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間志願者平均年齡下降25歲 通州區北苑街道——帶寶貝一起共建美麗家園

日期:2024-08-15 09:2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這個暑期,通州區北苑街道的“寶貝計劃”又火了!街道結合志願服務、職業體驗、文化傳承等幾大類主題安排了150余場活動,幾乎每一場活動的志願者名額都得靠家長們“拼手速”。

  北苑街道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馬偉哲介紹,“寶貝計劃”已經進行到第7個年頭,利用寒暑假累計組織了2600余場活動,累計吸引了19600多個家庭近6萬人次參與。很多家長非常認可這個活動品牌。

  經過多次升級,“寶貝計劃”已經不僅僅滿足於給孩子們提供“家門口的社會實踐大課堂”,北苑街道希望借助這個活動“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提升基層治理效能”。7年間,街道志願者平均年齡已經從70歲下降到了45歲,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美好家園的建設中。

參加“寶貝計劃”的孩子給外賣小哥送上西瓜消暑。

參加“寶貝計劃”的孩子給外賣小哥送上西瓜消暑。

參與“寶貝計劃”的孩子正在和垃圾分類指導員一起上崗進行志願服務。

參與“寶貝計劃”的孩子正在和垃圾分類指導員一起上崗進行志願服務。

  萌娃來給咱小區“挑挑刺”

  上周三,50名小學生分成10來個小組走進後南倉小區、金禧花園小區,他們是來給小區“挑刺兒”的。每一位“小小觀察員”都要給小區提出至少一條整改意見。這是2024年暑期“寶貝計劃”項目中的一項重點活動,每週開展一次。孩子們的意見,街道會有專人跟進,及時反饋進展,有一辦一、舉一反三。

  翻看這些意見,看到了孩子們童言無忌的一面——樓道有點兒窄,能不能拓寬一下?花園裏能不能裝空調房,玩兒累了可以進去涼快一會兒?翻着翻着,看到了這麼一條內容:小廣場上跑步的和跳繩的相互干擾,有危險,能不能劃分一下場地?

  這條建議來自官園小學的崔宇萱,小姑娘已經參加“寶貝計劃”3個年頭。再細聊聊,發現這位“小小觀察員”真不簡單。跟同學們一起在後南倉小區走訪的時候,因為是工作日的白天,廣場上活動的人並不多,崔宇萱只覺得廣場面積有點小;到了晚上,一家三口吃過飯,小姑娘拉着爸媽又來到了後南倉,這次的情況與白天截然不同,“眼瞅着幾位跳繩的居民跟跑步的人越挨越近。”孩子的爸爸崔安説。

  回想3年前,崔安給剛上小學的崔宇萱報名“寶貝計劃”時,只是“希望她能少玩會兒平板電腦,多出去活動活動”。沒想到,通過幾年間豐富多彩的活動,孩子變化這麼大,比如,通過參加朗誦活動,自信心提升了不少,親戚結婚時候,甚至能上臺即興發揮講兩句祝福語。

  小手拉大手,崔安一家三口現在都已註冊成為北京志願者。馬偉哲説,第一批參加“寶貝計劃”的小學生們,年齡最大的現在已經上大學了,最小的也上了初中,“我們將向曾經參加過‘寶貝計劃’的孩子們發出邀請,請他們成為社區活動的組織者,拿出更多基層治理的金點子。”

  家長給咱家園“幫幫忙”

  北苑街道是通州區教育資源最集中的區域,轄區內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加在一起總共有16所,14歲以下青少年超萬人。“寶貝計劃”發展到今天,不僅獲得了家長們的認可,孩子們也口口相傳,寒暑假經常拉着同學一起聽講座、參加公益活動。

  “寶貝計劃”的活動數量逐年遞增,2024年寒暑假要組織數百場特色活動,街道如何平衡人員、經費?家長免費為“寶貝計劃”提供資源的例子不勝枚舉。

  比如,崔宇萱的媽媽是律師,曾帶着同事給參加“寶貝計劃”的學生和家長們進行過多次普法講座。今年64歲的周鳳傑,年輕時候是語文老師,退休後來到北苑街道照看孫女,跟孫女參加完幾次“寶貝計劃”之後,周老師主動找到街道辦事處,“我也想給咱共同的家園出一份力。”幾年來,她不僅經常開辦經典誦讀培訓班,培養了一大批喜愛中華傳統文化的孩子們,還被北苑街道聘為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專職副主任,義務為“寶貝計劃”出謀劃策,不拿工資。

  何洪穎家倆孩子,都是“寶貝計劃”的參與者。7年來,她和丈夫從開始的陪同者、觀察者,逐漸轉變為參與者、組織者。2023年,在街道舉辦的“星選計劃”項目創投大賽中,有理髮特長的何洪穎成立了一支義剪服務隊,如今,西關社區裏已經有50多位老人可以長期享受到免費的理髮服務。

  過去三年,“星選計劃”已經在北苑街道全部13個社區中支援了40多個公益服務項目,每個社區至少有1個。接下來,“寶貝計劃”將和“星選計劃”聯動發展,助力居民身邊不斷涌現出公益服務、基層治理的源頭活水。

  培育“文化新苗”覆蓋全齡

  北苑街道地處通州老城,總面積3.3平方公里,從東到西步行只需半小時;居民7萬多人,老齡化比較嚴重;老舊小區總共有82個,數量居全區各街鎮之最……然而,北苑街道卻建成了近3萬平方米公共文化空間,是《北京市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標準》規定面積的7倍還要多。

  這是如何辦到的?這些公共文化空間並不是依託某個大工程,而是像“見縫插綠”一樣,通過高效利用社區配套用房、城市更新、與商圈聯動發展等方式培育出的“文化新苗”。有了這些“新苗”,覆蓋全齡的“寶貝計劃”“星選計劃”就可以開展更多特色活動。居民們學到本領後,可以通過志願服務的形式“反哺”社區,促進鄰里和諧。

  今年59歲的曹玲是北京市五星志願者,家住濱惠南三街社區145號院。“我從小在這個院兒長大。當年這兒是職工家屬院,過年過節了,大夥兒像親戚一樣串門。後來,隨着老住戶陸續搬走,居民換了一茬又一茬。很多住在同一層的兩家人,相互竟然不認識。”曹玲説,這幾年,隨着社區志願者人數增加,記憶裏的人情味兒又慢慢地回來了。

  曹玲是145號院的“書畫家”。“這是大夥兒捧我呢。”她説,自己年輕時候對書畫可以説是一竅不通,臨退休那年,工作清閒了些,才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參加街道的書畫社,跟着專業老師學,幾年時間大有長進。到了第二年春節,她寫了200多個福字送給鄰居、社區商戶們。2023年中秋節,曹玲還和其他志願者們一起在燈籠上作畫,讓社區喜慶了不少。

  不論是北苑街道的孩子還是老人,都可以到書畫社、舞蹈社、聲樂社、古琴社等多種社團接受培訓,每三個月一期課程。課程全部免費,但有一條,結課後,居民需要把自己所學“反哺”給社區。馬偉哲説,從“寶貝計劃”到“星選計劃”再到居民身邊的“文化新苗”,北苑街道希望所有轄區居民都能參與進來,一起共建美麗家園。(陳強)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