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探訪街坊們心心念念的老味道 通州老號的變與不變
要想真正了解一座城市的風土人情、市井生活,就得去當地人“認”的店舖轉轉。在“老通州”們看來,買牛羊肉、吃回民美食得去南大街;買散裝醬油、搪瓷盆得去鹽業公司;買黃豆醬、腐乳得去仙源公司。近日,實地探訪了這三家頗受當地百姓認可的老號,尋找三家的“生意經”。
城市更新的過程中,面對紛繁複雜的市場環境,通州老號的掌櫃們已經有了明確思路——要在“變與不變”上下功夫。城市副中心日新月異的發展,也賦予了老號們更多新的機遇。
鹽業公司售貨員展示搪瓷盆。
仙源公司內滿滿的“懷舊風”。
魁特飯莊掌櫃馬洪玉正在介紹熟食。
魁特飯莊
時代變了,不變的是貨真價實
西城有牛街,通州有南街。建成已有600餘年的南大街,不僅是回民聚居區,更是通州老城衚同肌理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打北邊進入大街,步行百餘步,會看到一座氣派的倣古二層小樓,牌匾上四個大字——魁特飯莊。
這飯莊有點怪。一層總共300平方米的面積,卻只有大約100平方米的面積放了幾張餐桌,坐滿了人。顧客身後,有賣牛羊肉的案子、展櫃,還有擺着牛肚、羊蹄等十幾種清真美食的托盤……這是飯館、肉鋪,還是熟食店?
“吃飯請您上二樓。”82歲的馬洪玉,坐在樓梯旁的一把椅子上,悠閒地喝着茶。他不光是這家店的掌櫃,更是南大街上的名人,人稱“馬伯”“馬爺”,祖上七代做的都是牛羊肉生意。到他這輩兒,即便是淡季,魁特飯莊總店加分店,光是牛肉平均每天就能賣1000斤。
老爺子説,魁特飯莊能在南大街站住腳,貨真價實就是最重要的“生意經”。因此,他才會把牛羊肉、熟食全都擺在一樓展示,顧客進門,甭管堂食還是外帶,所見即所得。過年過節,飯莊還會支起大鍋,裏面的肚包肉、羊蝎子咕嘟咕嘟冒着熱氣。
按照規劃,南大街區域通過城市更新,未來將成為功能完善、百姓安居、底蘊深厚、活力煥發的副中心城市更新“亮點名片”。“這對我們來説,是個擴大知名度的機會。”馬洪玉説,雖然魁特飯莊面臨的挑戰會越來越大,可貨真價實的“生意經”絕對不會改變。這家通州老號,將用“南街老味道”與更多顧客交朋友。
鹽業公司
裝修變了,不變的是舊日情懷
前不久,潞河中學東門對面的一家小店,突然在網上“火”了。網友評價:“這家店有魔力,能讓人一秒穿越回上世紀90年代!”配圖中,已經掉漆的木質櫃檯,散裝的醬油、白糖,復古味十足的宣傳畫,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了那個去供銷社“打醬油”的年紀。
這家店叫通州鹽業公司,是國營商店,主要售賣調味料、日用百貨。可當走進店舖時,卻有些大失所望了——並沒有期待中樸實無華的裝潢,取而代之的是與連鎖超市差別不大的玻璃櫃檯、亮白燈光。
鹽業公司總經理張天祥説,通州已經進入副中心時代,國營商店也要有新面貌,此番裝修,是為了給顧客營造更加舒適的購物環境。“燈光變明亮了,空間變整潔了。可我們商品的種類、售賣形式、品質甚至擺放位置,都沒有變。”這是鹽業公司的“生意經”。
果然如他所説,這家店經營的商品,除了必要的瓶瓶罐罐包裝外,大部分都是散裝。大廳門口是售賣櫃檯,半人高的大桶裏,裝着散裝醬油,3元錢就能買1斤,比連鎖超市實惠不少。打醬油的方式,也和上世紀90年代一模一樣,就連醬油桶旁邊挂着的漏斗,都是記憶中的那抹醬紅色。
家住梨園鎮的“老通州”王艷芹,是鹽業公司的“鐵桿粉絲”。“逛了幾十年,這兒的東西信得過。”她説,自己上學時候吃的龍潭速食麵、結婚時嫁粧裏的搪瓷盆、閨女出生之後喝的紅星牌奶粉全都是在鹽業公司買的。這三樣商品,至今依然有售,搪瓷盆甚至有7種圖案可以選。
仙源公司
廠址變了,不變的是醬香滋味兒
達富苑小區底商的仙源公司專賣店,開業20多年來一直保持着最初的模樣。一進屋,濃濃醬香味兒撲鼻;看看陳設,幾個大桶裏,滿滿的黃豆醬;再問問顧客,“家裏吃炸醬面,老人點名讓來這家買”“吃了幾十年了”……這是仙源公司的“生意經”:讓顧客用鼻子、舌頭投票。平均每個月,這家面積僅200多平方米的店,可以賣出各類調味料7噸多。
“賣調味料,利潤並不高。要把功夫花在精選原材料上。”已經在仙源工作了20多年的趙艷傑説,以黃豆醬為例,廠家一直選用東北非轉基因大豆做原料,一點次豆、雜豆不摻,按照傳統方法釀造,保證幾十年來不變味。
仙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於1918年的萬通醬園,後來醬園搬到了果園村,成立了享譽京城的通州釀造廠,再後來經過一系列改制,才有了今天的仙源。20多年前,廠子搬到漷縣鎮,原先的廠址上蓋起了達富苑小區,仙源公司為了方便老顧客,開了這家專賣店,一幹就是20多年。
隨着公司生産策略調整,仙源漷縣鎮工廠如今也搬到了河北張家口。“我們準備藉&城市更新政策的東風,把老廠房改造成仙源博物館。”趙艷傑説,最近大夥兒正在收集公司發展歷程中的各种老照片、老物件、老儀器,通州的老百姓也可以跟仙源公司分享自己家與這碗黃豆醬的故事。
尋味者説
為什麼要尋味這三家通州老號?原因很簡單,城市副中心建設如火如荼,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走在樓宇之中,人們會不由得加快腳步。筆者希望,在副中心工作、生活的外鄉人,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讓自己慢下來,走進尋常巷陌之中的通州老號,感受下濃濃的“煙火氣”。
這一趟走下來,驚喜不斷。當看到散裝醬油的那一刻,筆者嘴角上揚,腦海中出現這樣一幅畫面——天氣炎熱,知了叫個不停,一名身形消瘦的小學生,拿着空瓶幫媽媽去小賣部打醬油,醬油打滿,竟還剩了五角錢,他買了瓶冰鎮汽水,揚脖兒一飲而盡,真爽!這個小學生,就是20多年前的筆者,如今也從外鄉來到副中心,奔走於大街小巷,記錄城市發展的點點滴滴。
走進當地老百姓認可的老號,才更能品味到這座城市的味道。對於外鄉人來説,這或許是融入一座城市、獲得歸屬感、感受“煙火氣”的絕佳方式。(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