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個時間切片折射城市風貌和居民精氣神 凌晨五點,別樣的城市副中心
凌晨五點,天剛濛濛亮,很多人仍在睡夢中。此時,如果恰巧出門,行至城市副中心北運河畔,路過建設中的“三大建築”,或是偶然穿過一座公園,你會發現,這裡已經多了不少忙碌的身影——跑步愛好者沿着運河綠道暢快奔跑;攝影愛好者在橋頭“佔”好位置靜靜等待鳥兒“飛”進鏡頭;工地建設者們已經各就各位,開始一天的忙碌……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十二時辰,每個時辰都有不同的風格和韻味。在這裡,我們擷取了凌晨五點這個時間切片,帶您走近別樣的城市副中心。
清晨的副中心三大建築工地。(杜智廣 攝)
攝影愛好者趙志如為拍攝震旦鴉雀,凌晨5點多就出了門。(張佳琪 攝)
清晨結伴跑步的人們。(張寅生 攝)
中鐵建工集團城市副中心圖書館項目部電氣班組班長李泰,凌晨五點在北京城市圖書館內巡查。(趙志如 攝)
她踏上晨跑之路
“80後”的梅琳是個幸運的姑娘,一對雙胞胎寶貝為一家人帶來了無限的歡樂。照顧孩子們的生活起居難免勞累,但這並沒有耽誤她對跑步的熱愛。
早晨五點多,穿戴好跑步的服裝,看一眼孩子們熟睡的臉龐,梅琳踏出樓門,開始了當天沿北運河綠道的10公里晨跑。這個習慣,她已經堅持了一年多。
外面黑漆漆的,天空中星星月亮清晰可見,但是這段路並不孤單。“一路上我能遇到許多跑者,有青年人、中年人,還有頭髮花白的老年人。遇到臉熟的,我還會打個招呼,給他們加油鼓勁兒。”
東方,朝陽慢慢探出了頭,路邊的風景被染上了金燦燦的色彩,梅琳心中也倍感舒暢,“大運河畔像個大花園,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不同的景色。”談起跑步的樂趣,她不經意地拔高了嗓門,難掩興奮。“春天跑步,各種顏色的花是一波接着一波地開,河面上有小鴨子做伴,夏天綠樹成蔭,秋天彩葉宜人,冬天火紅的朝陽特別暖人。每個季節都有我喜歡的色彩。”5點多起床跑步,是梅琳這一年多新養成的習慣,也是她這個新居民愛上副中心的理由。
長期晨跑的梅琳發現,自己的速度提升了、體質改善了。2023年4月,北京城市副中心馬拉松賽轟轟烈烈開賽,近30個跑團、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的萬名跑者參與其中,副中心大大小小的跑友群裏熱鬧極了。小夥伴對梅琳開玩笑説,“體育盛會都來家門口了,不報名跑一跑,怎麼説得過去?”
有了城市副中心跑團夥伴們的鼓勵和專業指導,首次“跑馬”的梅琳咬緊牙關順利完賽,而在這次活動中,梅琳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副中心十足的運動氛圍。
他等待鳥兒出巢
不僅僅是跑步愛好者,還有一群人更加迫不及待地早早出門,這便是急於捕捉迷人鏡頭的攝影愛好者。
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74歲的趙志如身着墨綠色外衣鑽進一處茂密的草叢,從凌晨5點多一直“蹲守”到了上午太陽高高升起,有着“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震旦鴉雀終於從蘆葦叢裏露頭了,金黃色的小嘴、毛茸茸的身體、長長的尾羽,俏皮靈動。隨着幾聲清脆的快門聲,它翩翩起舞的姿態被記錄下來。
這個精靈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四億五千萬年,是我國特有的稀有鳥種,這兩年它成了副中心的常客。為了這個珍貴的鏡頭,老趙凌晨四點多就沒了睡意,五點多扛着長焦鏡頭、拖着拉桿車,來到大運河森林公園尋找滿意的機位,還巧遇了不少同樣勤奮的影友。“聽説有人疑似看到了震旦鴉雀,我幾天前興奮勁兒就上來了。清晨是個好時機,人類的驚擾少,這時候副中心各大公園,全都是鳥兒的世界。”老趙不會開車,但也擋不住他對攝影的喜愛,“我還喜歡去更遠的馬駒橋濕地公園、潞城公園、東郊濕地公園拍鳥,遠離城區更有野趣,白鷺、紅腳隼、金翅雀、黃腰柳鶯,稀罕鳥真不少。”
