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州區城市管理委獲悉,自本市啟動新一輪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治理工作以來,城市副中心已有150條背街小巷展露新顏。
69歲的劉秀芳是在中倉街道新街下坡這條巷子里長大的。她還記得,以前的衚同可謂是又臟又亂。狹窄的衚同裏還有一所小學,趕上早晚上下學的時候,衚同裏就會堵得水泄不通。行人、孩子和機動車攪在一起,看著就讓人揪心。
隨着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治理工作開展,佔道經營被清理了,開墻打洞被封閉了,違規廣告牌被摘除了……如今,走進這條衚同,新鋪設的路面平坦、結實,道路兩側的墻體青磚灰瓦古色古香,相隔不遠就有一座花池,還有供人休憩的座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衚同北段,修築了幾十米長的文化墻,通過浮雕挂飾的形式向周邊居民展示運河督運文化。“路通暢了,環境越來越好了,我們的心也越來越暢快了,大家更愛這條衚同,更愛這個家了!”劉秀芳笑着説。
發生變化的,可不只在幽靜的小巷深處。在新一輪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治理中,通州區還結合空間特點,因地制宜建設口袋公園、小微綠地,豐富街巷衚同的綠化景觀,通過統籌衚同街巷和院落整體改造,展現具有北京歷史文化特色的衚同肌理和城市公共空間。
位於臺湖演藝核心區的臺湖西路,過去路側是破舊的水溝、裸露的樹根以及雜草荒地,與大劇院的藝術氛圍很不協調。如今,改造項目將停車場靠近劇院的東側圍墻打通,營造了“藝源之門”景觀節點。新建的口袋公園,將臺湖西路西側明溝改為暗排,合理規劃出近4000平方米的開放空間,打造成開放式綠化休閒區域。口袋公園最南側的“夢幻廣場”區域,還為演員和觀眾提供了場外演出活動的開闊空間,以滿足各類場景演出需求,承接舞美藝術文化外溢效應,打造鳥語花香、流光溢彩的“城市舞臺”。
通州區城市管理委相關負責人表示,2025年是本輪街巷治理收官之年,副中心將繼續堅持以群眾訴求為導向,提前謀劃編制方案、統籌協調合力推進、解決問題提升滿意度,並不斷梳理歸納總結成功經驗案例,努力打造更多美麗街巷和網紅打卡地,不斷提升通州區城鄉環境精細化治理水準。(馮維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