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活力與生活氛圍“雙提升”——副中心“小店經濟”升溫記

日期:2025-09-22 09:1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當太陽即將沉入地平線時,天空變成了深邃的藍色,溫柔地包裹着整個城市。此刻,燈火初上,眼前的一切都沉浸在這藍色夢幻之中。攝影師們喜歡把這短暫的美麗時刻稱為“藍色時分”。

  上周末的“藍色時分”,在城市副中心運河西岸濱水空間,一家剛開業沒幾天的小店人頭攢動——年輕人從琳瑯滿目的貨架上選取異國泡麵,加上愛吃的蔬菜、海鮮,接上開水……等待的三分鐘裏,可以靜靜欣賞窗外的千年運河。

  曾經,副中心所在地通州被稱為“睡城”,商業業態單一,能滿足的只是“柴米油鹽”的基本需求。煙火氣、時尚感、松弛感似乎與這座城市不相干。

  誰能想到,如今的通州,“通利福尼亞”“北京外灘”成了新名片,社交媒體上,眾多city walk愛好者們總結出了各式各樣的一日游攻略,甚至引來了外國網紅。繁榮背後,一眾悄然涌現、風格各異的特色小店,是副中心商業活力與生活氛圍“雙提升”的生動注腳。

運河西岸自助泡麵店。

運河西岸自助泡麵店。(白繼開 攝

陶藝咖啡館裝修很有藝術感。

陶藝咖啡館裝修很有藝術感。受訪者供圖

  活力之新

  新奇體驗吸引年輕人聚集

  從北運河西地鐵站出來,步入暮色中的運河西岸濱水空間,很容易找到這家主打“自助泡麵”的網紅店。它實在是太獨特了——外觀像是由幾個集裝箱拼接起來;透過大大的落地窗往裏看,30多種異國泡麵擺滿了整面墻;屋裏還有年輕人喜歡的果酒吧臺、扭蛋機。

  “我想把好玩的、有趣的體驗帶給更多人。”店舖主理人彭女士説,店舖裝修時,她怕運河邊聚不起人氣兒,就在社交媒體上預熱,評論區的留言讓她很感動,很多人説,每天下班都來看看進展,盼著早點體驗。

  站在店門口,運河晚風輕輕拂過臉頰,抬頭看,運河商務區幢幢高樓很是繁華。“主打情緒價值!”26歲的通州姑娘郎雨晨説,這家店滿足了個性化、微醺社交的需求。旁邊的兩位朋友,分別住朝陽、西城。每人一碗泡麵,一杯果酒。過去,三人小聚總是吃火鍋、烤肉,運河邊的新業態,讓她們眼前一亮。

  運河西岸全長1300米,正式亮相3個多月,已有10多家店開業,其中的好幾家成了“網紅”。這些店面積不大,除了最北端的連鎖奶茶店,大部分都是特別會營造“松弛感”的區域首店——燒烤店裏種綠植,花店裏開闢閱讀空間,咖啡店門前擺上露營桌椅……晚上,游客還能從碼頭直接坐船游覽大運河。

  “改造前,這1300米是很普通的河堤路,上空還有高壓線,根本不會有人來這裡散步。”對於運營方大運河文旅公司工作人員劉金濤來説,運河西岸像個“實驗場”,通過引入新業態,體現副中心商業的創新性和客流的年輕化。這些店舖的主理人,也都是喜歡嘗試新事物的年輕人。

  目前,運河西岸日均客流量在1萬人左右。這場已經初步成功的“實驗”還將繼續下去,隨着店舖、餐飲車數量繼續增加,運河畔的商業氣氛將更加濃郁。

  活力之深

  文化底蘊塑造獨特格調

  河北人李珊已經在通州安家20年了。其中有16年,她每個工作日都要踏上地鐵,擠在人群裏,像“潮汐”一樣早晨涌入市中心工作,晚上再返回通州睡覺。

  曾經的通州是“睡城”。大量像李珊一樣的居民,在北京東部城區上班。他們的社會關係、消費習慣和生活重心都圍繞着市中心。“早年間,通州的産業和就業機會遠不足以支撐這麼多人。”2021年夏天,李珊把工作換到了北苑街道萬達寫字樓裏,每天早晨騎車10分鐘就到公司。

  這幾年,李珊頻繁開啟“老城尋寶之旅”——從車水馬龍的新華大街拐進中圖文創園,老水塔裏竟藏着一家預約制咖啡館,安靜、小眾、精緻;經過熙熙攘攘的中學門口,把車停在米開TOWN文創園門口,映入眼簾的是一家書店,頂天立地放置的書架把氛圍感拉滿,讓人很容易産生閱讀的慾望。

  客流如織的萬達商圈,新開的特色小店也不少。告別傳統的吧臺點單,有家小酒吧營造出無比輕鬆隨性的社交氛圍——朋友們圍桌而坐,不必再三番五次向服務員舉手,只需自行起身,到酒墻前打一杯自己鐘意的新口味啤酒,分享給同伴。

