事兒,全都託付給他,甚至家裏搞裝修,也要請他來&&參謀……“我愛人特理解,跟着我一起忙。”周志國説,“樓上樓下住着,都是緣分。人家留下的是鑰匙,開啟的是信任。”
於沐晗“一米視角”巡查社區隱患
還在上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也能當樓門長?帶着這個疑問,走進部落格園小區,於沐晗小朋友正跟姥姥一起在樓道巡查呢。
部落格園小區已經建成20年了,但走進於沐晗負責的樓門,墻壁上的圖畫透着可愛、溫馨、細緻——大樹、花草、雲朵,曾經有些突兀的線管,也被裝飾成了綠蘿的枝條。這些創意,都來自於沐晗和她的小夥伴們,家長、社工再進一步細化,最後聘請專業人員繪製。
“姥姥,這裡有隱患。”於沐晗身邊,樓道裏的弱電箱敞着門,裏面有挺大一圈電線。姥姥走了過去,試了好幾次依然關不上。“沐晗,先離那遠點兒。咱們跟社區、物業説一下,報修之後很快就能解決。”
在部落格園小區所在的運喬嘉園社區,總共有20來位小樓門長,都是住戶家的小朋友。社區工作人員説,小樓門長們每天利用上下學時間,以獨特的“一米視角”發現許多成人容易忽視的問題。頭兩天,有位住戶家裝修,工人搬運建材的時候,在單元門前遺撒了3個小鐵釘,也是小樓門長在巡查中發現的。
於偉娜
用心理學打造心靈港灣
心理專家當上樓門長,除了能在處理鄰里糾紛時發揮一技之長,還能幹點啥?朗清園南社區的於偉娜給出了答案。剛當上樓門長1個多月,這位有10多年心理諮詢經驗的“新手”,已經開始用專業特長張羅起暑期活動了。
51歲的於偉娜留着清爽的短髮,跟人交流前,先是一個燦爛的微笑,“我覺得身為樓門長,應該把鄰居們都凝聚起來。往後,誰家有了困難,大夥兒都出謀劃策搭把手,沒有過不去的坎。”
“我這剛上任,頭一回搞活動,打算先和其他兩個單元聯手試試水。”於偉娜翻開記得密密麻麻的筆電,上面工工整整寫着活動安排:小學生們將在露天廣場與家長一起開展踢毽、跳繩等團體項目;中學生們將在下沉廣場開展羽毛球、乒乓球等競技類運動……“從心理學角度講,團體項目有助於鍛煉家庭協作能力,競技類運動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們釋放學業壓力。”
雖然還是新手樓門長,但於偉娜對自己的期待很高:“樓不僅是大家居住的空間,更要成為滋養心靈的港灣。”
宋學強
把空閒時間獻給社區鄰里
午後的陽光火辣辣的,在西上園小區,65歲的宋學強拎着10來斤新鮮蔬菜,額頭上冒着汗,卻朝着與自家相反的方向走去。
“退休以後,我不光當上了樓門長,還是街道‘精微計劃’的志願者呢。送菜到家就是送愛到家!”宋學強説,每週五,與街道合作的農莊都會把愛心菜送到社區,再由志願者們分發給特困老人們。這項暖心服務已經堅持了6年。
他抹了把額頭上的汗,把菜放在椅子上,自己也坐下來歇歇腳。“我覺得,樓門長和志願者很像,都需要公益心、責任感還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他笑着説,自己不喜歡玩牌、旅游,也不愛釣魚、騎行,最大的“特長”就是愛好少、空閒時間多,“孩子在國外工作,根本不用我們老兩口操心。”
這個“特長”,讓宋學強在小區裏認識了不少熟人,也收穫了不錯的人緣,大夥兒對小區有啥想法,都願意先找他聊聊。短短幾年時間,他已成為社區治安志願服務隊主力,無論雨雪天還是節假日,都按時到崗參與執勤。“甭管是樓門長還是志願者,都要當好‘五大員’——政策宣傳員、矛盾協調員、文明勸導員、鄰里服務員、民意資訊員。”他説。
