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過去圈佔的私家菜園。
菜園改建為公共停車場。
這幾個月,通州區九棵樹街道映翠居小區變化不小:圏佔的菜園改建成了公共停車場,失管狀態變為物業規範運營。街道、社區以黨建引領盤活小區荒地,通過停車收費補貼物業費,引入市場化物業,推動小區實現了煥新升級。
如今,小區物業運作良好,停車費收繳率100%,物業費雖然20年來首次漲價,繳費率仍高達96.5%,居民滿意度達到90%。小區接訴即辦工單從年均120件銳減至不足10件,物業服務類投訴歸零。
小區荒地被圈佔為私家菜園
映翠居小區位於雲景公園旁,是一個僅有4棟樓、228戶居民的小型老舊小區,居民多為周邊回遷上樓的村民。近日探訪發現,小區車輛管理嚴格,路面平整,車位清晰,管理規範有序。
然而治理前,這裡曾是街道的“老大難”小區。自2003年建成以來,物業費始終維持在每平方米0.55元,部分居民長期欠繳,加之規模小、成本攀升,原物業企業連年虧損,於2021年12月退出,小區陷入失管狀態。
失管後,私搭亂建、環境臟亂、設施老化等問題頻發,居民投訴不斷。社區雖多次對接物業企業,但因規模小、收益低,無人願意接手,僅由應急物業提供垃圾清運服務。
小區西側的一片荒地曾被居民圈佔為私家菜園。居民徐國權回憶,荒地最初堆滿建築垃圾,後雜草叢生,有人開始圈地種菜,其他人紛紛效仿。即便有物業時,菜園也無人清理,種有紅薯、玉米、辣椒等作物。
雲景西裏社區黨支部書記杜丙寅説:“有菜地的居民高興,沒地的則不滿,矛盾頻發。夏季蚊蠅滋生,居民甚至不敢帶孩子下樓。此外,小區此前管理混亂,僵屍車遍地,路面破損積水,設施老化,物業類訴求居高不下,治理迫在眉睫。”
培養付費意識引入物業服務
針對實際情況仔細分析,街道、社區負責人發現了問題的矛盾點:小區物業費價高居民就會不繳少繳,物業費價低則企業不願來。
為破解這一“死結”,九棵樹街道聯合通州區住建委制定了“以時間換契約、以空間換效益”的治理方案,即引導培養居民物業繳費意識,同時合理利用小區閒置資源補貼物業收入,促進收支平衡,實現長效治理。
街道、社區通過黨建引領,組織多次居民協商議事會和入戶走訪,公開説明小區物業改革的思路辦法。“我們給大夥兒反覆講,根據小區需配置的保安、保潔、綠化維護、基礎設施維修等物業服務項目和種類,參考周邊小區的物業收費情況,詳細核算物業用工人數、成本價格等事項,測算推出一級物業服務標準每平方米為1.2元,二級物業服務標準每平方米1.5元。這樣,讓大夥兒從一開始就對收費標準有清楚的了解,培養享受好服務就需要合理付費的意識。”杜丙寅介紹。
經過前期廣泛宣傳和動員,2024年6月,小區順利召開業主大會,超七成居民參與投票,過半數居民同意,最終選擇了每平方米1.2元的物業費方案,打破了20年未漲的0.55元物業費僵局。隨後街道引入正在拓展住宅地産業務的舍維斯物業。物業進駐後,先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環境整治,同時增加安保力量等,讓小區面貌煥然一新。接着,物業在不改變收費價格的情況下,將服務提升至每平方米1.5元的二級物業服務標準,並且首次開通小區住房專項維修資金使用賬戶,為小區維修提供保障。
盤活閒置資源實現自我“造血”
小區環境改善了,可停車問題仍然存在。據統計,小區居民有停車需求超過100輛,但停車位數量不足,而且還停有不少僵屍車,外部車輛也能隨意進入,導致居民回家反而沒地兒停車。
於是,小區西側的私家菜園就成了盤活閒置資源、拓展車位的突破口。
“剛開始大夥兒都不願清退菜園,畢竟已經種了這麼多年。我是抱着種着玩的態度,所以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但是有些人不這麼想。當時,社區書記、物業經理帶着我們去給大夥兒做工作,一次不行就多去幾次。我覺得最後能做通大夥兒思想工作,主要在於人性化管理,不急於求成。為了照顧大家情緒,特別把清退時間定在了秋天,讓大夥兒把成熟的菜先收了再清。”徐國權説。
“我們逐戶到府溝通,耐心協商勸導,並幫助有種菜意願的居民尋找替代地塊,最終8戶居民全部配合完成清退,全程零投訴。”杜丙寅説。
緊接着,街道利用接訴即辦、黨群活動經費,將荒地改建為公共停車場。2024年年底,新的停車場開放運營,增加車位35個。社區黨組織與居民共同成立停車自治小組,協商停車收費機制,停車費一部分用於貼補物業費,一部分歸小區全體業主所有,用於公共設備、公共區域維修等。物業還清理了30余輛僵屍車,對非小區車輛進行管理,翻修原有車位路面等。這樣一來,不僅小區停車的需求得到滿足,停車管理費還有效補充了物業費的虧損,提高了物業企業服務的積極性。
經過半年試運作,小區物業管理和停車管理都逐漸步入正軌。小區的停車費收繳率達到100%,物業費繳費比例也超過95%。前段時間,物業公司還創新引入了一台移動充電車,解決老舊線路無法安裝充電樁的問題。
九棵樹街道辦事處主任馮寧介紹,通過探索再利用的方式,映翠居小區發生了有目共睹的變化。該經驗做法後續將在街道更多社區推廣應用,持續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孫雲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