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莊街道多元共治解社區“痼疾”

日期:2025-02-10 09:4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青少年志願者參與社區環境治理。

青少年志願者參與社區環境治理。楊莊街道供圖

  2024年以來,通州區楊莊街道打響“紅楊先鋒”基層治理品牌,動員居民志願者、轄區單位和商戶等兩萬餘人積極參與到社區治理中,解決了小區停車難、筒子樓安全隱患治理等一批困擾轄區的重難點問題,並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志願者加入到社區家園的建設中來。

  老小區“摳”出近200個車位

  楊莊街道所轄地區是通州的老城區,緊鄰通州萬達,地鐵一號線在這裡設有通州北苑地鐵站。轄區的老舊小區較多,交通樞紐周邊小區密集,存在基礎設施老化、居民訴求集中、物業管理水準不高等問題。

  為了補短板、提質增效,街道以“熱線+網格”治理模式為基礎,構建了“紅楊先鋒”社會治理品牌,推動黨政群商社多元共治,形成居民參與、激勵反饋、資源“造血”與服務供給的良性迴圈。

  在新華聯家園南區小區,小區內公共配套設施不足,登記車輛達2161輛,但小區內機動車停車位只有938個,居民停車十分困難。為解決居民訴求,街道邀請通州區發改委、區園林局、區城管委、區住建委等職能部門和居民一起開展聯合“會診”。最終,在確保消防通道暢通的前提下,通過內遷綠化帶擴寬主路,在小區內硬是摳出了180個車位,取得了良好效果。

  2024年,社區進一步開展停車治理二期工作,聚焦小區人流和車流最密集的五號樓,將五號樓前一塊廢棄的空地利用起來,硬化單元門前坑洼不平的道路,同步調整綠化帶,又“摳”出了12個車位。

  新華聯家園南區社區黨總支書記劉洪娟介紹,“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利用‘紅楊先鋒’黨建品牌搭建議事協商平臺,邀請各樓門長、志願者參與進來,收集意見、反應訴求,同時他們還可以在‘紅楊先鋒’積分平臺積累積分,增加了大夥參與的積極性。通過這樣的機制,我們在挖潛車位的同時,積極聽取民意,將五號樓前的路燈、無障礙坡道進行了更新,車位旁的一處小型游樂區改成了社區的議事園,改造後的效果得到了居民的一致認可和稱讚。”

  消除筒子樓樓道隱患

  通過發動社會力量,一個長期困擾街道的筒子樓安全隱患問題也得到妥善解決。在楊莊街道怡樂園社區,坐落着3棟1970年左右建成的筒子樓,是過去北京探礦機械廠的宿舍。樓道內多年存放的雜物、雜亂老化的電線等等,給居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樓道堆滿了各類雜物,甚至還有部分人圈佔樓道,將公共空間改成個人的。樓道裏最窄的地方,需要側着身過。”作為筒子樓的老住戶,張超在這裡生活了15年。

  2024年9月,針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街道下定決心開展集中治理。然而,工作剛開始推動,就遇到了阻力。“剛開始聽説街道、社區要開展集中整治,我從心裏並不支援。我們在這裡生活了十幾年,沒有出現過安全事故,幹嘛要這麼大費周章?”張超説。

  面對居民的質疑,街道聯合社區利用“紅楊先鋒”智慧動員體系,邀請北京探礦機械廠後勤部門和物業單位加入治理隊伍,利用廠區職工人熟環境熟等優勢,積極做好職工家屬的動員工作。社區黨員、“紅楊先鋒”志願者以及工作人員也每日上樓,帶着問題開展座談研討,廣泛開展入戶宣傳、耐心勸導,慢慢讓越來越多的居民轉變了思想。

  “經過一次次坦誠的對話交流,我被街道、社區的誠意打動,明白了大家的良苦用心。後來,我也主動加入了清理隊伍,除了把自己的東西挪開,還主動張羅左鄰右舍一起清理,越來越多人表示理解和支援,一起行動起來。”張超説。經過20天集中整治,3棟筒子樓共清理可燃物3.5噸、大件物品120余件、液化氣罐7個,整改私拉電線35處。同時,樓道內新增滅火器120個,完成166戶室內電氣線路的整改。整治後的筒子樓立即變得清爽起來,消防設施配備齊全,環境衛生明顯提升。

  “這次整治後,樓道乾淨了不少,看著也舒心多了,居民住着安心了不少,很多人都對我們的工作點讚。”怡樂園社區黨總支書記皮雪徵介紹,“結合筒子樓實際,我們還建立了筒子樓長效安全管理工作機制,利用‘紅楊先鋒’動員群眾做好日常監督,有效解決了筒子樓內多年的堆物堆料問題,優化了居民的生活環境。”

  百餘青少年當上志願者

  “紅楊先鋒”治理品牌中,還有一批特殊的志願者,他們是由各個社區青少年組成的“紅楊少年”,日常參與各類公益活動。在五里店社區,今年10歲的武嘉佑就是其中之一,他曾是個靦腆內向的孩子,媽媽范晶晶為了鍛煉他,主動聯繫社區報名參加志願服務活動。

  小武第一次參與的活動,是發放清理樓道堆物堆料倡議書。他頭戴志願服務小紅帽、拿着倡議書,十分拘謹,遲遲不敢向過往居民發放倡議書。後來在社區工作人員的鼓勵下,他終於鼓起勇氣,邁出了志願服務第一步。如今經過一年多的鍛煉,武嘉佑整個人變得活潑開朗,也成長了不少,參加了愛老服務、垃圾分類、文化體驗等眾多活動,對自己的工作也頗為自豪。

  “有一次,我見到社區李爺爺家門口堆放有雜物,就主動敲門找到了爺爺。看到敲門的是一位小朋友,還一本正經地告訴他堆放雜物的危害,李爺爺一下子心就軟了,馬上同意清理,後來我和爺爺一起清理了雜物。這件事讓我感到自己的志願服務很有意義,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安全、更加溫馨了。”武嘉佑説。

  如今,楊莊街道的小志願者已達百餘人,“紅楊少年”成為社區治理一道特色風景線。他們積極參加各類文明實踐活動,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不斷學習成長,在實踐中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成為楊莊街道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孫雲柯)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