孫彩英
編小品説透社區那些事兒
天時名苑小區有一位會編小品的樓門長——孫彩英,她帶領居民組建正聲話劇社,自編自導了《樓道變形計》《樓道風雲》《擾民風波》等10多個與樓道堆放雜物、文明養犬、高空拋物相關的小品。每次社區搞文藝演出,話劇社的小品都備受期待。
孫彩英在婦産科工作了幾十年,退休後搬到天時名苑小區,一晃已經10多年了。從醫生到喜劇人,為啥轉變這麼大?“因為咱是樓門長,得想方設法勸大家遵守居民公約啊!”孫彩英説,自己是遼寧人,有那麼點兒“喜劇天賦”,憑藉這個特長編寫的小品,能夠以更加柔性、貼近生活的方式勸阻不文明行為。
勸阻不文明行為,光靠小品當然不夠。在社區居委會的支援下,天時名苑建立了樓門長微信溝通群,由專人管理群消息,形成樓門長及時上報、社區快速處置的模式,有效實現未訴先辦。社區每月還會召開樓門長聯席會議,總結各自工作情況並組織互評打分,對考核合格的樓門長給予積分獎勵,積極推動樓門長參與社區治理。
連結
如何挖掘“特長型”樓門長?
通州區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推進樓門長制工作中,通州區先後制定了《樓門長隊伍建設指導意見》和《樓門院治理行動方案》,在政策上鼓勵各鎮、街道、社區多挖掘“特長型”樓門長,真正讓樓門長成為連接社區與居民的重要紐帶。
如何激發“特長型”樓門長的積極性?楊莊街道的做法值得借鑒——依託“紅楊先鋒”積分機制,將居民參與環境巡查、矛盾調解等工作量化為可兌換的積分,樓門長、居民可憑積分兌換社區服務或物質獎勵,形成“服務-積分-激勵”的良性迴圈。
如何讓“特長型”樓門長起到示範帶動作用?通運街道給樓門長們建了所“培育學校”——組建多元化師資隊伍,圍繞樓門長主要職責,開展矛盾調解、政策宣講等專題課程,提升其專業治理能力;同時成立樓門長聯合會,搭建常態化交流平臺,促進治理經驗互鑒。
在副中心,“特長型”樓門長們已化身政策“宣傳員”、矛盾“調解員”、民情“網格員”,讓樓門從單純的居住單元轉變為居民自治的基本單元,形成“小事不出樓門,大事不出社區”的治理新格局。
手記
化一技之長為治理之能
社區作為基層治理最具煙火氣的單元,其“末梢神經”的靈敏度直接關係治理效能。城市副中心創新推出的“特長型”樓門長機制,通過挖掘居民“一技之長”並轉化為“治理之能”,為激活社區治理“源頭活水”提供了生動範本。
採訪中發現,相比於大家印象中的樓門長,“特長型”樓門長不僅僅是資訊傳遞者或事務協作者,他們帶着各自領域的專業技能、生活智慧乃至人格魅力,深度參與社區建設。他們的“特長”,超越了個人愛好或職業標籤,精準對接了社區治理中細微而多元的需求痛點,形成特色服務供給。
這支“永不撤離”的社區服務隊伍,將專業理念轉化為生活化的治理實踐,實現了治理服務的“精準滴灌”。他們用最接地氣的方式,讓治理溫度直達“最後一米”。
當然,推廣“特長型”樓門長模式,也需關注其可持續性。如何更廣泛地發現和動員社區能人?如何建立更長效的激勵和保障機制,避免熱情透支?如何為他們的“特長”發揮提供更廣闊的平臺和資源支援?這些課題的破解,將推動“特長型”樓門長機制行穩致遠。(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