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在城市副中心工作的戶外勞動者可以“按圖索驥”,在友好驛站、友好商圈等場所享受免費充電、飲水、休息、閱讀、休閒等服務。日前,通州區發佈了“友好副中心”服務地圖,涵蓋了195個“友好驛站”和75個“友好樓宇、商圈、街區、社區”等友好場景,逐步形成“友好之城”社鄰生活圈。
“以前是自己顧好自己,現在是各個部門搶着服務我們。”外賣騎手代表小胡説,他從事外賣配送行業已經有三年多時間,主要配送區域是中倉街道,天氣好時還比較舒適,一旦遇到暴雨等極端天氣,中途連個臨時落腳點都沒有,“要麼躲進商場,要麼就近躲在屋檐下。”
為服務好這類新就業群體,近年來,通州區聚焦新就業群體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發揮、新就業群體關愛凝聚等重點任務,推動新就業群體更好融入副中心治理,打造了非公黨群服務中心、工會驛站、勞動者港灣等多個暖“新”站點。
“此次發佈的195個‘友好驛站’和75個‘友好樓宇、商圈、街區、社區’等友好場景,都是在副中心具有一定規模的,能為新就業群體提供更加全面、高品質的服務。”通州區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劉文濤介紹,通州區聚焦新就業群體急難愁盼和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現實需要,推動新就業群體“友好之城”建設提質升級,這些“友好驛站”和“友好場景”都在此次發佈的“友好副中心”服務地圖上呈現,可以為包括新就業群體在內的所有戶外勞動者提供充電、飲水、休息、閱讀、休閒等服務。此外,地圖上還匯總了各個站點的具體位置和聯繫方式,接下來將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新就業群體提供各種服務。
此次發佈的服務地圖上的點位分為日常服務、特色服務、共建共治、成果展示四大類。其中在日常服務中,整合了通州區戶外勞動者暖心驛站、暖騎驛站、小哥加油站、職工之家等站點為副中心友好驛站,不僅為新就業群體配備舒適的座椅和沙發,提供免費的冷熱飲用水等,讓新就業群體在忙碌的工作間隙能夠得到充分放鬆,還標注了通州區內的公共廁所地址資訊,確保新就業群體在工作過程中能夠方便地找到廁所。特色服務點位,將提供各種職業培訓課程,如電動車維修、快遞配送技巧、客戶服務等,幫助新就業群體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快遞小哥每天走街串巷,是群眾“最熟悉的陌生人”,在融入社會治理方面具有先發優勢。通州區中倉街道立足快遞、外賣行業特點,邀請小哥們成為兼職網格員,依託精細化網格化管理機制,構建“發現—處置—反饋”的基層治理閉環,讓小哥們成為提高基層治理水準的“移動探頭”和“流動哨兵”,讓小哥們的工作狀態從“在路上”轉變為“在參與基層治理的路上”。
在此基礎上,中倉街道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探索黨建引領快遞物流從業群體服務基層治理的新路徑,從社區遴選了7名政治素質高、黨性強、作風正、工作能力突出的黨員幹部,派駐到各快遞、外賣經營地擔任黨建指導員,通過黨建引領聚合力,不斷為新就業群體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服務陣地、強化權益保障,解決好新就業群體的急難愁盼問題。
為重點推進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試點建設,通州區委組織部、區委社會工作部規範組建16個新就業群體流動黨員黨支部,為262家快遞、外賣、網約車企業網點選派168名黨建指導員,實現“有形覆蓋”和“有效覆蓋”兩手抓。今後,將繼續在律師、物業等13個行業開展黨建引領行業治理工作,通過發揮行業黨組織作用、成立“小個專”黨建工作指導站等方式,幫助解決重難點問題。(馮維靜 李景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