隨着這些年副中心生態環境不斷向好,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到了攝影隊伍中,他們有的喜歡拍朝霞、有的喜歡拍建築、有的喜歡拍野生動物,但無一例外,他們都比朝陽“出發”得更早。
他在建築工地巡查
有些人用鏡頭記錄風景,有些人則是鏡頭裏的風景。凌晨五點的建築工地,就是城市副中心一道別樣的風景。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以北,“文化糧倉”北京藝術中心、“運河之舟”大運河博物館、“森林書苑”北京城市圖書館,並稱為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這三座文化新地標歷時4年建設,於9月底具備竣工條件,預計2023年年底具備面向公眾開放的條件。
凌晨五點,北京城市圖書館工地燈火通明,這是最後的攻堅階段,中鐵建工集團城市副中心圖書館項目部電氣班組班長李泰早早地來到三層高的“書山”頂部檢查電氣設備,電氣初步驗收剛剛通過,李泰卻還沒松勁兒。
透過巨大的玻璃幕墻,東方一點一點泛起魚肚白。從“山體”遠望,工人師傅們穿着整齊,陸續在崗位上各就各位,新一天的工作伴着朝陽開始了。前一天晚上,李泰梳理好當天各個點位的建設進度、排好第二天的工作計劃就已經接近午夜,次日天不亮,他早早來到施工現場,還會對一些細節進行檢查。這是李泰三年來養成的嚴謹習慣。
這個宏偉壯觀的閱覽空間面積達到了18000平方米,是全球最大的單體閱覽室,開業後,日接待量將在5000至8000人次。“為建築的供電保駕護航,感覺責任重大,我的職責是24小時待命,大到整座建築的施工用電,小到一個電源插頭,每個細節都要揣在心裏。”從2020年開始,李泰便住在了工地上,一晃三年多過去,一片荒地成了精美的“森林書院”。迎着朝陽,李泰給班組開晨會時常常講,“越是最後越關鍵,細節千萬別忽視,咱們還得加把勁兒!”
她給孩子端上精緻早餐
清晨,建築工地上爭分奪秒,而溫馨小家的一天也在這時候開始了。
丁零零……凌晨五點整的鬧鐘響起,副中心居民王彩霞睜開惺忪的睡眼緩了緩神,起床先到廚房把製作三明治的必備材料從冰箱裏拿出來,散散涼氣。洗漱完的丈夫來到妻子身旁打起下手,一個洗菜、一個切菜,場面溫馨。今天給寶貝女兒準備的早餐是一份蔬菜火腿三明治、一杯牛奶、一顆雞心果、一份腰果、一碗蔬菜沙拉。
五點四十分,在讀高一的女兒蕾蕾的鬧鈴響起,洗漱過後,她欣喜地享用起了這頓豐盛的早餐。
聽到女兒對三明治大加讚賞,王彩霞心頭涌上一股暖意。“我們每天都會給女兒做不同的早餐,希望她能在一整天的學習中更有力量。紅糖饅頭、豆包、手抓餅或者手包的小餛飩是常做的主食,飲品會選牛奶、大米粥、小米粥、紫米粥或者穀物豆漿,每頓雞蛋、肉類必不可少,還會搭配一些應季的水果或者蔬菜沙拉,盡可能營養均衡些。”
這樣的早餐,在蕾蕾父母的學生時代是不敢想的。“我上學那時候,通縣學校少,家長不像今天這麼重視教育。單説吃早餐,家裏也會給準備,但基本是頭天的剩菜、麵包或者餅乾,我扒拉兩口就出門了,有時候起晚了乾脆不吃了。”蕾蕾的爸爸回憶。
時代在發展,蕾蕾父母小時候的“通縣”,現在已大步流星邁入“城市副中心”時代。除了通州原有的本地學校,近些年來,人大附中、北京五中、黃城根小學、北京一幼海晟實驗園以及市教委直屬的北京學校、北京第一實驗學校等相繼落戶,新增學位上萬個。孩子的教育早已成為各家各戶的頭等大事。凌晨5點,無數孩子的父母都像王彩霞夫婦一樣,用一頓精心準備的早餐為孩子“加油充電”,希望他們健康成長、早日成才,“未來,是屬於他們的。”(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