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最小投資僅1900元 實施小微項目221個 城市副中心“微提升”解社區煩心事
近日從通州區發改委獲悉,2021年通州已採取項目化手段實施小微項目221個,集中解決了一批空間修補、房屋漏水、路面修復等百姓身邊的煩心事。這些項目平均每個投資19.2萬元,最小項目投資僅1900元,用“小投資”撬動了大效能。
街邊路燈照回家路
平整的路面、明亮的路燈,走在進入孫各莊家園小區南門的路上,居民的心裏也亮堂堂的。“這條路以前可不是這樣,不僅路面坑坑洼洼,連一盞像樣的燈也沒有,晚上出門遛個彎兒都得小心翼翼。”居民王先生説。2021年,通過通州區“小微項目惠民生”工程,居民的這塊“心病”被徹底“治愈”了。
更多小區的居民煩心事都在“微提升”中得到了解決。“咱這小工程,幹得真是又快又好!”在吉祥園小區,居民們走在新建成的步道上再也不用提心吊膽。“過去這裡是人車混行,為了躲汽車,行人甚至得跨進綠化帶。”一週時間,人行步道建好了,曾經靠躲的“堵心路”成了“安心路”。
葛布店東裏小區已建成多年,樓頂的防水層老化出現裂縫,一下雨就容易漏水,12345投訴量居高不下。居民李女士説:“以前最怕雨季,一下雨房間裏就會滴水。”如今,通過小微項目,葛布店東裏小區2800平方米的樓頂防水全部得到了修繕,困擾居民多年的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
“小微項目+”在路上
除了解決居民的急難事,還要主動挖掘居民的新需求,通州區創新探索了一條“小微項目+”的新路徑,集合各方力量參與民生共建。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台卡車、第一輛火車、第一架飛機……這些景觀都被濃縮在了西關社區的一面手繪墻上。“每次路過看到墻上的畫心情也更好了,這上面的高鐵、飛機、火箭也象徵着咱們國家的欣欣向榮,很有意義。”居民趙女士説。
走進西關社區,人們總會在這條長達75.7米的手繪墻前駐足拍照、打卡。有的居民彎着腰,仔細瞅着墻上彩繪動漫人物的細節,有的居民擺着剪刀手,高舉着手機和這堵網紅墻合影留念……通州區發改委副主任張芳説:“西關社區757文化墻是邀請專業畫師和居民一起繪製的,是我們對建黨百年的獻禮,讓原有的小微改造項目有了質的提升。”
小微項目實施超400個
2020年至今,通州區已累計實施小微項目400余個,支援資金超過9000萬元。這些項目從哪兒來?又是如何實施的?
張芳介紹説,小微項目團隊首先從12345熱線中尋找群眾反映普遍的問題,找準“病根兒”,集中破解共性難題。團隊還會同街道鄉鎮把“接訴即辦”與“未訴先辦”結合起來,主動到社區、村,到府送政策、送服務。
“目前,我們已建立起‘徵集-申報-初篩-聯審’的項目管理體系,對擬支援項目建設必要性、方案可行性、投資合理性等進行多部門聯合審查。突出補齊民生短板,集中解決路面修復、防水修繕、文體設施更新等痼疾,項目實施後相關問題基本實現零投訴。”張芳説。
據介紹,小微項目實施以來,從項目申報到正式實施僅需20個工作日,從開工建設到投入使用最快僅需2個工作日。在這些項目的推動下,17.98萬平方米的破損道路得到修復,5.2萬平方米的屋頂防水得到修繕,8966平方米的文體健身活動廣場得到提升。(鹿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