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點亮“被遺忘的角落” 精細治理讓“金角銀邊”綻放新活力

日期:2025-03-03 09:2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環球度假區、運河商務區、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三大文化設施……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以來,重點功能區誕生了一大批極具吸引力的地標建築。

  連日來走訪發現,副中心一些曾“被遺忘的角落”,借助“聽診器”“繡花針”“放大鏡”等城市精細治理的法寶,成功變身為充滿活力的“金角銀邊”,融入地區居民的生活。

馨園公園成為孩子們的樂園。

馨園公園成為孩子們的樂園。(陳強 攝

兩位音樂愛好者在臺湖舞美藝術中心口袋公園內彈奏樂器。

兩位音樂愛好者在臺湖舞美藝術中心口袋公園內彈奏樂器。(聶堂明 攝

戶外雕塑扮靚宋莊藝術創意小鎮。

戶外雕塑扮靚宋莊藝術創意小鎮。(常鳴 攝

  九棵樹街道馨園公園

  “聽診器”聚焦老人小孩需求

  上周五下午五點半,走進九棵樹街道馨園公園時,仿佛來到了幼兒園,粗略一數,現場至少50位小朋友。沙坑、滑梯、爬架、蹺蹺板……可玩的項目真不少。

  地處小區之間的“方寸之地”,馨園公園不大,分區卻不少。除了兒童游樂區,還有適合成年人健身、下棋、寫地書的場地。“去年10月開園即火爆,周末同時在園人數經常突破500人。”通州區城管委工作人員王嘉傑説,改造前,這裡是一個建成20多年的小廣場,水系景觀很破舊,家長來遛娃,都不敢撒手,生怕磕了碰了。

  作為區域環境整治提升項目中典型的“金角銀邊”空間,馨園公園該如何改造?面對這項“眾口難調”的工作,通州區城管委聯合九棵樹街道辦事處,收集居民意見200余份,經過梳理“聽診”結果,工作人員發現,居住在周邊的老人和小孩對活動場地的需求最迫切。

  聚焦老人小孩訴求,改造提升後的馨園公園,有不少體現“用戶思維”的地方——比如,兒童游樂區的地上全都鋪着塑膠,照明燈底座的螺絲也都埋了起來;整個公園裏,所有座椅都裝上了扶手,“這是很多老人提出的意見。沒扶手的話,起身的時候特別容易摔着。”王嘉傑説。

  臺湖演藝小鎮口袋公園

  “繡花針”縫合城市文化空間

  一根“繡花針”,穿起了臺湖演藝小鎮環境整治提升項目的“萬條線”。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口袋公園,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常來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的觀眾朋友,肯定對劇院西側的停車場不陌生。過去,大家停好車後要沿着臺湖西路一直走到劇院正門,路邊的水溝、架空線非常不符合演藝小鎮的氣質。

  如今,明溝改暗渠、架空線入地,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佔地近4000平方米的開放式口袋公園。公園裏,迎客松與花磚墻相互映襯,園藝景觀錯落有致。2024年5月落成後,正趕上臺湖爵士音樂節,很多表演者自發來公園裏排練、找靈感、交朋友……

  改造提升的過程中,“體驗感”是設計師劉洪強特別關注的地方。公園裏,一個個全息投影燈可以根據舞美藝術中心現階段的演齣劇目,把精彩畫面投射到地面上,來看演出的市民,沿着公園的燈光,能一直走到藝術中心院子裏,特別有氣氛。

  公園還有很多地方體現了精細化理念。比如,“藝源之門”景觀節點的花磚墻上面,圖案是國家大劇院的剪影;“城市舞臺”景觀節點的鏤空鋁板,恰似大運河上泛起的漣漪……

  宋莊藝術區戶外美術館

  “放大鏡”增添濃郁藝術氛圍

  作為蜚聲海內外的“藝術家夢工廠”,宋莊藝術創意小鎮的藝術氛圍越來越濃郁。近期,隨着50件雕塑作品佈置到位,“宋莊藝術區戶外美術館計劃”讓藝術之美融入城市角落。

  “戶外美術館是個廣義概念,打破傳統美術館的界限,將雕塑與公共藝術作品置於更廣闊的戶外空間中。”宋莊鎮黨委書記任存高説。

  經過30多年發展,宋莊已經聚集了大約7000名藝術家,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藝術家群落。“宋莊藝術區戶外美術館計劃”由宋莊雕塑協會與宋莊陶瓷協會共同承辦、實施,為藝術家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戶外美術館豐富了宋莊公共空間的人性化趣味,也增加了一個藝術家與市民‘對話’的機會。”雕塑家鈔子偉的作品《拓荒牛》《老黃牛》《史跡》,已經擺到了宋莊藝術市集南門外。

  “戶外美術館計劃”包含宋莊藝術生活廣場、小堡文化廣場等9個展示地塊,每個地塊的間距均小於800米,非常適宜步行與自行車串聯。其中,宋莊美術館—文獻館室外等4個地塊已經佈置了50件戶外雕塑,小堡文化廣場等5個地塊將給未來更多優秀作品提供“留白空間”。這些擺放在戶外的雕塑藝術品,如同一個個“放大鏡”,進一步凸顯了宋莊的藝術魅力。

  手記

  讓每個角落都跳動起城市脈搏

  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這要求我們不僅要着眼於重大項目快速拉開城市框架,也要聚焦那些“被遺忘的地方”,激發城市活力,讓更多老百姓共用副中心發展紅利。

  當政府規劃與居民需求在公園交融,當演藝載體與現代設計在街角相遇,當靜態空間與藝術産業在大街共生,探訪的一個個示範項目,恰似檢驗民生溫度的情感地標、丈量治理精度的空間尺規、講述城市故事的文化坐標……

  如何才能在副中心誕生更多“金角銀邊”?這需要城市治理者繼續用好“聽診器”“繡花針”“放大鏡”等精細治理手段,織補城市肌理,讓每個角落都跳動起城市的生命脈搏。需要明確的是,當前副中心提出要讓“金角銀邊”綻放新活力,絕不僅僅是為了提升區域環境治理水準,城市環境治理更是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成功的“金角銀邊”示範項目,一定要具備自我造血功能。這些已經完成提質升級的空間,既要成為市民的“活力客廳”,也要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培育“創意工坊”業態。副中心可借鑒倫敦南岸藝術區模式,在口袋公園嵌入微型劇場、藝術市集,使文化消費與公共空間形成良性互動;還可運用智慧城市技術,通過物聯網感知設施使用頻率,借助大數據分析人群行為,讓“金角銀邊”及時實現功能迭代,始終緊跟時代發展趨勢。(陳強)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