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架起街區治理和公眾參與的橋梁 “責任雙師”打通規劃落地最後一公里
北京城市副中心自2020年8月啟動“責任雙師”制度以來,優中選優的21支“責任雙師”團隊深入各街道了解民情民意,發揮專業特長助力城市副中心控規精準落地。近一年來,一個個巧構思、接地氣、國際范兒的社區更新項目如雨後春筍般在城市副中心規劃落地。
社區微更新引入“生命之環”
“責任雙師”即責任規劃師、責任建築師。2020年5月,城市副中心在本市全面推進責任規劃師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在城市副中心及拓展區的12個組團和9個鄉鎮推行了“責任雙師”制度,每個組團和鄉鎮均配備一支“責任雙師”團隊。經過公開透明的選聘,21支優秀團隊從40多個競聘團隊中脫穎而出,正式上崗。
這段時間,城市副中心03組團雙師團隊正在九棵樹街道金僑時代家園小區策劃一個社區微更新項目,設計方案中,小區裏原本老舊的水池花壇,在設計師巧思設計下,融入國際化設計和發展理念,搖身一變成了現代化活動場地。
建成於2006年的金僑時代家園小區,不少活動設施已經老化,小區內部以及周邊區域缺乏合適的活動場地,在12345熱線居民訴求中,居民對公共活動場地需求的願望十分強烈。2020年9月,作為地區責師團隊,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與日中城鄉規劃與建築科技交流協會聯合開展工作,深入調研形成社區畫像,並梳理民生要點,形成了名為“生命之環”的社區廣場新芽項目。
“現場測量時,社區公共水池瓷磚脫落、設施老化,噴泉廢棄、無人靠近,我們綜合考慮,融入國際化設計理念,準備把這個地方設計成一個人性化的活動場地。”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師、03組團責任雙師團隊成員李智勇介紹。
“建成後的新芽項目將成為城市副中心標誌性的友好型社區,為其他社區提供借鑒。”李智勇説,“新芽項目的整個建設周期以及建成後的運營期,中日責師都會通力合作,不僅在建設過程中引進日方的設計理念與先進技術,而且在後期運營中也會加強中日社區手拉手合作,開展線上線下的國際交流互動,營造健康活力的城市公共場所。”
設計師巧思讓小區更宜居
早在啟動“責任雙師”制度之前,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就已經參與了城市副中心社區改造等城市更新項目,在暢通與民溝通渠道、推動控規落地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我們以項目為抓手,建立與居民的溝通機制,定期與居民見面協商,讓大家能夠充分參與項目建設的全過程。”在北苑街道芳洲花園楊莊北街21號院,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董國升帶領團隊參與了小區綜合整治的規劃設計,前期進行了充分的需求調研,並將設計師的巧妙構思融入方案設計,為社區更新在前期規劃、後期建設等方面提供全流程管家式的設計服務。
“芳洲花園是一個老舊小區,充電、停車、活動空間等問題這裡都存在,所以前期我們和社區進行了充分的溝通,根據居委會列出的需求清單一項一項找解決辦法,設計方案從2019年8月底一直改到12月才定稿。”董國升説。
在他辦公室的電腦上,見到了幾經修改的設計圖,整個小區呈倒“L”形,設計師不僅結合小區改造的整體風格對中心花園進行了設計提升,而且充分根據居民需求在迎光面增加了晾曬衣服的衣桿。原先荒廢的三角地也被利用起來,路面硬化改成停車位,並留下了充電樁的介面備用。
作為03組團責任雙師團隊負責人,董國升認為,責師要架起居民和屬地間的一座橋梁,“街道在受理大量市民關於老舊小區改造的訴求時,往往難以提供專業性意見,責任規劃師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起到良好的溝通橋梁作用,收集民情民意、幫政府解讀控規,讓居民可以更好地參與到自己社區的發展當中。”董國升説。
探索激發老城活力新路徑
芳洲花園小區的大門設計,就結合民意進行了精心考量。“原先大門內側有根水泥柱子很擋視線,着急送外賣的小哥碰倒居民的事情時有發生,所以我們對大門進行了重新調整設計,取消了水泥柱。”董國升介紹,“大門外側的傳達室原先設計為更有造型感的直角棱,但是居民認為這樣可能會發生磕碰,所以我們後來改成了具有弧度的轉角面,不失美感的同時更加安全。”
目前,芳洲花園改造工程已經啟動,董國升團隊並不是圖紙一交就了事,而是繼續深度參與。“像安裝空調、抽油煙機的位置,也是邊施工邊和居民商量定下來的。例如有些居民會把抽油煙機放在廚房外的陽臺窗戶上,那麼我們就會在改造時提前預留空間和架子,方便居民後期安裝。另外像地面、墻面等選材方面,我們也會列出一個樣板清單,供居民放心選擇。”董國升説。
“從‘外來專家’變成內生參與者,責任雙師們架起了一座街區治理和公眾參與之間的橋梁,以專業力量打通規劃落地最後一公里,鼓勵社區和公眾參與,探索了一條激發老城活力的新路徑。”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通州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城市副中心各組團責任雙師團隊已經深入社區進行走訪調研,收集了大量意見訴求和一手數據資料,為後期城市更新規劃設計提供堅實基礎。(孫雲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