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玉見騎士”“馬橋近鄰”……通州基層治理活力滿滿 打破條條框框 解居民急難愁盼
2022年是通州區“基層治理年”。乘着全區上下大抓基層治理的東風,各街道、鄉鎮勇於打破條條框框和陳規舊制,以實實在在的治理成效,為城市副中心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這些基層治理新舉措、新方法,給居民生活帶來了哪些改變?接下來又將在哪些方面持續發力?到大運河畔深入探訪——
一批基層治理品牌誕生
居住在通州老城區北苑街道新華西街、後南倉、玉帶路三個社區的不少居民發現,過去這一年,物業電話似乎成了“萬能電話”,不管是不是物業公司的工作職責,人家都“照單全收”。這也就意味着,群眾的訴求反饋到物業,不會被“踢皮球”,而是由物業協調社區、街道,共同促進解決。
這樣的變化,得益於北苑街道在這3個社區試點創建的“有事您找我”基層治理品牌。試點社區的物業經理程紹軍説,對於不屬於物業公司職責的訴求,物業要第一時間反饋到社區,由社區協調街道業務科室進行處理,街道處理不了的,要通過“吹哨報到”機制聯繫區級部門。“當天可以解決的必須當天解決,當天不能解決的要和業主説明原因。”北苑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規劃負責人宋彥學説,“有事您找我”基層治理品牌計劃在2023年推廣到更多社區。
2022年,通州區在全區範圍內開展“一街(鄉鎮)一社區(村)一品牌”創建活動,除了北苑街道“有事您找我”,還培育出馬駒橋鎮“馬橋近鄰”、玉橋街道“玉見騎士”、梨園鎮“零距梨”等多個基層治理品牌。
千家萬戶接入“戶聯網”
工作日的早晨,潞邑街道通瑞嘉苑社區的一位居民剛出門,發現自家單元電梯壞了。他立刻把問題反映到了居民群。群裏的黨員樓門長,還有物業和居委會的工作人員接訴即辦,馬上核實情況、張貼告知單,維修人員僅用10分鐘就趕到了現場,1小時內排除了故障。
之所以行動這麼快,是因為通瑞嘉苑社區的3000多名居民都接入了“戶聯網”。這是社區為了及時獲取居民訴求而專門設立的一個微信服務號,黨員樓門長、社工、物業人員24小時值守,遇到社區層面無法解決的難題,還可以呼叫街道幫忙。
這只是潞邑街道“戶聯網”基層治理模式的一個縮影。“整個轄區層面,以街道黨工委為統籌指揮,然後依次是社區黨總支、網格黨支部、樓門黨小組以及各個黨員,最終每名黨員要聯繫5到10戶居民。”潞邑街道黨群辦副主任鄭玉華説,街道、社區、黨員、居民全都接入“戶聯網”,各方力量都能為基層治理所用,實現了“多元共治”。
“戶聯網”基層治理模式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實現黨員聯戶全覆蓋、主動服務零距離、解決難題有效率,每一戶居民都有聯繫的黨員,群眾的訴求力爭在基層解決。
便民服務年曆發到居民家
春節前夕,於家務鄉的居民收到了一份特別的“年曆”——上面不游標有2023年節假日期、本村(居)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還有鄉里和村裏工作人員的姓名、聯繫方式以及職責範圍,群眾有訴求,可以隨時撥打電話反映。
於家務鄉給居民發放這份“便民服務年曆”,是受到了渠頭村的 啟發。“我們村過去接到的12345工單件較多,仔細梳理發現,有很多都是可以快速解決的小事,只不過大家一時找不到具體的負責人。”渠頭村村委會主任閆剛説,2021年年底,渠頭村製作便民卡,將村委會相關工作人員的手機號碼、主管業務都印在了卡片上,挨家挨戶發放,同時張貼在村公示欄內。2022年,渠頭村12345工單件大幅下降。
2023年,於家務鄉將渠頭村經驗複製推廣並進一步完善。於家務鄉黨委委員、宣傳委員孟慧説:“送去便民年曆的同時,我們有針對性地收集群眾關心的‘急難愁盼’,梳理後建立臺賬,針對不同訴求分類推進解決,明確解決措施、責任人、完成時限,確保群眾訴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從源頭上推動接訴即辦向未訴先辦轉化,進一步提升為民服務意識和為民服務質效。”
“九大典範工程”繼續發力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基層治理五年行動計劃(2022年—2026年)》不久前公佈。該計劃明確提出通過實施“九大典範工程”,進一步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提高基層治理能力,加快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城市副中心基層治理模式。
黨建引領提質工程、基層管理體制工程、居村自治強基工程、多元主體參與工程、微民生微服務工程、基層智慧治理工程、基層幹部能力工程、法治社會建設工程、基層文化建設工程……通州區將優先發展基層治理類社區社會組織,成立城市副中心社區基金會,試點探索社區基金,拓寬基層治理多元資金支援渠道;建立微民生微服務項目庫,每年實施100項小微工程;圍繞鄰里和諧、文化創意、運動健康、綠色生態等主題形成更新項目清單,打造鄰里微空間、社區綜合微中心、社區音樂廳、社區運動角、口袋公園,精準化提高居民生活品質。
更加值得期待的是,在解決居民訴求方面,通州區將圍繞社區黨建、社區治理、社區服務、社區安全、居民參與5大板塊,建設N類社區智慧應用場景,實現“掃碼即知”“掃碼即訴”,暢通和規範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