  “歷史上的通州,大運河上舳艫千里、千帆競發,運河兩岸和通州老城是特別有商業活力和生活氛圍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後,通州建起了北光、日化二廠等一大批明星工廠;通州也是北京各郊區裏第一個通地鐵的……”北苑街道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馬偉哲説,通州老城商業不缺人氣,但過去總感覺沒什麼特色,這幾年,北苑街道努力讓商業活力與文化傳承、城市更新深度結合,用特色小店展現副中心發展的厚度與質感。

  水塔咖啡廳、文創園書店的前身,都是老廠區的閒置資源;萬達商圈特色小店有超過一半的客流,是地鐵八通線引來的。隨着北京光學儀器廠的改造,曾是黃金水道的通惠河邊將增加商業店舖、餐飲空間、屋頂露臺、多功能草坪、觀景平臺……通州老城文化底蘊塑造出的獨特格調,將更加值得期待。

  活力之廣

  多元生態滿足複合需求

  在成為副中心特色小鎮之前,宋莊已經火遍藝術圈。這裡與法國巴比松、美國東村、德國達豪齊名,聚集了7000多位藝術家,3000平方米以上的美術館、藝術展館有35家。

  宋莊鎮小堡村是一座被藝術改變的鄉村。村裏的很多店舖擁有大量粉絲,即便看不懂藝術的游客,也願意到店裏坐一坐、逛一逛。已經在宋莊從事文旅工作10多年的王盼盼説,這是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這類店往往販賣創意、設計和生活方式,用多元生態滿足複合需求,“它們像是一根根線,把藝術家、設計師和游客連接起來。”

  大鳴從事的是什麼藝術門類,他自己也有些説不清,“陶藝、咖啡或是園藝?”推開店門,風鈴發出清脆的響聲,眼前出現竹子、綠蘿、盆景;桌面上、架子上,數百件陶藝作品琳瑯滿目;深呼吸,咖啡的香氣飄進了鼻腔……

  秀娟經營的畫廊裏,也是滿滿的咖啡濃香,“我希望走進畫廊的人,都能把節奏放慢下來,享受藝術生活。”在小堡村,主打“慢節奏”的特色小店還有很多:花貓蹲坐在書店的地板上,仿佛下一秒就要進入夢鄉;很多餐廳都有露臺,方便大家一邊品美食,一邊賞夕陽;甚至還有專門賣復古軍事背包的小店,堪稱軍迷寶藏地。

  “宋莊的藝術魅力,需要慢下來細細品味,才知其中迷人之處。我在這兒逛了10多年,越來越感覺宋莊是個獨特的地方。”王盼盼説,作為特色小鎮的宋莊,體現了副中心商業生態的多元化和豐富性,這片區域的商業配套已經從最初的基礎型消費升級為體驗型、審美型消費,構成了一個“迷人的生活圈”。

  未來的宋莊,將更加注重“體驗感”。正加速建設的宋莊青年藝術家工坊項目,可以為2000名青年藝術家提供900余套工坊,還有公共美術館、共用畫室、公共食堂、藝術多媒體廳、畫材及作品倉庫等多種公共設施,成為副中心的“藝術會客廳”。

  手記

  人聚業興,副中心“熱”起來

  採訪中,有個明顯的感受:這些小小的特色店舖,恰如一組精妙的城市切片,映照出副中心深層的發展脈動。它們遠不只是商業單元,更是感知區域活力的“毛細血管”。一杯手衝咖啡的香氣、一瓶自打精釀的酒花、一面文創墻前的笑語,這些具象的生活場景,共同拼貼出一幅“人聚業興”的生動圖景。

  其背後,是宏大的時代筆觸在繪製底色。自北京城市副中心全面啟動建設以來,大運河畔,曾經的“睡城”悄然蛻變。

  看政策賦能——國家級服務業擴大開放與自貿區雙重政策疊加,釋放出制度創新的巨大紅利;

  看産業導入——運河商務區崛起為綠色金融與總部經濟的高地,張家灣設計小鎮匯聚創新創意人才;

  看人才聚集——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等高校資源落地,催生了對品質生活與社交空間的旺盛需求;

  看老城更新——工業遺存轉型為文化園區,老街巷被賦予新功能,為小眾業態提供了生長的土壤……

  由此可見,小店的繁榮絕非偶然,是城市規劃、産業政策與人口變遷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們標誌着副中心正從“職住平衡”的1.0階段,向着“宜居宜業”的2.0階段深度演進。大運河畔,不再只是入夜後亮起星星點點燈光的住宅區,更已蛻變為能夠安放多元生活偏好、審美趣味與精神歸屬的現代化城市空間。

  未來,隨着副中心高品質發展持續推進,這些兼具松弛感與生命力的特色小店,將不僅是城市溫度的標識,更將成為助推産城融合、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軟實力。(陳強)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